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如题所述

小学 语文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

1.教学理念的反思

首先,教师要敢于对原有的教学理念进行质疑,挖掘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如,“我以这样的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我从中学会什么?”等,其次,教师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教师要认真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贯穿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是否内化为教学行为,克服就操作论操作的错误做法,再次,教师要以开放的姿态接纳新思想,积极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通过不断实践,思考和构建新的教学理念,克服教学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教学创新能力,

2.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应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不仅要对教学观念、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进行反思,还要从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传媒等方面去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校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良行为,反思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如教学中教师控制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师生关系的处理是否符合主体性原则等;二是对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教学策略进行思考,小结精彩片段,思考失败之处,如“教学中是否出现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做得不好,可以怎样改进?”等;三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等,
3.教学效果的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再成功的教学也有缺憾之处,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俺们减少缺憾,因此,教师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成败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反思,小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法子,如“这堂课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行为有哪些差距?该如何处理这些差距?”等,同时,教师要学会用缺憾的眼光看成功的结果,用辩证的眼光看失误的问题,这样,通过“由教反思到学、由学反思到教、由成功反思到失误、由失误反思到发展、由现象反思到本质”的多次循环,教师的教学实践会更加合理,更加优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
语文教学反思的内容
1.反思教学理念。新课改后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其中包括价值观、情感态度、知识和技能。从长远发展来看,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表明其中知识是最容易遗忘的,“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只有让学生充分掌握如何获取知识的技能,才能在以后通过其他各种渠道来复习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遗忘的知识,并靠自己汲取全新的知识。所以,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把价值观、情感态度和技能有意识的逐渐融入到对于知识的讲授中,加深学生的印象,让记忆更加深刻,也让教学过程不再呆板枯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师只有通过对教学课程不断反思,及时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才能不断优化教学模式。

2.反思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十分重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理解信任,互相学习,才是完整的优秀的教学,并且营造出和谐上进的语文教学氛围,更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基于沟通对教师产生良好的信任,积极投入到教学中来,学生的优秀才能得以挖掘和展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向多元化发展。
3.反思学习方式。因为一个班级的学生数量大,少则十几个学生,多则几十个学生。学生的知识水平也不尽相同,良莠不齐。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对每个学生给予正确的客观的评价,然后按照学生不同的学习程度或各自的个性特长制定不同阶段的阶梯式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的才能都能展示出来,学生间相互竞争比赛,共同进步。例如,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时有意识的或有针对性的选择某个同学来回答,且这个问题适合这个同学的知识能力水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3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狠抓课本,确定目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程提倡利用与开发教学资源,实际上比较重要的教学资源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是教师要先钻研、吃透文本,狠抓文本,明确教学具体目标,确定教学难点、重点,选取符合学生实际与教材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己对文本不理解,不知道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清楚,是不可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每篇课文到底如何教,采取何种方式更好,何种形式更有效果,教师要有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目标要根据学情、课时、教材而确定,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适当地调整生成新的目标和预设目标。生成目标和预设目标要有所侧重,要主动对目标的达成度自我评估。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可能要花很多精力与时间,但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重要的一环。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人与人最重要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好与差,影响着教学工作的效果。如果一个对老师有厌倦抵触情绪的学生,肯定不会细致、耐心地去听这个老师讲的课。如果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对老师产生崇敬、爱戴之情,就会非常喜欢他所教的学科,热情也会很高的。我教过的一名女生比较内向,她的语文成绩一度较差。为此,我多次鼓励她大胆发言,提问时尽量问些简单的问题,增强她学习语文的信心,但这样做的效果不是太好,对此我一筹莫展。记得有一次她在操场上玩,我看到她的红领巾没戴好,就帮她整理了一下。第二天上语文课,她的表现很好,好得让我吃惊:她多次抢着举手回答问题,答案都是正确的。此后,她的一点点成绩,我都会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她感到她与同学一样是被老师重视的。每次表扬和肯定后,她就会更加努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的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是教学中问题情境的组织者、创设者,比较好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探究动机和强烈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认真地思考。在探究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因此教师要进行研究,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要鼓励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独立思考等,尝试解决问题。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有好处的。

4
营造语文课堂良好氛围
有效组织良好的教学秩序。

教师要严密地组织教学,积极营造语文课良好的课堂气氛。那种激趣引入,留下悬念,制造积极思考不断进取的课堂气氛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教学中还要适当遗留“空白”。语文课是一门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良好的思考习惯的学科。采取讨论、比较、归纳、推理等教学方法,能为学生创造热烈的课堂气氛。在课堂上提问时,教师一定要有准备,在备课时就要考虑问什么、什么时候问,因为提问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千万马虎不得。

如果教师准备不足,想问什么就问什么,就会使课堂显得松散,甚至起不到提问的作用。课堂提的问题一定要斟酌,要提在点上,对重点、难点问题提问时更应慎重,要紧紧围绕着重点,就如何攻破难点提问题。提问时还要注意对象,对不同的学生提问的要求可不一样,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采用不同的方法。提问时要注意灵活性,不仅对知识做灵活处理,而且也要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灵活的调整。另外,还要注意问题的实效性,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