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意大利文学是什么?

如题所述

17世纪意大利在西班牙占领下,政治分裂,经济衰落,天主教宗教裁判所压制思想言论,文学严重脱离现实,极端形式主义的马利诺诗派盛极一时。

18世纪初叶,奥地利代替了西班牙的统治,在新的外族压迫下,意大利仍然是一个分裂衰弱的国家。从17世纪末年到18世纪中叶,在诗坛上占统治地位的是阿尔卡底亚诗派,这个诗派和它所反对的马利诺诗派同样严重地脱离现实,它所提倡的田园诗是一种缺乏思想性的、形式主义的文学。从18世纪中叶起,意大利出现了将近半世纪的和平局面,奥地利统治者和意大利的公侯们在政治上作了一些改革,经济有了发展。资产阶级较前壮大,民族意识日益觉醒,法国启蒙思想传播到进步的知识分子中间,意大利文学出现新的繁荣。启蒙思想在意大利被看作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继续和发展,但是人们对待社会现实不采取革命态度,而采取温和的批判态度,这反映了当时意大利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例如,诗人帕利尼(1729~1799)就在他的作品中以温和的嘲讽笔调去描绘贵族生活的空虚无聊。他的诗里也显示出旧的阿尔卡底亚诗派的形式和新的启蒙思想内容之间的矛盾。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政治热情的高涨,最鲜明地反映在阿尔菲爱里(1749~1803)的作品中。

此外,他还对悲剧进行了改革,用古希腊、罗马和《圣经》的题材以及简练有力的语言写出了富有思想性的剧本,对19世纪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起了推进作用。但意大利18世纪的主要文学成就是哥尔多尼的喜剧。

卡尔洛·哥尔多尼(1707~1793)出生于资产阶级家庭,以律师为业,30年代即开始创作剧本。1748年放弃律师业务,成为剧团的编剧家。他一生写了267个剧本,其中有150多个喜剧。当时舞台上流行意大利的独特剧种——即兴喜剧,这种喜剧没有固定台词,由演员临时想出对话和独白。

剧中滑稽人物戴着假面具,因而又名假面喜剧。它原来具有社会讽刺性质,但是到了18世纪却变得庸俗鄙陋,缺乏思想内容。哥尔多尼作为启蒙的编剧家,要求戏剧对观众起教育作用,为此必须改革即兴喜剧,使之成为有固定台词的现实主义喜剧。

为了寻找新型喜剧的方向,他研究了本国和外国的经验。他青年时受过马基雅维里的喜剧《曼陀罗花》的启发,但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莫里哀和英国18世纪的剧作家。他在《喜剧剧院》(1750)这一剧本里阐明了自己的喜剧观点。他要求喜剧忠实地反映生活,反对三一律和盲目崇拜亚里士多德,提倡性格喜剧,强调正面性格和反面性格的鲜明对比,使喜剧能起更大的教育作用。

哥尔多尼在喜剧改革和创作中贯彻了这些观点。他对当时的即兴喜剧进行了合理而且可行的改革,他的剧本还保留了一些传统的假面人物,但他们不再是定型的,而是具有现实内容的形象。哥尔多尼称自己的喜剧为性格喜剧,剧中人物性格的确是鲜明生动的。剧情多方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因而又是风俗喜剧。其中社会背景虽然主要是威尼斯,却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他把讽刺揭露的锋芒指向贵族阶级。《封建主》(1752)一剧描写腐化堕落的侯爵引诱农家妇女,遭到殴打,农民联合起来,决定同贵族作斗争。但剧本最后让一个农家女子和侯爵结婚,造成阶级调和的结局。

在《女店主》(1753)中,作者通过侯爵和伯爵的形象,讽刺了没落贵族和购买贵族爵位的暴发的资产者。女主人公在耍弄了这两个显贵人物之后和一个仆人结了婚。许多生动的生活场面、民主的思想内容和女主人公动人的形象,使这个剧本成为一部杰作。

哥尔多尼也揭露批判了资产阶级的恶习和缺点。《老顽固们》(1760)一剧以老一代和新一代人之间的矛盾为主题,反映了18世纪威尼斯社会的危机。

剧情是在典型的威尼斯商业资产阶级环境中展开的。一个商人的女儿想在结婚前和素不相识的未婚夫见一面,这违反了当时威尼斯的习俗。一位聪明热情的太太帮助她,使她如愿以偿。两家的父亲都是顽固的家庭暴君,因为这件事解除了他俩的婚约。那位太太仗义执言,终于成全了这一对青年男女。

剧本在描绘威尼斯的生活特色和刻画各个顽固人物性格的细微差别上,都较为成功。

在哥尔多尼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剧本中,最出色的是《乔嘉人的争吵》(1762),它描写渔民争吵打架的场面,一位年轻律师使大家言归于好,并帮助他们办理了几件婚事。

剧本是由一系列鲜明生动的现实生活场景组成的,通过争吵的形式却描绘出劳动人民的一些优良品德,同时也流露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

哥尔多尼的喜剧改革引起以哥齐为首的反启蒙的批评家的猛烈攻击,他不得不于1762年离开祖国,侨居巴黎一直到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