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苏轼那个时代吃肉有什么习俗?

如题所述

苏轼所在的宋朝,上位者们认为牛羊肉才是上等的肉类,而猪肉一直不被看好。因为当时明文规定不能随意杀死牛,所以羊肉成为了有地位的人的主要肉食来源

宋代吃羊的习俗是皇家流传出来的。 宋真宗在位时期每天厨房里要宰杀350只羊,英宗时期,每天将280只羊的屠宰量减为40只。皇家厨师每年消耗4,3万4463公斤羊肉,而猪肉仅消耗“ 4131公斤”。

因为上层官员对羊肉的偏爱,整个帝国将羊肉推上了宋代餐桌上的头把交椅。招待客人时如果没有羊肉在酒席上都是尴尬的事。著名的美食家苏东坡在京当官的生涯中,尽管他吃羊吃到已经不想再吃了,但后来他在惠州过着被监视的生活时,吸引他的仍然是每月都有的官员请客吃羊肉,但当时他已经是戴罪之身不能享用羊肉,但是找些羊的骨头回去还是可以缓解不能吃羊肉的困境。

在宋代,猪肉仍然是低等的肉类。在南宋高宗来到清河郡王张浚府中做客,食谱上的菜品拥有世界各地的美食,猪肉却没在其中。但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猪肉是主要食物,每天有数以万计的猪肉从四乡运到东京,许多猪肉供应商给老百姓出售肉类。

真正让猪肉进入上位者眼中的还是苏轼。在他上任于杭州的时候,为了解决劳工的粮食问题,他用小火慢炖的方法处理猪肉,这就是著名的东坡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18

苏东坡一生坎坷,几次被贬,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生活的希望和对吃的追求,尤其是在黄州。刚到黄州时,苏东坡一无所有,没有房子,没有地,还是个被人看管的囚犯。他也曾经低落过,但天生的乐观态度让他很快恢复常态。他自己盖房,自己开荒种地,还研究出一道美食:东坡肉。

在黄州,当时的富人一般都吃羊肉,而穷人,当然是吃不起羊肉的,但他们不懂得怎么吃猪肉,因此,猪肉的价格相当低。这正好让没钱又想吃肉的苏东坡捡了个便宜,为此他还写一首打油诗《猪肉颂》。

在诗里,苏东坡写了制作东坡肉的过程和方法:洗净锅,少放水,温火慢炖,不能心急,火候到了它自然美味,所谓“肉烂自香”。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贱如泥土的猪肉,经过苏东坡的加工,变成了流传千年的美食,还吃出了喜悦的心情。这种在低谷中依然寻找生活的乐趣,也只有苏东坡能做到最好。

红烧肉具体起源于何时何地,没有人说得清,不过让它真正正式走上历史舞台的,是苏东坡和他的《猪肉颂》。用一种豁达乐观的心态研究吃,研究如何制作猪肉,这种富人不肯吃穷人不会吃的食材,苏东坡是第一人。

从苏书东坡肉的故事和《猪肉颂》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标准的吃货。透过吃货背后,我们看到的是苏东坡旷达的心胸。能在坎坷中沉下心来,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这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人生态度。

至于这首诗词的主旨,大家可以从各方面来进行解读。不过我们的眼睛,可能就在其中的那十个字当中吧。“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真想穿越到那个时代,好好地饱餐一顿再回来。

第2个回答  2019-09-19
在北宋那时,
达官贵人一般只吃羊肉。
猪肉在当时贱如黄泥,
而且很多平民压根不会煮。
第3个回答  2019-09-18
《闻子由瘦》这首诗其实也表述的很直白了,说的就是,把葱切了放盘子里,然后再割出细细的羊肉来涮,我不敢说怕羊肉膻,因为是您亲手调的芝麻酱,“红炉頳素面,醉把貂裘缓”,就说,这火锅越吃越热我脸都红了,还有点醉意,于是我解开了身上的貂裘。“归路有余狂,天街宵踏霜”,回去路上身子还是暖的,我夜晚飞快的走在北京的街头。
第4个回答  2019-09-19
“东坡肉”起源于他被贬黄州时,当地百姓过年过节有吃红烧肉的传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