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操作导入法的概念及作用?

我的微格教学中训练的是实验操作导入技能。写说课稿要用的,如果知道的话请给我详细的概念!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6岁—12岁的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对新鲜的具体事物感兴趣,善于记忆具体的事实,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动手操作活动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

动手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恰当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很有益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又好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问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且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动手操作使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发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有了兴趣,学习地效率会有明显地提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若整堂课都是由教师单一的讲解,就会显得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恰当地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同掌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如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记忆。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用现实生活中属于圆形的物体举例,使学生认识了圆与其它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至于怎样画圆,老师不用作示范,就让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大胆尝试。“你们会画出标准的圆形吗?看谁的方法最好最多?”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人人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很快,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并学会用圆规及借助圆形物体(如墨水瓶、茶杯盖、硬币等)画圆的方法。这时候,老师表扬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然后问:“如果要建设一个圆形大花坛或者大水池,能用圆规画出来吗?”这样,进一步激励了学生兴趣,他们又争先恐后地投入动手探究。通过操作实验,终于又发现了用标杆和绳子可以画较大的圆。这样进行教学,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自始至终使学生兴趣高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多种感观同时参与,师生乐在其中,对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多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二、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字形象化,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操作实践是能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它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形象化,把枯燥乏味的文字叙述变成有趣的、快乐的、带有思维形式的游戏。从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心理活动,以达到知识的内化。《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耐心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思考,从而揭示规律、掌握知识。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数字的认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对简单的加法或减法也不能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已经具备的数数的能力,运用数小棒(或其它物品)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在中年级进行分数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折纸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如讲3/4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把一张方形纸对折两次,然后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这样做不仅简单、方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自然数、加法、减法、分数等的意义,而且还能避免因死记硬背而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的弊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

  三、动手操作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有利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都想看一看、动一动、量一量。而加强动手操作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通过动手,学生学得更有趣;通过动手,学生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在这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好多操作的机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秒是一个很抽象的时间单位,教师单一的讲解,无法使学生真正的领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用拍手、跺脚、数数来感受1秒持续时间的长短,在10秒内最多能写多少数字,在30秒内背乘法口诀,做口算题,写生字,读课文,跳绳等,让学生在这些操作活动中,真切地感受“秒”这一概念。在学生对“秒”这一概念有了一定掌握的基础上,让他们估一估从教室前面走到教室后面大约要用多少秒;猜一猜1秒钟内可以做一些什么事等等。在教学完《量长度》后,让学生量一量教室里的一些物体的长度,量一量同学的袖长、裤长、腰围和身高等。在操作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还有利于解答多解的应用题。复习中同学们遇到这样一个习题:“把一张长18.84厘米,宽为9.42厘米的长方形纸卷成一个圆柱体,求圆柱体的体积”。同学们解答后我巡视了一遍,很不理想,便立即让他们拿出一张纸来卷一卷。同学们意外的发现,有两种卷法,应运有两种解法,便又在后面不了一种解法。虽然结果不一样,但也是正确的。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大脑灵活多了。思维也有所拓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慢慢增强了,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极浓。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表明: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能使自身体验到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愉悦,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能把学生以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化成主动去探索研究,改变学生的消极被动局面,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的才能。

  四、动手操作从实践出发,有利于促进学生求异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和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事实证明,有效的操作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源泉,只有当学生动手操作时,才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多区域得到训练,才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之后,学生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及画角的一般方法,再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促进求异创新。要画出120°的角,学生一般都是借助量角器和三角尺画出来的。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提出问题:“不要用量角器,你们能准确地画出这个角吗?”学生带着问题又进入了愉快的动手操作、实验探求之中。很快,学生就发现了两种画法:用三角尺的直角和一个30°的角拼起来画得到120°角;用两个三角尺60°的角拼在一起来画得到120°的角。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创新了方法,得到大家的认同和老师表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此时,老师再出示问题:“还有新的画法,看谁能最先发现?”这样,学生积极性更高,争先恐后地又展开了操作探索,结果又发现并学会了另一种方法:用三角尺的一边(或直尺)和另一个三角尺60°的角拼在一起可以画出120°的角(即用一个平角减去60°)。如此这般不断地出现创新方法,如果离开了动手操作,是很难有这样的结果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不仅对图形间的联系和变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在动态中认识事物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富有个性的探索和尝试,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五、动手操作立足表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

空间观念是指几何形体在人脑中的视觉表象,它是学习几何的一种必需的思维和能力。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很弱的,我们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这就需要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各种几何形体的特征,在大脑中形成各种表象,从而来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如在教学<<认位置>>中,教师围绕学生身体的某些部位(如左手、右手,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脚、右脚等)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较好的认识了左,右两个方位;围绕学生间座位关系的讨论,使学生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这样的教学联系实际,操作性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和掌握左右相对的位置关系,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发展空间观念。又如在教学长度、面积、体积单位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画一画、剪一剪、做一做各种单位的纸或纸盒,亲身感受它们的大小。在动手操作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其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另外,练习中指导学生动于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加深认识,有利于发展空间想象。这在学生作几何形体的习题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有一次,在练习课上学生问到这样一道题,:“有一张长20分米,宽15分米的铁皮。在四个角上分别裁下一个边长是5分米的正方形后, 然后再把它制成一个长方体容器,求容积是多少”应如何解答。开始不管我怎样讲解,即使把示意图画在黑板上,有部分同学都弄不明白。想不出来制成的长方体长宽高相当于这张铁皮的哪些部分.在这语言难以解释清楚的时候,我让学生动动手,做一做。用白纸做出符合题意的长方体,很快学生就得出了长方体的长为20­-5×2=10分米,宽为l5-5×2=5分米 ,并计算出了容积为250立方米。同学们动手操作之后形成了空间观念,发展了思维,同时还培养了他们周密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动手操作贵在坚持,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长期的动手操作在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对学生动手操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学生自己也有求美心和表现欲,也会要求自己认真地完成每项操作。这样经过长期地操作和训练,就逐步养成了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数学课堂中的动手操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荷兰著名学者斯塔尔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感悟,在动手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2-11
不好意思
第2个回答  2012-12-06
自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