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德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如题所述

孔子的德育思想 及现实意义 

(一) 德育首位 ,全面发展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必需重视德育的教育家。他将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放在培 养 君子的首要位置 ,所谓 “君子怀德”,即一个人要 成为 君子 ,首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他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根本 ,应放在第一位 。

“仁” 是孔子德育思想最高的道德原则和核心。孔子心目中的 “仁” 就是 “爱人”, “仁者 ,爱人”。人与人之间要充满爱心 ,有仁爱之心才能称其为人。虽然孔子讲的爱人 ,本质上有次第等级 ,但他提出 “泛爱众 ,而亲仁” 仍有极高的价值。 “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些都是孔子从人的内在心灵的需求中所揭示出来的人本主义哲学关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命题。这些命题表现了孔子对人的本质以及人与人相互关系认识的深刻性 ,也是孔子德育思想之所以具有永恒生命力的秘密之所在。

礼义。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爱是其核心的价值理念,而礼则是其德育教育的修身准则,是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是把仁爱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规范。儒家德育思想的目标是通过礼规范人的行为,使社会的道德、社会的法律和家庭的准则对受教育的人都具有规范作用,使礼成为每一个人应该自觉遵守的准则,达到人对自己有礼、人对人有礼、人对自然界有礼的境界。孔子把 “和为贵” 作为仁者的基本信念。 “礼之用 ,和为贵”是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著名思想。

忠恕原则是孔子思想中的具体的实施方法,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意思就是说忠恕是仁爱之道的主要方面。忠恕主要以忠为思想的核心,对于自己而言,主要是指做人一定要忠于国家、忠于事业、忠于朋友等,要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也就是说,做事要体现忠诚原则。

明智。明智的思想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描述。首先,明智对于个人而言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能够正确的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也是一种智慧的表现。明就是指一个人能够正确的反思自己的错误,加以改正,提升自我内在品质的高度。

诚信。儒家思想中的诚信主要是指做人应该从自身出发,追求真正的人格的实现。“诚”的含义等同于孔子思想的知,就如同知一样,其核心的思想内涵主要是指精确的、自我实现的预言的意思。“信”就是不失言于人,不欺人、守诺言,是全心全意履行和实践一个人的诺言。

孔子认识到德育是一种必须与智育、 美育和体育完整结合的大教育。孔子提倡的 《六艺》,礼、 乐重德 ,乐兼含美育 ,书、 数重智 ,射、 御重体 ,“六艺” 则是诸育兼备 ,德、 智、 体、 美和谐发展。孔子 《四教》 的 “文、 行、 忠、 信”和《六经》 的 “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 都体现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要求。

(二)重视学校、 家庭和社会的合力

孔子德育思想中 ,十分重视学校、 家庭和社会的合力作用。孔子特别强调了学校教育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并矢志不移地实践他的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的教育主张。他坚持把如何培养人当作学校的根本宗旨 ,把德育作为最重要的教育内容 ,并从 “文、行、 忠、 信” 四个方面教育学生 ,这里的 “行、 忠、信” 都属于道德教育的范围。

孔子非常注重以家庭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伦关系。家国一体的社会组织形式使伦理关系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百善孝为先。孔子的道德伦理规范以“孝” 为核心 ,以 “孝” 为做人的根本 ,对父子、 兄弟、 夫妇之间的人伦关系十分重视。孔子认为“孝” 为 “仁” 之本。“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鲜明地揭示了子代对父辈所代表的文化的遵守和弘扬。 “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 ,鲜矣;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突出地体现了 “孝” 的家庭和睦功能和社会稳定功能。

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社会转型时代。孔子正确地揭示了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他把 “道德教育置于一个与社会变革、 政治统治、 经济发展和法制约束有着广泛联系的大系统中来考察和实施 ,‘使整个社会成为一个教育人民及陶冶德行的有机的总体。孔子认为 ,要解决社会矛盾 ,就要从社会个体修养入手 ,使个体行为符合道德准则和规范。他认为只要人人都能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成为道德高尚、 品质优良的人,那么人际关系就会和谐 ,社会就会稳定 ,太平盛世的理想社会也就会到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3
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曾经讲过: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不是站在这个世界的对面发牢骚、叹息,而应该在这心灵世界中耕耘、播种、培育、采摘,流连忘返。 与学生以心换心是作为一位教师能得到学生信任的关键。教师不能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更不能满口教训口吻,而要用朋友的道义去规劝学生,用亲人的情怀去关爱学生,用教师的严厉去要求学生,这样才能走向学生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是广阔而迷人的,远离这个心灵世界你会觉得离学生很远,工作茫然;走进这个心灵世界,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找到答案。例如,我刚接手一个新班时,班上有个学生从小就有偷偷摸摸的行为,以至班上经常发生失窃事件,经过几次观察后,我确定了是该生所为,此时,我把该学生带到一个无人的角落里,握住他的小手,亲切地说:“我现在是你的朋友,特意来聆听你的心里话,你的内心一定有很多话语想说出来,那就敞开你的心扉,尽情地向我倾诉说吧。”孩子听到这里时,忍不住内心的痛苦,说道:“不要告诉我爸爸,他打我……很痛……”此时,我把孩子搂在怀里,终于明白了一切,孩子想得到的东西,家长不给予,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把手伸到了同学之中,而家长长期以打骂为教育途径,从来没有去了解孩子的需要,结果造成孩子重蹈覆辙,屡犯不改。经过一番教育后,孩子平静了,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孩子很喜欢找我聊天,把心里的想法告诉我,而我在私下与其家长沟通,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经过这件事后,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学生必须深入了解学生,走访家庭,从大量的“接触点”了解学生的心灵。如学生生活中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有什么愿望,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教师的爱接触到这些“点子”上就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就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新的学生观和人才观,让班级工作从过去的约束型向疏导型转变,不再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进行训教,而是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工作不再是生硬的控制,盲目的说教,而是体贴入微的关怀和真诚的教诲。曾有人这样给教育下定义:教育主是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微的念头带来自信。这不正是师德升华的体现吗?的确,如果教师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那么各项工作一定会迎刃而解,水到渠成的。 总之,良好的师德,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是教书育人的一种动力。它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时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所以,每个教师都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师德的人,才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任务,托起明天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