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创设在教学中的作用

如题所述

1.创设情境能够让学生们内化数学,实现日常经验的数学化

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应对考试,而是使生活中能够轻松地运用数学知识,更好地进行社会交往活动。现实生活里小到菜市场买菜时的算零钱,大到宇宙飞船升空时的数字程序运算,无时无刻不与数学息息相关。因此数学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如何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此时就运用到数学情境的创设。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讲授的是课本知识,很少有跟生活相联系的。因此创设生活情境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对于乘法口诀的背诵,大多数小孩子都能滚瓜烂熟,但是脱离了背诵顺序就显得没那么流畅了。如果平时不创设与知识相对应的生活情境,那么遇见应用题中出现的生活情境时,很多孩子可能连题目要考什么都不知道。如:小明买了两箱水,每箱水有九瓶,问小明一共买了几瓶水?当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小朋友似乎显得比较木讷。同样是运用乘法,同样在乘法口诀表的计算中,可是小朋友却很难回答出结果,甚至无法理清题目中的意思。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即便是讲授规律性的东西,也要适当穿插生活情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于实际生活中。如此当学生平时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自己也就自然会计算了。自己就会主动地将数学和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表内乘法》的教学中,书中给出一幅小朋友去游乐园坐火车的图片,见图2。

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同学们知道了每节车厢坐4人,当询问2节车厢坐多少人时?同学们除了用加法即4+4=8之外,还可以用数一数的方式,然后算3节或者4节,通过直观感受和操作得出了4乘以十以内数的乘法规律,通过此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乘法口诀的记忆,更有助于他们对于乘法的理解,同时加深了他们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欲望。通过此类图片和情境创设的长期运用。二年级的小朋友在超市买东西时就能够快速运用加减法和十以内的乘法,从而让数学真正的生活化,同时也使生活经验促进数学的学习与理解。

2.创设情境能够拓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推动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习需要的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知识是无穷的,我们不可能全部都知道,但是可以将学习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做到由一知二,创设情境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中,书中的例题给出一幅图,创设了小朋友去超市买东西的情境,如图3所示。

图3中有钢笔,单价是8元,笔记本,单价是3.4元,讲义夹,单价是4.75元,水彩笔,单价是2.65元,告诉学生小丽买了1本笔记本,小明买了1个讲义夹,小芳买了1支水彩笔,问小明和小丽一共要用多少元?拿到这个问题,学生先根据图中的信息找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然后列式。在列式的时候出现了多种解题思路。有学生列出4.75+3.4=?的算式,这正是今天要教授的小数的加法,接下来老师会讲授如何列竖式计算,并讲解每一步算法的含义。但大多数学生此时会采用4.75元表示4元7角5分,3.4元表示3元4

角,元角分分别相加,就得到7元11角5分,因为10角等于一元,就是8元1角5分,换成小数就是8.15元。这种算法是学生基于对超市买东西情境的基础之上,运用平时算钱的方法进行计算,虽然和我们要讲授的知识有出入,但却实实在在的解决了问题。因此,情境的创设会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推动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加剧了算法多样性的教育进程。

3.创设情境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简单有效的深刻记忆,使学生更快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不单单只有理解,有些数学知识点也是需要我们背诵记忆的。但这并不违背数学具有逻辑性的特点,我们可以理解很多的数学知识,但是并不是理解之后就一定能够记住的,因此我们要采取一些方式帮助我们记忆,这时候创设情境就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认识年月日》的教学中,对于大月和小月的记忆,同学们存在着一些问题,虽然知道大月和小月分别是哪几个月,但是随机抽查的结果并不好,也就是说学生的记忆效果并不是很好。后来老师通过先和学生们一起看表格找规律,然后再配上以规律为基础的记忆儿歌和左拳记忆法,经过几轮的反复练习,大家就能很快地记住了大小月份分别是哪几个月了。一提到月份,他们就能很快说出该月份是大月还是小月。之后又开展了用手势表示大小月份的游戏,即大月大拇指朝上,小月大拇指朝下,平月拇指持平。在游戏的熏陶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记忆能力也有提升。可见合理创设故事、儿歌、游戏等情境,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记忆,使其又快又好的掌握数学知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30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创设好的情景导入新课是上好一节的关键。课堂教学精心的创设情景,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这不仅有利于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其学习能力,由于学生思维水平的限制,使得他们对一些抽象的物理模型、概念和规律的认识限于表面的,似是而非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设法创设相应的物理情境,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以便更好、更快地认识、同化新知识。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下面浅谈一些见解。
  一、创设导入情景
  一般用于授课开始。方法以教师提问、实验观察或习题解答为主,内容多有基本概念复习,定理定律应用,公式运用解题等。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入新课。如讲“物体的沉浮条件”,教师可先做一演示实验:将一木块浸没水中;将一铁块浸没水中;将一石腊浸没水和酒精混合液中,并提出物体沉浮条件是什么。三种情景摆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迅速进入课题思考。
  总之,一堂物理课,从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来看,都要求我们不能只注意体现物理的科学性、严密性,只体现物理学的难、抽象等等,更应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性,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把物理知识生活化,可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充分把握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加入一些合理的物理情境,使学生心理和生理都能得到调节,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合适的物理情境中学习物理,使他们听得轻松,学得自然。同时能使学生感到物理的趣味性和对物理教师的亲切感。新课程中的许多内容已给我们提供幽默风趣的材料,我们应当充分的加以利用。
  二、创设递进情景
  用于讲授新课的过程。目的是通过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使学生掌握概念,学习探求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此情景的创设要注意层次清楚,要符合解疑推理的逻辑性。
  如在“透镜”一节中,第一次创设情景:平行主光轴的平行光线经(凸、凹)透镜方向怎样?经实验得出答案后,再创设第二次情景:不平行主光轴的平行光线射入(凸、凹)透镜后又会怎样?又经实验得出答案。创设情景:非平行光线射入(凸、凹)透镜后又怎样?再次实验证明。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学生对透镜的认识就较为明确。
  三、创设随机情景
  这是用于讲授过程,为扩大学生思路,使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方法。
  但要注意,随机创设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如“压强”教学,可就液体压强P=ρgh,固体压强p=F/s的物理含义的挖掘,在习题练习上创设情景:一定质量的水装入不同容器,容器底部压强;人站立、行走对地面压强;手对图钉帽的压强和图钉尖对墙壁的压强,通过对这些情景问题的辨析,强化对压强这一物理概念本质的理解和掌握。
  四、创设求异情景
  学生对物理问题往往只从某一角度理解,若变换角度,理解物理概念就显得困难。为此,就需从不同角度创设对同一物理问题的情景。如在讲究连通器内只有一种液体且静止流动时液面总保持平衡的问题后,可提出设问:不同液体液面相平吗?学习漂浮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后,设问:一条船从海里开到河里是浮起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物理概念作全面分析的思考。
  五、多联系实际,创设实在具体的相应的物理情境。
  1.教学中所举的例子,与实际密切相连,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如在教学“杠杆”时,可以先提问学生是怎样开汽水瓶盖的,然后演示起子,与生活息息相关,马上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热胀冷缩时”,可以创设这种物理情境:刚煲汤煲得热呼呼的瓦煲突然用冷水淋一下,容易破裂。在学习惯性时,创设坐汽车的物理情境等。
  又如在教学“变阻器”之前,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旋钮时,荧光屏的画面会变明变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
  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些课时可以安排到室外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的涵义已从狭义的教室扩展到课室以外的社区,因此学生的学习便可以在课室以外的地方进行,从而使学习可以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这对学生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社会和生活中提供了有意义的背景,具有积极的迁移意义。
  六、创设强化情景
  目的是为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物理概念、定理定律、公式的理解。例如:在讲完物体的重力和压力的联系和区别后。可创设如下情景加以巩固。就重力大小和方向,对支面压力大小和方向讨论回答。这对理解压力的产生及大小和重力有关或无关很有效果。
  总之,创设情景必须把需要解决的课题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知识基础的事物之中,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第2个回答  2020-10-30
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循着知识产生的脉络去准确把握学习内容。在去情境化的教学中,学生直接接触现成的结论,知识犹如横空出世一般突然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不知道知识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以及是如何得来的,这就给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内容带来了障碍,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情境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学习情境把抽象的知识转变成有血有肉的生活事件,而生活事件中均包含或强烈或含蓄的情感因素。因此,创设、呈现教学情境,有利于克服纯粹认知活动的缺陷,使学习成为一种包括情感体验在内的综合性活动,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创设教学情境还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通过具体情境中的学习,学生可以清晰地感知所学知识能够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又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依存的情境,这样,学生就能够牢固地掌握知识应用的条件及其变式,从而灵活地迁移和应用学到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