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虽然最终统一了六国,但是在春秋前期,还是非常弱小的,就连秦孝公本人都说其他国家的国主都看不起秦国,秦国的面子都快丢光了。自从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才逐渐强大起来,有了一举做大实力。我们在看史书的时候,会发现秦史中秦孝公出现的频率非常高,那是因为他是一个非常贤明的君主,为以后的统一六国的嬴政做了很多的铺垫,而这个时期的中兴和商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可以这么说,没有商鞅的变法,就没有秦国的强大,可是后面发生的事情却令人心寒。
秦孝公死后,新任君主掌权伊始,就下令将中兴功臣商鞅杀死。但是这个新王在杀掉商鞅之后,并没有将商鞅的新法废除。也就是说,新王明白商鞅的新法是可行的,商鞅的思想是正确的,但是他还是将商鞅杀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商鞅的改革得罪了一批有权柄的秦国旧贵族。秦孝公在位的时候,贵族团体知道君主和商鞅的关系牢不可破,于是暂避锋芒,秦孝公去世,一些贵族就跑去新王那里告状,说商鞅要造反。关于商鞅造反这件事,新王是不信的,为什么呢?
因为秦孝公在临死前,第一个想到的继承人不是新王,而是商鞅本人!秦孝公担心如果另找新君,新君不认同商鞅的新法,秦国会重新衰落下去,所以干脆传位给商鞅,但是商鞅并没有接受。在商鞅没有接受王位的情况下,新王才能继位。如果当时商鞅答应了秦孝公,新王就得靠边站了。以前商鞅拒绝了堂堂正正继位,现在却说他要造反夺权?谁会相信呢?新王对于这件事情心里面非常的清楚,商鞅是绝对不可能造反的,他没有任何造反的理由,所以这些贵族的代表告发商鞅绝对是胡诌的罪名。
但是,既然新王认同商鞅的新法,相信商鞅的忠诚,明明知道商鞅是被诬陷的,为什么还是听信了这些贵族的胡言乱语,以造反的罪名将商鞅杀死了呢?缘由其实非常容易理解:因为他是秦国的君主,又是刚刚继位的新王,必须得到秦国贵族的支持。以公子虔为代表的的贵族团体在秦国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有句俗语叫做“百年的皇帝,千年的世家”,意思是,王权更迭的速度非常快,从来没有一个政权能够稳定延续一千年,但是,贵族势力的存在时间是可以比王权更长的。
在世家子弟、贵族的心目中,君主的位置谁来坐都可以,君主姓什么也不用管。王位只有一个,一人坐了另一人就得下台,但是无论谁坐王位,都不会影响的贵族世家的稳定,反而需要他们的支持。而贵族也容易发展势力操控国家的一些幕后事宜,甚至会影响到王位的更迭,政权的稳定。
这也是贵族的可怕,他们虽然不是君主,但是就连君主也不知道他们究竟有多大的力量,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意无意之间就受到了他们的影响。举个例子,秦献公在改革秦国政策时,冒出了点土地可以私有的苗头,这些贵族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威胁,于是相继阻挠。
最终死皮赖脸地分走了秦国打败韩国和魏国后获得的土地,才渐渐平息怒火,而土地改革也没有再继续。虽然贵族不再追究,秦献公心中还是非常慌乱,为了秦国的发展方向不被这些贵族所操纵,就迁移了秦国的国都,逃离贵族的权力中心。贵族势力对改革的反弹非常的猛烈。
商鞅的大刀阔斧的改革固然是秦国腾飞的基础,但是也深深地得罪了秦国的贵族,因为商鞅的变法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贵族的影响力,削弱了贵族对人民的压迫力,这是从贵族的碗里抢肉吃。所以,商鞅和贵族之间的嫌隙已经无法弥补,只有一方完全灭亡,才能维持国家的平衡。
新王继位后,暂时还没有来得及把所有的权利收在手中,正需要贵族的支持,这时,贵族的机会就到来了。新王心里非常清楚,这是在逼迫新王在在商鞅和贵族之间做出选择。
如果选择了商鞅,就得不到贵族势力的支持,自己的权力就会被削弱很多,甚至王位都会被动摇;如果选择了贵族,就必须杀死商鞅。对于一个君主来说,这其实很好选择,不是吗?商鞅最大的价值在于他的思想。如今变法已经成功,大势已经不可逆转,留着商鞅还有什么用处呢?不如放弃掉商鞅,换得贵族的支持,避免贵族势力对自己、对国家使坏。
把这一点想明白,做决定就非常简单了。新王在明知商鞅是被冤枉的情况下,宣布了商鞅谋反的罪名,将商鞅用酷刑杀死,还杀光了当时商鞅的家人。其实,在改革的过程中,必定会有人得益,有人失去利益,这也是古代变法、改革成功率很低的原因所在,既得利益者对于改革的阻挠力度是难以想象的。商鞅就是一个最鲜明的例子,虽然流芳百世,又有秦孝公的大力支持致使变法成功,仍然逃不了贵族怒火的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