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奥运会后中国体育该如何发展

如题所述

你好,

  举国体制下的中国体育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国人欣喜。但所谓“一俊遮百丑”,在光环下的中国体育该如何发展呢,您问的这个问题其实特别值得思考。
  我认为,要在后奥运时代完全抛开举国体制是不太现实的,毕竟我们国家因此有过辉煌,同样我们个人也因此而激动过、自豪过!所以我们只能开创、发展后奥运时代的“新举国体制”,在原有基础上加强,改革,创新。虽然大多数的群众(当然包括我这个小屁民)都想来个一刀切,可是在现行的社会条件和体育制度背景下,这才是最符合我们“国情”和实际情况的出路!

  如果要想详细的分析、了解,那就要从几个大的方面分析考虑,如果需要,下面是本人愚见,可能会说的有点多,不过希望可以对您产生帮助!!

  “举国体制”的含义:就是指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攻克某一项世界尖端领域或国家级特别重大项目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在体育上,就是以世界大赛的冠军(特别是奥运会)为最高目标,统一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来夺取比赛运动的好成绩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这种机制是我们效仿曾经的苏联模式而学习并发展起来的。

  与举国体制相对应的是市场体制,指的是选拔和培养运动员的经费及其它费用由市场行为来筹集。但只有少数职业化程度高、商业化程度强的体育项目可以通过市场解决,大多数的其它体育项目,因商业性比赛根本没人看,靠市场体制是不可能解决的经费问题的,最后还是要靠政府的支持。

  从新中国成立时体育百废待兴,到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高居金牌榜首位,中国的竞技体育在半个多世纪时间内,从基础差、底子薄到跃升至世界“第一集团”,举国体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的举国体制是中国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效配置全国的竞技体育资源,形成业余体校、体育运动学校、优秀运动队为基础的三级训练网,培养“专业运动员”。举国体制是中国几十年的体育发展的历史选择,它为中国队在北京奥运会的成功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证,即使在市场经济下,依然有许多可以借鉴和利用的因素。

  可以举例,中国获得北京奥运会蹦床比赛冠军,就是举国体制优势的最佳体现。蹦床项目2000年进入奥运会,那时中国还没有蹦床运动员,但这个项目在欧美已经非常普及了。原国家体委在全国展开大集训,从有相似性的项目选择转型过来的运动员进行培养。后来国家成立集训中心,仅仅用了10年左右时间就培养出何雯娜这样的奥运冠军。国家蹦床队教练胡星刚说,这个“奇迹”是举国体制训练的结果。

  举国体制取得的成效,引起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注意和效仿。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有类似集中资源发展某些项目、培养某些运动员的举措。

  英国从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始对体育加大政府投入。伦敦申奥成功后,为实现英国队在伦敦奥运会金牌榜跻身前四目标,英国政府承诺在2012年之前的6年中,将投入约10亿英镑用于备战奥运。 英国体育总会对所有项目进行逐项评估,按照夺牌前景来分配这些资金,这和中国的“奥运争光计划”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英国在本届奥运会跃居金牌榜第四位的根本原因。

  在创造辉煌的同时,举国体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面临着挑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改革开放26年后,中国的国家体育机制与50年前相差无几,依然是一个由业余体校,专业体校,地方体工队,省队,国家队层层叠落的体系.几乎所有的奥运冠军,当然也包括其他大型赛事的冠军,均出自于此.几乎全额依靠国家投入,以及远远不够的透明度,使得这种模式与市场经济大框架似乎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和其他很多看起来不和谐的东西一样,举国体制也有自己的历史和理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举国体制”赖以生存的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举国体制”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竞技体育自身孕育的改革需求,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也日益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包办体育。政府以计划手段配置体育资源,以行政手段管理体育事业,政府既是办体育的主体,又是管体育的主体。这种“管办不分”的体育体制与市场经济下的体育高度社会化和产业化要求背道而驰。最好的例子是中国足球。
  2.机构运行高度依赖于政府行政手段。在“举国体制”下,体育事业主要依靠行政部门层层下达的政策、文件、指示等手段来维持其运行,这显然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小政府,大社会”是不一致的。
  3.资金来源高度依赖于计划手段和政府财政投入。中央与各级政府通过财政预算和财政拨款对体育发展提供各级体育部门的行政经费和人员工资福利、国家与省市两级专业运动队的训练比赛经费及运动员薪金福利、体育训练比赛场馆建设经费等等。这造成了体育事业在资金上对国家和政府的严重依赖,抑制了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使得整个体育系统的发展缺乏自我造血功能,发展要求与资金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4.体育人才难以合理流动。教练员、运动员均按行政区划统管理,只能上下调动,横向流动困难。这不仅造成人才资源大量浪费,各地的训练优势无法合理运用,同时还造成全运会等比赛出现大量关于运动员归属与身份的争议,既影响了运动员、教练员的积极性,又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人才自由流动原则相悖离。
  5.以行政区划为单位参加的全运会与“奥运战略”错位。全运会这一竞赛体制的优点是可以调动“地方”搞体育的积极性,是“举国体制”不可缺少的支柱之一,但由于利益主体的不同,也出现了各地的“全运战略”与国家的“奥运战略”之间的错位现象。
  6.运动员退役和再就业问题难以解决。在“举国体制”下,凡入选省市专业运动队的运动员,自入队之日起即计工龄,成为国家正式职工与国家职工享受同样待遇。由于运动员职业的特殊性,这一国家保底的体制在实际运行中存在巨大困难,竞技体育的发展实际上是以大量运动员牺牲自己接受普通国民教育的权利换来的

  后奥运时期完善与创新“举国体制”的思路与原则

  奥运会已成为一种全球范围内的高端体育文化,在后奥运时期应抓住国人对体育的热情依然高涨的契机,以观念更新为先导、以调整和完善运行机制为核心,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组织管理体制、运动训练竞赛体制和竞技体育从业者的社会化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我国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体育事业在更高的平台上实现健康、快速和可持续的发展。在完善与创新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四个原则:
  (突然发现写的有点多了呵呵,不再详细说)

  1平衡好保持竞技体育成绩与改革基础制度之间的度
  2平衡好国家需要和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
  3平衡好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经济力量、社会自组织力量之间的独立空间和相互渗透
  4平衡好优势项目与弱势项目,奥运项目与非奥项目之间的关系

  在把握好以上几个大原则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行改革和创新,让我们的后奥运时代举国体制更适应我国的经济模式和发展模式,那么我就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转变政府行为方式,进行权力和利益格局再造
  2改变竞技体育组织体系中的条块分割,实现体育资源优化配置
  3完善现有训练体制,创建多元互补的竞训模式
  4以全运会,亚运会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理顺与完善现有竞赛体制
  5拓宽竞技体育发展渠道,完善体教结合的路子
  6建立以竞技体育从业者权益为本的社会化保障体系

  说的有点余坠,呵呵,希望能帮助到您吧!也希望可以采纳!

  谢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2-10
多发展校园体育,民间体育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