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见孔子文言文阅读答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0

1. 子路见孔子阅读答案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

1.(略)2.C(提宾,其余均为代词)3.(1)我不是问这个呀.(2)它不就射得更深吗?4.孔子以射箭需在箭末装饰羽毛、箭头磨得尖利才可以射得远、射得深这样的事例作比喻,说明深入学习才能有用处.[参考译文]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 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应该能有好的才能.”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 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2. 文言文《子路见孔子》翻译

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道:“你爱好什么?”子路回答说:“喜好长剑。”

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谁能比得上呢?”子路说:“学习难道有好处吗?”

孔子说:“驱赶狂马的人不能放下鞭子,操拿弓弩的人,不能丢下正弓的器具;木材经过绳墨作用加工就能取直,人们接受直言规劝就会通达;从师学习,重视发问,哪有不顺利成功的!”子路说:“南山出产竹子,不经加工,自然就很直,砍下来用它(做箭),能射穿犀牛的皮,为什么要学习呢?”

孔子说:“把箭的末端装上羽毛,把箭头磨得更加锋利,箭刺入得不更深吗?”子路施礼道:“感谢你的指教。”

原文:出自战国 孔子与其学生编订的《孔子家语》

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曰:“好长剑。”子曰:“以子之能,加之学,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妈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之为?”子曰:“括而羽之,镞而厉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

扩展资料

一、人物简介

1、孔子

孔丘(公元前551年8月25日),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2、子路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孔门十哲"之一,受儒家祭祀。仲由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卫乱,父子争位,子路被蒯聩杀死,砍成肉泥。三月初三结缨遇难,葬于澶渊(今河南濮阳)。

三、启发与借鉴

循循善诱。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学生有三千人,其中突出的有七十二人。《论语·子罕》中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意为孔子善于有步骤地进行教导。从上文看,子路原是个粗鲁的人,他不想学习,认为学习没什么用,而孔子循着他的比喻,也用比喻教育他努力学习,认真学习,结果子路心悦诚服。开导别人要有耐心,而且方法要巧妙。

3. 子路见孔子阅读答案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 御狂马者不得释棰策也操弓不反檠. 弓不反于檠然后可持也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仁恶仕,必近于刑. 谤毁仁者憎怒士人必主于刑也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只是说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应该能有好的才能。”子路说:“学习能够增长我们的能力吗?”孔子说:“好比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有错失;读书人如果没有能够指正自己缺点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对性情狂放的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则不能随便更换辅正的檠。木材经墨线划过再加工就直了,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导认真多问,还有什么学不成的?违背仁德专行恶事的人,随时要接受国法的制裁。所以说君子不能不学习。”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①岂:同“其”,代词,相当于“谁”。②岂: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难道”。③释:放;策:马鞭子。④檠:(qíng)矫正弓弩的器具。反:反对,引申为“丢弃”。⑤谏:直言规劝,批评;圣:通达,明智。⑥受学:从师学习;重:重视,注重。⑦揉同“糅”,用熨木,通过人力加工,把曲的变直,直的变曲。⑧犀革:犀牛的皮制品。⑨括:箭的末端;羽:作动词用,即用羽毛装饰。⑩镞:(zú):箭头;砺:磨刀石,作动词用,即磨砺。敬:感谢;命:吊问之词

4. 【孔子劝学阅读答案孔子劝学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

《论语》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 孔子说:学习知识然后时常地复习,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我自己:为别人办事不尽心尽力吗?和朋友交往不真诚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复习吗?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能成为老师.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读书就是有害的(精神疲惫而无所得)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 :仲由,教诲你的话明白了吧!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内心自我反省是否有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老师.选择他们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缺点要注意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们的使命重大而路途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做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说: 在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 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5. 子路见孔子全文翻译

揉同“糅”,用熨木,通过人力加工,把曲的变直,直的变曲岂:同“其”,代词,相当于“谁子路初见孔子 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曰:“好长剑.”子曰:“以子之能,加之学,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之为?”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 【注释】 ①岂:同“其”,代词,相当于“谁”.②岂: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难道”.③释:放;策:马鞭子.④檠:(qíng)矫正弓弩的器具.反:反对,引申为“丢弃”.⑤谏:直言规劝,批评;圣:通达,明智.⑥受学:从师学习;重:重视,注重.⑦揉同“糅”,用熨木,通过人力加工,把曲的变直,直的变曲.⑧犀革:犀牛的皮制品.⑨括:箭的末端;羽:作动词用,即用羽毛装饰.⑩镞:(zú):箭头;砺:磨刀石,作动词用,即磨砺. 敬:感谢;命:吊问之词. 【译文】 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道:“你爱好什么?”子路回答说:“喜好长剑.”孔子说:“凭你的才能,加上学习,谁能比得上呢?”子路说:“学习难道有好处吗?”孔子说:“驱赶狂马的人不能放下鞭子,操拿弓弩的人,不能丢下正弓的器具;木材经过绳墨作用加工就能取直,人们接受直言规劝就会通达;从师学习,重视发问,哪有不顺利成功的!”子路说:“南山出产竹子,不经加工,自然就很直,砍下来用它(做箭),能穿透犀牛皮(做的铠甲),为什么要学习呢?”孔子说:“把箭的末端装上羽毛,把箭头磨得更加锋利,箭刺入得不更深吗?”子路施礼道:“感谢你的吊问.” 【简析】 本篇选自《孔子家语》,记载了孔子与子路最初相见时的一段对话,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面对子路的疑惑和反问,孔子因利势导,语言简明而深入地纠正了子路的观点,让人无可辩驳.孔子的教育家、思想家之谓由此可见一斑.。

6. 【子路受教的阅读答案】

徒:只 子:你 岂:怎么 及:超过 栝:削 羽:羽毛此指装上羽毛B我不是问这方面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坚硬的皮甲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在箭尾按上羽毛箭头磨得尖利;学习的作用很大为下文孔子劝子路学习做下铺垫子路接受了孔子的建议;说明了全文学习的重要性 原文: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焉?”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有益乎?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而受教.” 翻译:子路初次拜见孔子.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怎么会有人赶上呢?”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皮革,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劈开它在一端束上羽毛,在另一端装上金属的箭头,并将它磨得十分锋利,它射的不就更加深了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注释 见:拜见 汝:你 何:什么 好:喜好 能:能力,才能 谏:规劝 顺:顺利 成:成材 揉:使东西弯曲 犀革:皮革 括:箭的末端 羽:羽毛,这里指装上羽毛 镞:原指箭头,这里指装上箭头 砺:磨刀石,这里指磨 再拜:拜两拜 再,两次 徒:只,仅仅 岂:怎么,难道 及:赶上,追上 犀革:犀牛的皮 子:你 通:穿透要点导引 这则短文通过孔子与其弟子子路的对话生动而深刻的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了学习功效,也是对学生的指引与勉励. 文中以加工后的箭与现成的竹竿比较作喻,深入浅出的说明了努力学习必有进步的道理,从而突出了学习在人们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意义. 文中以孔子与子路的对话展开情节,因此叙述具体生动,人物特点鲜明,同时增强了趣味性与感染力. ——(摘自《现代文品读 文言诗文点击》P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