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的作者是谁

如题所述

圆明园的毁灭的作者是于永正。

于永正1941年生于山东莱阳,中共党员。1962年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现任鼓楼区教研室主任。于永正老师于2017年12月8日上午6时02分逝世,享年77岁。

于永正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在搬运小学待了两年,65年调到大马路小学,一待就是18年,76年到83年担任教导主任,83年底调到教研室。

有四个习惯一个爱好,四个习惯是:读的习惯、看和听的习惯、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操笔为文的习惯,一个爱好是唱京戏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孔子、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等教育家对他影响最大,对他启迪作用大的著作有《教育诗》、《论语》、《给教师的建议》等等。

扩展资料:

《圆明园的毁灭》历史背景:

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配合下,联合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其目的是要攫取更大的殖民利益。他们先在广州两度挑起战端,但未达到予期愿望。

为了对清政府直接施加压力,就决计陈兵京城。侵略军于1858年5月近逼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俄、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

1860年(咸丰十年)7月,英法侵略者军舰队再次闯到大沽口外,以英法公使进京换约为幌子,一面武力进逼,一面诱以"讲和"。

而又屡屡节外生枝,条件愈益苛刻,目的在于陈兵京师,逼清廷就范。面对侵略者的计谋,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却委曲乞和,迟迟不定战守之策。

因而痛失战机,致使侵略军长驱直逼通州。9月21日,通州八里桥决战中国军队失利,次日晨,咸丰皇帝仓皇自圆明园逃奔承德避暑山庄而去。

名为"北巡",实则置祖宗社稷于不顾,自逃性命。从而造成都城无主,百官皆散,军卒志懈,民心大恐的危机局面,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对入侵者的坚决抗御。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傍晚即闯至圆明园大宫门。

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遇难不恐,奋力直前",英勇抗击。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

至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1860年10月7日,英法侵华头目闯进圆明园后,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

法军司令孟托邦当天即函告法外务大臣:"予命法国委员注意,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予行将以法国极罕见之物由阁下以奉献皇帝陛下(拿破伦第三),而藏之于法国博物院。"

英国司令格兰特也立刻"派军官竭力收集应属于英人之物件。"法英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诱惑力,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恶狼般地吞噬着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于永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圆明园的毁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4-26
《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于永正简介
于永正,1941年生于山东莱阳,中共党员。1962年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现任鼓楼区教研室主任。 座右铭:“以人为镜。”——唐太宗 教育理念: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教育理想:和谐发展。 个性特征:幽默开朗、沉着自信、轻松兴奋。 兴趣爱好:京剧、书法、绘画、文学 成功的关键因素:好奇、思考。
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1990年中国教育电视台拍了三集报道于永正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教改实验的电视片,并向全国播出;
1991年初《人民教育》发表了报告文学《徐州有个于永正》;全国小语会会刊《小学语文教学》和《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等刊物先后报道了于永正的教改事迹;
1992年12月14日-16日,国家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推广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这是建国以来教育部为个人召开的第一个教学研讨会;
1995年8月,于老师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5年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 1999年出版《教海漫记》; 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模范;
2002年12月出版《于永正文集》,在全国、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4-26
有些人说 是于永正,有些人说作者匿名了,到底是谁还真不敢肯定.
《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语文的课文。用对比手法写是为了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11-15
《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于永正
第4个回答  2017-12-04
我老师说是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