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7-08-09
在面试备考当中,考生普遍暴露出以下五点问题:
一是对“重头戏”综合分析题型当中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度不够,没有自己的想法;
二是答题过程中想到哪说到哪,语言缺乏简练性、连贯性、规范性和逻辑性;
三是对言语表达题作答内容空洞,不会联系自身经历,表述缺乏亲和力,不易引发共鸣;
四是在模拟训练后期,被答题套路模式所桎梏,泛大众化,抹杀了个性化的内容;
五是部分同学在训练期间出现瓶颈期,时常自我否定,心态起起伏伏,缺乏自信。
针对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公教育专家认为应从以下着手训练和调整:
第一、熟读《社会热点》相关素材,对关键性语句可以适当背诵;了解热点问题背后的本质,理论储备有限的话可以举例说明,以小见大也可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平时多看央视新闻、人民网网评、南方周末、《看历史》杂志;善积累、多练习、勤思考,积累热点时事、练习规范化答题、思考题目背后所反应的本质问题有哪些共通性。
第二、前期训练,拿到一道题目,可试写逐字稿。把自己要说的话写下来,之后剔除罗嗦的语句,结合答案当中的规范化表述,整理好逻辑,再说一遍;提炼出关键句,自己再说一遍;再从关键句中提炼出关键词,自己再说一遍。这样反复三遍,对表达的简练性、连贯性、规范性和逻辑性都可得到相当的提高和改进。
第三、在公共场合多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多参与宿舍的“卧谈会”,想到和说到之间还是有距离的;不限定题目,随便说;最后进行主题演讲。这样循序渐进,加之考生日常积累的经典小故事,尤其要多说自己的故事,通过叙述自身,反应自身所具备的特质,达到考官题考察目背后(自我认知、求职动机)的目的。
第四、理论教材所讲的答题思路只是给同学提供一种答题的思考方式和切入点,对思路不清晰或无从开口的同学来说有益于表达时逻辑清晰、内容充实。训练后期,考生基本都具备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素养和基本的表达论证能力,所以就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充分挖掘个性化的表述,答出自身独特的亮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第五、面试备考,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俗话说“尽人事、听天命”,今天和昨天的自己比较是否有进步。面试和笔试复习方法不同,笔试多做题练,面试多张嘴说。公考面试考的一半是知识,一半是心态。备考中既要有紧迫感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考官当成自己的长辈、领导,真情实感的和他们聊一聊,增进彼此的了解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