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精髓是什么?

如题所述

哲学王思想是柏拉图政治哲学的核心,著名的“洞穴喻”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明了柏拉图政治哲学的基本理念,这就是:理想的国家具有唯一性,真正的哲学家适合做统治者;囚徒缺少的是自由而不仅仅是知识;理想国家须以宗教作补充。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标志着古典希腊城邦公共政治生活时代的结束,哲学与宗教时代的开始。

柏拉图的对话体作品,常以比喻的方式表达深刻的道理。柏拉图是逻辑推理的大师,同时也是运用比喻的高手。一般说来,比喻的引入是为进一步说明某一抽象的观点,以形象弥补抽象之不足,从而更好地表达观点。就柏拉图的政治哲学而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把握了其作品中的比喻,也就把握了柏拉图思想的精髓。本文试图以从柏拉图的“洞穴喻”的解读出发,对其在《理想国》中提出的哲学王思想进行重新检讨,以期挖掘柏拉图这一思想某些更深层次的内容。本文试图说明的是:柏拉图的政治哲学在本质上是反政治的,他试图以哲学的权威代替古典希腊时代的公共政治生活,这是柏拉图哲学王思想之精义。

一、“洞穴喻”的解读

在《理想国》第七卷,柏拉图作了一个著名的比喻,其直接目的是要揭示“受过教育的人与没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1]的不同及相关问题,人们一般称之为“洞穴喻”。在这个比喻中,柏拉图作了如下设想: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有微弱的阳光从通道里照进来。有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穴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后壁。在他们背后的上方,远远燃烧着一个火炬。在火炬和人的中间有一条隆起的道路,同时有一堵低墙。在这堵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又有些别的人。他们手中拿着各色各样的假人或假兽,把它们高举过墙,让他们做出动作,这些人时而交谈,时而又不做声。于是,这些囚徒只能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他们将会把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他们也会将回声当成影像所说的话。此时,假如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起来,可以转头环视,他现在就可以看见事物本身了:但他们却以为他现在看到的是非本质的梦幻,最初看见的影像才是真实的。而假如有人把他从洞穴中带出来,走到阳光下面,他将会因为光线的刺激而觉得眼前金星乱蹦,以至什么也看不见。他就会恨那个把他带到阳光之下的人,认为这人使他看不见真实事物,而且给他带来了痛苦。

不过柏拉图认为,只要有一个逐渐习惯的过程,他的视力就可以恢复,首先大概看阴影最容易,其次是看人或事物在水中的倒影,再次是看事物本身,在夜间观察天象,之后就可以在白天看太阳本身了。此时他便明白:“造成四季交替和年岁周期的主宰可见世界一切事物的正是这个太阳,它也就是他们过去通过某种曲折看见的所有那些事物的原因。”[2]于是他回想当初穴居的情形,就会庆幸自己在认识上的变化而对同伴表示遗憾。他既已见到了事物之本身,便宁愿忍受任何痛苦也不愿意再过囚徒生活。然而,如果他复回洞中,那些同伴不仅不信其言,还会觉得他到上面走了一趟,回来眼睛就坏了,对“影像”竟不能如从前那样辨别。他的同伴们不仅不想出去,甚至想把那位带他出洞的人逮住杀掉。

这就是整个洞穴喻的基本内容。这个比喻中涉及到太阳、洞穴、囚徒等多个方面,它们各是指什么?让我们对这个寓意良深的隐喻进行详细的分析。

(1)太阳象征善的理念。

柏拉图在随后的文字中说:“在可知世界中最后看见的,而且是要花很大的努力才能最后看见的东西乃是善的理念。我们一旦看见了它,就必定能得出下述结论:它的确就是一切事物中一切正确者和美者的原因,就是可见世界中创造光和光源者,在可理知世界中它本身就是真理和理性的决定性源泉;任何人凡能在私人生活或公共生活中行事合乎理性的,必定是看见了善的理念的。”[3]柏拉图的意思很明确,正如太阳是可见世界的光源一样,善的理念也正是可知世界中真与美的原因。而真与美本身,或曰真的理念,美的理念,则是存在于那些人手中举着的假人、假兽之中。而常人所见的,实际是“真”与“美”的对象的影子,而不是其本身。没有光,事物就不能被看见;没有善的理念,真与美亦无从谈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