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审计的重要性?

是不是可以根据以往的审计经验,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及业务性质……这是我们的期末考试题,怎么个回答法

1、以往的审计经验。如果以前年度所使用的重要性水平适当,可以作为本次审计确定的直接依据。如果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业务范围或职责发生变化,可作相应调整。

2、有关法律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法律法规对财务会计作出了特殊要求,就应当谨慎地确定其重要性水平。一般而言,法律法规对财务会计作出的要求越严格,被审计单位出现错报漏报的可能性就越大,注册会计师应对其重要性水平定低一点。

3、被审计单位的性质、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如果被审计单位是上市公司,一方面由于其涉及的报表使用人范围较广,确定的重要性水平是各个报表使用人重要性水平的并集,另一方面,报表使用人主要根据报表提供的信息作出判断,故应将其重要性水平的比率定低些。

如果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范围较广,比如,既经营房地产、又经营电器,还经营其他业务,由于其经营范围较广,经济业务比较复杂,故会计处理比较容易出错,所以,注册会计师也应将其重要性水平定低些。

4、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如果内部控制较为健全,可信赖程度高,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些,以节省审计成本。由于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关系,如果审计风险评估为高水平,则意味着重要性水平较低,应收集较多的审计证据,以降低审计风险。

5、错报漏报的性质。如涉及到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漏报、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漏报、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漏报、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等等,不论其错报漏报的金额多少,注册会计师都必须将其视为是重要的。

6、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会计报表项目的重要性程度是存在差别的,会计报表使用人对某些报表项目要比另外一些报表项目更为关心。一般而言,会计报表使用人十分关心流动性较高的项目,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对此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

7、会计报表个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会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可能成为会计报表使用人做出反应的信号,因此,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应当深入研究这些金额及其波动的幅度。

扩展资料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1、审计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是反向关系,即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证据越多;反之,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证据越少。

2、重要性指的是由审计人员判断的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该水平是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的外部环境的要求,即会计报表使用者允许的错报漏报水平而确定的。

3、当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较高时,表明会计报表使用人对该信息的敏感度较低,允许的错报漏报较高,审计环境较轻松,注册会计师对一些在其水平之下的错报漏报可不予关,可以执行较少的审计程序,缩小审计范围,减少审计的工作量,收集较少的审计证据;

4、反之,当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较低时,表明会计报表使用人对该信息的敏感度较高,允许的错报较小,审计环境较严格,注册会计师对一些在其之上的错报漏报要予以关注,要执行较多的审计程序、扩大审计范围,增加审计工作量,收集较多的审计证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审计重要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11
 定义: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定义: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严重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其在量上表现为审计重要性水平。

  我们在理解这个概念时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判断考虑的角度是报表使用人。审计重要性虽然是注册会计师作出的专业判断,但是其判断考虑的角度却是报表使用人。注册会计师在判断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是否重要,是以是否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为依据的,而不是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或注册会计师的角度考虑的。所以,注册会计师在作出审计重要性的判断之前,必须在充分了解报表使用人的基础上评估会计报表使用者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错报或漏报的容忍程度。

  2、对审计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不同的企业面临不同的环境,因而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不同。这个特定的环境包构企业的规模、所处的行业、企业所处的会计期间、会计报表使用者涉及的广度等。一般而言,企业的规模与其重要性水平的相对比率成反方向,即,规模越大的企业,其重要性水平的比率越低;会计报表使用者涉及的广度与重要性水平成反方向,即和会计报表使用者涉及的广度会计报表使用者涉及的范围越广,其重要性水平越低。

  3、审计重要性是对会计报表而言的。判断一项业务重要性与否,应视会计报表中错报漏报对会计报表使用人所作决策的影响而言。若一项业务在报表中的错报漏报足以改变或影响报表使用人的判断,则该业务的错报漏报就是重要的,否则就是不重要的。

  4、运用的领域是会计报表审计。审计重要性只运用于会计报表审计中(即注册会计师审计),其对政府审计(即财经法纪审计)和内部审计都不适用。政府审计是为了评估被审计单位遵守法律法规的程度,对它而言,根本就不存在重要性的判断,只要是错报和漏报都是重要的,不论其金额的大小和其性质,因为只要它是错报或漏报,都违法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内部审计主要是为了测试对组织内部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对它而言,也不存在重要性的判断。

  5、与可容忍误差之间的关系。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由注册会计师根据编制审计计划时对审计重要性的评估确定。重要性水平是审计人员审查工作质量的一个可容忍的范围,超过这个范围是不能容忍的,因为超过这个范围表明审计工作质量的下降。实际上,帐户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十二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运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比率、变动比率等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判断基础通常包括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但是,迄今为止,都还没有哪个国家明确规定重要性的量化标准。根据审计实务经验,通常有如下几种方法确定重要性水平:1、税前净利润的5%—10%;2、资产总额的0.5%—1%;3、净资产的1%;4、营业收入的5%—10%;5、根据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两者中较大的一项确定一个百分比。前四种方法统称为固定比率法,后一种方法又称为变动比率法。注册会计师在对重要性水平作出定量分析时应把握如下三个原则:①选择的判断基础要合理。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净利润为0,则不能选择净利润作为判断基础;如果被审计单位的本年利润变动较大,则不能选择本年利润作为判断基础;如果被审计单位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则不能选择资产总额或净资产作为判断基础。②选择的判断比率要合理。大规模企业的重要性水平比率要比小规模企业的重要性水平比率要低。③如果同一期间各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不同,根据谨慎性原则,注册会计师应当取其最低者作为整个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例如,A企业是一间从事高科技产业的上市公司,2004年其净利润为100元,营业收入为20000元,资产总额为100万元,净资产为50万元。根据判断重要性水平的原则,我们可以选择营业收入作为确定利润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比率为8%,选择资产总额作为确定资产负债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比率为0.5%,于是判断利润表的重要性水平=1600元(20000*8%)、资产负债表的重要性水平=5000元(100万元*0.5%)。又根据判断原则③,我们应把整个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定为1600元。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1-16
  一是从“定性”的角度考虑重要性。即从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中错误或舞弊的性质方面分析确定审计重要性。例如被审计单位一项金额不重大的违法支付或者违反某项法律法规签订经济合同的行为,该违法支付或签约行为,可能导致重大资产损失或者是重大或有负债,则审计人员认为上述经济事项是重要的。又如某公司产成品盘点短缺了100件,价值1万元。如果短缺是由于账簿记录错误或盘点差错引起的,则属于不重要的错误;如果短缺是由于仓库保管人员监守自盗引起的就属于重要错误。审计人员在分析判断重要性时,可以关注以下因素:是否属于涉嫌经济犯罪的问题;是否属于国家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所禁止的问题;是否属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故意行为所产生的问题;是否涉及的宏观经济政策、管理体制或者机制存在严重缺陷;是否属于信息系统设计缺陷;是否属于政府行政首长和相关管理机关及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等等。如对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审计项目,一般不需要确定量化的重要性水平,可以只对重要性作出定性判断。
  二是从“定量”的角度考虑重要性。即从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中错误或舞弊的数量方面分析确定审计重要性。审计实务中对重要性的量化,可以用重大错报金额的方式,也可以用百分比的方式,即错报金额的差异率。从数量方面考虑重要性,首先是对财务报表整体层次的重要性进行评估。审计人员应根据业务惯例和审计经验,运用职业判断确定重要性水平。通常是先选定一个合适的“基准”,再乘以某一百分比作为财务报表的整体重要性。在选择“基准”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所处生命周期阶段以及同行业经济环境状况;被审计单位所有权结构和融资方式;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利润等财务报表要素。例如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通常选用主营业务税前利润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基准”。若某企业税前利润为500万元,审计人员根据业务惯例采用5%的固定比率,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为25万元,即财务报表高于25万元以上的错报是重要的,低于25万元的错报是不重要的。其次是对特定类别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层次的的重要性进行评估,有助于进一步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三是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即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程序时确定的低于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一个或多个金额,旨在将未发现和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超过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可能性降至适当的低水平。实际执行的重要性通常为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50%-75%。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也需要审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并考虑以下因素的影响: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中对被审计单位进一步的调查了解;前期审计已识别出错报的性质和范围;根据前期已识别出的错报对本期错报作出预期。
  四是审计过程中修改重要性水平。在审计过程中,如果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或者是审计人员获得了新的重要信息,以及通过实施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经营情况的了解发生变化,审计人员可以修改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和特定类别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层次的的重要性。
第3个回答  2015-05-25
审计的重要性是不争的事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91条和109条明确在我国组建审计机关,就进年来的审计实践也表明审计确实为国家经济运行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广泛开展了以“三讲”为内容的党风党纪教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先后开展了通讯工具、个人住房、公费出国(境)、公款消费、领导干部配偶及子女经商办企业、收受礼品、现金及有价证券等的清理整顿工作,及时制定和完善了有关规章制度,初步建立起一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审计事业发展要求的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保证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的落实。在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方面,各级审计机关努力加强审计队伍的作风培养和廉政建设。一九九八年以来,全国审计系统共有一百六十四名违纪违法人员受到查处并分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其中县(处)级以上干部二十人,有力地遏制了各种违纪违法现象的发生。
在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方面,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在认真落实“收支两条线”的规定,纠正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不正之风的同时,针对群众反映审计机关的一些热点问题,从加强审计纪律和审计收缴违纪资金专户管理方面入手,采取规范审计工作程序、严格审计现场纪律、逐步撤销审计专户等有效措施,使随意挪用、拖欠审计专户资金、动用审计专户利息,以及少数审计人员在被审计单位吃、拿、卡、要、报等不正之风得到了较好的纠正。
各级审计机关加大审计力度,积极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三年来,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共审计出违规金额一万八千一百一十四亿元。
从一九九八年至今年上半年,全国审计机关共审计五十一点五万个单位,查出违规金额一万八千一百一十四亿元,向纪检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移送案件三千六百六十六件,建议给予行政处分二千九百五十八人,建议纠正地方、部门不当规定四万四千一百三十一条,协助有关部门查处案件四千三百六十九件,特别是配合纪检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在查处重大经济案件中做了大量审计查证工作。
第4个回答  2018-03-11
这个题目,对于实务工作很容易,但考试就有点头疼了,因为我不是教材也不是老师。实务工作中首先看审计目的,如果能确定对方的审计目的就可以有专项的防范,这就是第一重要的地方,其次看企业的规模,不同的企业重要性差异很大。世界500强和一家杂货铺的重要性能一样么?第三看行业特点,这个行业哪里容易出问题等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