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 春秋 战国 时候 周天子

实行分封制度 诸侯都有土地了 那周天子 是不是就只有一座城 没有多大土地 还是怎么地

光杆司令 吗 看历史好像没多大作为 是君王不够出色还是什么
战国时土地是不是很少 按理说有天子的头衔应该不会那么 的。。。

解答前要先搞清楚一个问题
1、古代人没有“中华民族”概念,而且是奴隶制(战国后才逐渐消失),所以效忠的对象大多是当地诸侯。周天子是“名义”上各诸侯的王,有权命令当地诸侯,谁不停令,可以命令其他诸侯征讨。
2、古代没有卫星,没有电话,没有飞机,古代一座城池统治的地区也许相当现在一个省或一个市,古代人很少(地广人稀)。所以说一座城统治的地区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而且没有一本文献有说周天子只有一座城。
3、在秦统一以前是使用分封制,而非郡县制。分封的对象是有功之臣和同姓王族。每个诸侯(包括周王)都有军队,但是军队的数量和装备有限制,打仗的时候,周王有权抽调各地的诸侯军队为自己服务。分封制有利于对周边地区的统治,毕竟个诸侯是要停令中央。
4、周天子没多大作为这一问题,最重要一点是,太久远了(战争破坏、修改焚毁),记载的事太少,文献太少(汉前没有纸,都是竹简或刻在青铜器上)。
在春秋初期(建国初期)的时候,周王室很强大,而且分封的对象都是自己的部下和兄弟,还有一点就是,分封的土地人口都比较少和荒凉,所以不存在什么问题。
春秋后期(建国中期),周王室经过动乱,各诸侯经过发展,原来荒土变良田,人口也多了,大多有了一定的实力,开始出现问题。
战国……这不用说了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05
分封后,自己就没什么地了。也不是只有一座城,一点点地而已

那个时候和后来的封建皇帝不同,夏商是那种原始部落的形式,所谓王,就是天下共主,周就是从原始的部落向封建社会过渡。

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分封天下,直辖的就两块,宗周和成周,就是西安周围一块和洛阳周围一块。西周还好,还能号令天下,大家都进贡。到了东周,王室没落,诸侯变强大。就是所谓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大家也不怎么进贡。周王室只能靠自己那点地收入了。

到了春秋中期,晋侯和楚王争霸,约定了各个小国要向霸主进贡多少,直接就废除了诸侯国对周的进贡义务。到了战国时期,各个大国不断地进行变法,改革,不断地蚕食周围小国,周天子的地位进一步下降,最终被秦国所灭。

至于战国土地,也不算少,秦朝的疆域,就是秦朝在战国的基础上略有扩张,战国时候楚国西至四川,东至江浙,算得上是幅员辽阔了
第2个回答  2013-07-05
实行分封制度 诸侯都有土地了 周天子自己也是有土地的而且还有自己的军队 你可以理解为周天子是所有诸侯里最强大的一个。(西周的时候)
看历史好像没多大作为一是关于周朝的史料记载极少多是神话传说,二是受制度所限,中央的对地方控制弱难有大作为。战国时的土地还是很多的,当然比不上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实力下降,但是仍然是名义上的君主。追问

是否 那些君王都没有所作为呢

追答

很难讲。可信的记载很少。但是在西周时期特别是初期的时候,还是有些有能力的君主,这是一般历史的规律。早期君主的能力强之后逐渐没落。

第3个回答  2013-07-05
凤鸣岐山,武王伐纣。本着故老相传的习俗,周部落从战利品中夺取了最好的一部分——从华山到洛河这么一大片土地,其余的分封给了身后的小弟和盟友,并且把殷商部落的族人分到洛阳、商都安阳以及商的族地商丘安置,并从此开始了领袖华夏的霸业。

从昭王死在伐楚的路上之后,周就衰败了。到厉王被逐,周的实力就比一般的大诸侯国大不了多少了,但是诸侯们还是心存畏惧。宣王即位本来可以复兴周部落,但是他年年征战,特别是北伐的失败,实在是耗尽了周的元气,这才是周衰亡的开始。
到幽王时,周的控制力就被限制在岐山以东洛水以西的这片土地了。等到申侯引犬戎入侵,最精锐的周族军队西六师随着他们的王战死,这才使得即位的平王仓皇地逃亡成周,寻求驻守在那里的成周八师的护卫,然后为了以夷制夷,还把被犬戎侵蚀的丰、镐故土封给了一个叫秦的小部落,并提升他们的首领为诸侯,牵制犬戎东进。这是周的第一次大伤元气,周室数百年的菁华一朝尽丧,以至于平王死后都没有足够的能力依照天子的规格让他下葬。
祸不单行,在犬戎入侵之战中力战殉国的周王室诸侯郑桓公之子庄公,与周恒王不和,惹得周恒王引成周八师的主力和蔡卫等国的联军伐郑,结果周师大败。所以至此,周族最后的精锐也元气大伤了。龟缩到洛水附近的周,先后被郑齐晋楚所压制,正式的沦为了诸侯的玩物,开始了它近五百多年的傀儡生涯。
第4个回答  2013-07-05
自东周起,周天子只是挂着一个虚名而已。大权都掌握在各诸侯手中,天子的号召力完全没有中原霸主大。个别君王也想有些作为,但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好任诸侯们摆布了。
但像秦、楚等国家在边远地区也起到了开发边疆的重要作用。在春秋后期、战国前期,各诸侯底下的大夫才是主要掌权的人。于是权力之争从各诸侯变成了各国大夫。
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亲秦并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