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拱券结果对建筑内部空间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如题所述

古罗马建筑继承并革新的古希腊的建筑风格。在继承古希腊建筑柱式特色的基础上,罢西方建筑文化大大向前发展了。

古罗马的建筑是古典建筑的典范,对人的心理能够产生强大的震撼这主要与其简单的几何造型,巨大的规模体量,厚重的石头材料等有关。古罗马建筑最主要地体现在拱门,圆顶和券拱结构上。拱门是罗马建筑最显著的特点,在像罗马大竞技场一类结构上,他们采用了重复拱门并和希腊地圆柱相结合。他们建造了拱型地凯旋门,和供状的甬道。

圆顶也是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色。当然,圆顶所根据的原理和拱门是相同的。古罗马人是一个极有建筑艺术创造天才的民族。他们把原始部落的圆形屋顶一步步推向了极至,只有到了古罗马人手里,原始人的圆形屋顶才上升到了圆形拱顶建筑艺术。罗马人用它来作为巨大公共建筑的屋顶,使得整个建筑的内部空间不必用柱子支撑。世界上最大的圆顶之一就是罗马的万神殿。

券拱结构是罗马建筑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大成就之一。罗马建筑典型的布局方式,空间组合,艺术形式等等都与拱券结构有着血肉联系。正是出色的拱券技术才使罗马宏伟壮丽的建筑有了实现的可能性,才使罗马建筑那种空前勇敢大胆的创造精神有了根据。

总之,古罗马建筑是以“圆”为特色的。

建于公元前46年的露天剧场,是罗马帝国最古老的剧场之一,剧场总面积0.12平方公里。圆形竞技场建于城的高处,双层拱廊围绕竞技场一周,其长轴为136米,短轴107米,可容2.5万名观众。这是典型的古罗马式建筑,拱门,圆顶式它的特色。

圣彼得大教堂,世界上最大天主教教堂,建设了120年,其门前广场几十年后才建成。从1506—1626年,多名重要建筑师与艺术家参与设计,其中以伯拉孟特和米开朗基罗最为著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07
中外建筑史·第3讲 拱券和穹隆创造了宏伟的空间(2009-10-15 15:56:31) 标签:文化 分类:我眼中的建筑文明</b>【本讲重点和难点】重点:拱券和穹隆结构的基本形式;古罗马建筑的结构体系和代表实例;文艺复兴时期拱券和穹隆结构成就;哥特建筑对拱券技术的贡献难点:古罗马建筑成就的矛盾性;拱券和穹隆结构体系的庞杂性思考题:1、试论古罗马建筑的结构体系与艺术成就的关系。2、与今天的事物相对比,说明拱券和穹隆结构的代表性建筑的体量(高度、体积、重量等)。3、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在拱券和穹隆结构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4、简述(如何评价)哥特建筑的技术成就。 【讲稿】拱券和穹隆结构最早在西亚两河一代发展起来。两河一代比较干旱,缺少木材和石材,主要建筑材料是土。人们把土用水搅拌之后用日晒的办法得到土坯砖,用于建造使用。还发明了烧制的釉面砖用做保护土坯砖建筑的外表面。土坯材料不适用于柱梁结构形式,为了满足内部空间的要求,特别是屋顶建造方面无法使用木材和石材时,只能想办法用土坯砖来建造。这样,逐渐掌握了拱券和穹隆建造技术。把拱券和穹隆技术发扬广大的是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的缔造者奥古斯都屋大维发誓要用大理石装点整个罗马城。而他热爱的希腊文化艺术使罗马城里充斥着模仿希腊的神庙和会堂(被称为“巴西利卡”)。哈德良皇帝修造了雄伟的万神庙,突破了希腊神庙的形制。万神庙采用了天然混凝土砌筑的穹隆屋顶,跨度达到了43米,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室内空间。罗马建筑取得的新成就得益于广泛吸收了地中海周边地区和国家的建造技术,特别是利用亚平宁半岛所特有的以火山灰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混凝土材料,浇筑拱券和穹隆,使建造大型公共建筑成为可能。从凯旋门、输水道到竞技场、浴场,都采用了这些建筑技术。罗马人固然喜好希腊柱式,但他们把拱券与柱式结合在一起,使拱券成为与柱式同样重要的艺术元素。文艺复兴时期,罗马和希腊建筑被并称为“古典建筑”。希腊崇尚思想,罗马喜爱享乐。酒神是罗马的象征,热衷于征服的罗马人喜爱饮酒作乐。大斗兽场充满着角斗士和猛兽的血污,而观众们则为此欢呼雀跃。罗马皇帝偶尔也会跳下看台,在场地内挥剑格斗,以显示勇武。罗马城最大的斗兽场可容纳8万多名观众,此外还有许多中小型斗兽场。为了庆祝胜利和宣扬武功,罗马还举行过长达150天的斗兽表演,数千头猛兽血撒沙场。每次斗兽活动结束,成千上万的人们便涌入附近的浴场,一边洗浴一边享乐。罗马的大浴场可以容纳3000多人,分为冷水浴、温水浴、蒸气浴等不同的部分,还设有图书馆、餐馆等其他设施,这里是罗马人生活、休闲、社交的重要场所。现在仍能见到以皇帝的名字命名的卡拉卡拉浴场、戴克利先浴场等大浴场规模巨大的遗址。帝国中期,罗马步入了盛极而衰的轨道。基督教的悄然兴起让罗马统治阶层感到惶恐。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成为反对罗马统治的精神符号。信仰耶稣的人们在罗马迷宫般的地下坟场中秘密地举行宗教活动。君士坦丁皇帝发布《米兰敕令》,解除了对基督教的禁令。基督教思想开始被统治阶级所利用。为了对庞大的帝国加以控制,君士坦丁皇帝在欧亚大陆之交的拜占庭建立新的首都,命名为君士坦丁堡。后来,査士丁尼皇帝在这里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这座教堂试图把一座万神庙似的穹顶举升到近百米高的空中,充分利用了拜占庭地区特有的帆拱技术,解决了穹顶与方形柱网相衔接的问题。不过为了保持结构稳定,建筑上还采用了一系列半穹顶、扶壁等一系列结构措施。总体造型略显臃肿。室内空间非常卓越,特别是鼓座沿周圈开设的窗洞,在眩光的作用下,穹顶好像悬浮了起来,增加了宗教空间的神秘气氛。拜占庭帝国时期的重要建筑实例还包括威尼斯圣马可教堂。这个时期著名的圣马可广场建筑群还没有完全成形。教堂上有五座穹顶,在结构上相互支撑。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欧长期出于混战状态,建筑发展出现了长期的停滞,许多建造技术因战乱而失传。象高卢、日耳曼这些罗马帝国的边远地区,由于城市的发展,建造活动却十分活跃,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手段。比如尖券、飞扶壁等。这些技术并不符合罗马建筑的一般规范,但却具有一种直白的视觉冲击力。虽然那些正统的学院派理论家把这样的建筑称为“野蛮建筑”(哥特建筑),但其艺术价值最终为今天的人们所认同。法国大文豪雨果就是哥特建筑的热爱者之一,出于对巴黎圣母院的喜爱他创作了以这座教堂命名的小说,甚至用了两章与小说情节完全没有关系的篇幅来论述巴黎圣母院建筑风格与巴黎城市风貌的关系。哥特教堂外部形象自由不羁,内部空间神秘肃穆。尖拱的运用在塑造空间序列方面起到了很主要的作用。哥特教堂也创造了建筑高度的纪录,但尖塔在技术上并没有特别的进步,许多尖塔甚至在修建的半途就倒塌了,有的不得不半途停工,数百年来一直保持着未完工的状态。这与起初那些雄心壮志的建设蓝图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佛罗伦萨圣玛利亚大教堂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起初,这座城市的羊毛公会准备了一大笔建设资金以求建设历史上最宏大的教堂,但建筑师的中途去世是工程陷入了困境,没有人能够完成宽敞的八角形歌坛上的屋顶,使这座教堂在100多年的时间里都只能暂时用木制的屋盖勉强遮蔽。</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