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小学数学知识体系

如题所述

数与代数 实践与综合运用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
数的认识 数的运算 常见的量 式与方程 探索规律 图形的认识 测 量 图形和变换 图形与位置 数据统计初步 不确定现象 可能性
一上 10以内数的认识 10以内数的加减法 认识钟表   (分类) 数学乐园 认识立体图形       条形统计图雏形    
11-20各数的认识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整时与半时) 我们的校园 认识平面图形
一下 100以内数的认识 20以内退位减法 元\角\分   找规律 摆一摆,想一想 图形的拼组       以一当一统计图    
100以内加减法一 时与分 (图形和数) 小小商店 长\正方形特点
二上   100以内加减法二     数学广角 我长高了 不同方向看物 米和厘米的认识     以一当二统计图    
乘法含义及表内乘 (排列\组合) 看一看,摆一摆 角的初步认识
二下 1000以内数认识 除法含义及表内除 克和千克认识 (解决问题) 找规律 剪一剪 锐角与钝角   平移与旋转   复式统计表    
万以内数的认识 万以内加减法(一) (周期与递增) 有多重 以一当五统计图
三上 分数的初步认识 万以内加减法(二) 吨的认识   数学广角 填一填,说一说 四边形的认识 周长的含义及计算       可能与一定 可能性大小
有余数的除法 秒的认识     毫米\分米的认识
多位数乘一位数 时间的计算 (排列\组合) 掷一掷 千米的认识
三下 小数的初步认识 除数是一位数除法 年 月 日 (解决问题) 数学广角 制作年历   面积的含义   用八个方位词描述物体方向 简单数据分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 24时记时法 (集合)   长\正方形面积计算 简单路线图  
小数的简单加减   (等量代换) 设计校园     平均数
四上 亿以内的数 用计算器计算     数学广角 1亿有多大 直线\射线\角 角的度量     复式条形统计图    
比亿大的数 三位数乘两位数     垂直与平行 画角
  除数是两位数除法 (统筹原理) 你寄过贺卡吗 四边形与梯形  
四下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四则运算     数学广角 营养午餐 三角形的分类     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单式折线统计图    
运算定律与简便算     三角形的性质
小数的加减法 (植树问题) 小管家 图形的拼组
五上   小数乘\除法   用字母表示数 数学广角 量一量 找规律 观察物体 平行四边形面积         公平性
积\商近似数       (正\左\上面) 三角形面积
计算器探索规律         梯形面积
解决问题 解简易方程 (编码) 铺一铺   组合图形面积
五下 因数和倍数 同分母加减法     数学广角 粉刷围墙 认识长\正方体 体\容积意义 轴对称   众 数    
2\5\3的倍数特征 异分母加减法     长\正方体表面积    
质数和合数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长\正方体体积 旋转90度 复式折线统计图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称找次品) 打电话      
约分(最大公因数)         欣赏设计  
通分(最小公倍数)            
六上 百分数意义 分数乘\除法     数学广角 确定起跑线 圆的认识 圆的周长计算   用数对定位置 扇形统计图    
百\分\小数互化 分\小数混合运算      
  解决问题      
  比和比的运用 (鸡兔同笼) 合理存款 圆的面积计算
六下 负数的认识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数学广角 自行车里的数学 圆柱的认识 圆柱的表面积     扇形统计图分析    
完整的数轴 正\反比例的意义          
数的大小比较 比例的应用 (抽屉原理) 节约用水 圆锥的认识 圆柱体积计算 折线统计图分析
  (图形放大与缩小)     圆柱的展开图 圆锥体积计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09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构想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就要落实“掌握知识、发展智能、陶冶情操”的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成为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高尚人格的 主体性的一代新人。这里的所谓人格,是指学生的能力特征和品德特征的总和。这不仅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 奋斗目标,也是督导评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依据。现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问题,构想如下:
一、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总体评价的构想
1.教学指导思想是否符合现代教学论原则;通过教与学双边活动是否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 过程和意志过程。以促进每个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和提高各种数学能力,完善人格,获得全面的发展。
2.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否有利于全体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小学数学最佳知识结构。即,那些 最基本、最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法则、规律、公式和数学思想组成的知识系统,并且是按照小学生身心发展规 律,能被小学生所接受、理解、难易适度的知识系统。
3.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形成、潜在智能的开发和提高;是否通过“获得 知识”和“应用知识”两种途径培养和形成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 手操作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4.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既突出“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的落实,又兼顾“因材施教”的推 进。
5.课堂教学是否较好地体现了“认知结构”、“教材结构”、“教学结构”三者和谐一致的整体关系。
6.全体学生在求知的全过程中,兴趣、情感、信念、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投入的质量与程度如何,发 展趋向是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7.进行“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课时教学效果的量化测试和“智能”与“情意”方面相应的课外跟踪考 查结合。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三维教学目标”评价的构想。
(一)对“掌握知识”的评价构想。
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要改变知识及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并非要降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 量,而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所涉及的内容提出了更高、更加广泛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知识的 形成过程放在教学的首位,使学生经历真正的认知过程,获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识,掌握具有迁移的生动 的活泼的知识结构。那么,应该如何评价小学数学课“掌握知识”的教学,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内容:
1.“感知、理解新知”的评价内容。
①为导入新知所提供的感知材料是否充实;
②感知材料的选择是否包罗新知的本质属性;
③感知阶段的诱导是否便于学生尽快进入新知的最近发现区,展开求知探索;
④新、旧知识交接点的确定,是否便于快速促成学生认知的正迁移,教师的点拨是否有助于激起学生“短 兵相接”的思维交锋,顺利完成认知的“同化”或“顺应”;
⑤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是否有利于学生省时优质地发现和理解新知的本质。
2.“抽象、概括新知”的评价内容。
①思维阶梯的铺设是否有助于学生在揭示新知本质的求知过程中,展开高效的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 判断与推理、抽象与概括。
②学生在归纳总结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经过了一个以具体形象思维为支柱,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又将已理 解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认知往返历程。
③学生对已概括的新知理解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学生对新知本质抽象概括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 浅出,表述具体严谨;是否达到了课时教学规定的教学目标。
④学生在探求、获取新知中个性意识倾向性作用的发挥如何,全员参与的竞争质量与程度怎样。
⑤教师指导学生求知获取的“投入”与学生学会求知方法,得到收获的“产出”是否成正比。
(二)对“发展能力”的评价构想。
能力的发展只能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离开知识,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发展能力一定要结合知识 的传授过程去进行,知识有其能力价值,它凝聚在知识之中,不思则暗,深思则宽,不着重分析挖掘,不在知 识传授过程中充分发挥,就会落空。”发展能力必须结合知识体系有目的、有计划,有序列,有层次地由低级 向高级逐步提高。练,是形成和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就小学数学综合课“发展能力”的评价而言,应 包括下列内容:
1.对课堂“半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给出的题目是否属于紧扣新知要点的基本型题目;是否便于全体学生直接运用新知,起到巩固理解,强 化记忆的作用。
②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立足于学生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以思维能力的训练为核心, 突出基本技能的形成,“扶”与“放”适度,不包办代替学生对新知的再现。
③学生运用新知解答基本型题目的技能和叙述算理,或法则或解题思路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达到规定的教 学目标。
④教师在本阶段的课堂小结是否切中由学生板演和课堂巡视所反馈问题的要害;“结语”是否有助于学生 对新知要点的再现和发展。
2.对课堂“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本阶段习题设计是否由三类不同要求的题构成;这些题目的编排是否便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类题目的要求如下:
低档题:比基本型题目稍有变化,其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运用新知解题形成技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记忆 。
中档题:以新知为主体的综合型题目,题目的编排既突出适度的综合性,又带有一定的思考性色彩,用以 培养和训练学生解题的综合能力和灵活性。
高档题:思考性较强,略有难度的题目。这类题目不超越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思维能力的限制,用以解决“ 吃不饱”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吃得饱”学生竞争意识的激励,推进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
②在本阶段中, 教师是否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练习时间(区间为10至15分钟);是否较好地完成本阶段课 时教学任务,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3.对“独立练习交流与课堂总结”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独立练习交流中,是否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自信、民主的课堂氛围。
②教师对学生的解题交流与评定是否立足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广阔性、创造性;是否致力于培养学 生勇于探索、不断进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学习品质。
③师生合作的课堂总结是否提纲挈领,简明扼要,便于学生回顾求知过程,掌握新知要点,获得求知启迪 。
(三)对“陶冶情操”的评价构想。
人的智力商数是先天已有的,而情意商数却是后天的培养和努力的结果。科学界已提出:一个人的“智商 ”只占其成功要素的20%,真正决定人类智慧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因此,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人, 其核心素质是高尚的人格。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去陶冶学生应具备的道德情操、科学品质,已是当务之急。 为此,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情意因素投入的质量与程度,应当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该 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把“陶冶情操”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同步进行,有机结合;是否做到 为此不遗余力,持之以恒。
总括起来说,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三个方面。学生从 事学习的正确认识是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的基础;良好的情感又能推进学生的认识和行动;而坚强的意志则能 使学生锲而不舍地提高认识和陶冶情操,去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评价学生的“认识过程”,旨在界定学生揭 示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间的关系和规律的水平,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改革的信息,有助于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智力技能和开拓学生的创造能力。评价学生的“情 感过程”,在于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良好的情感和情操的培养。评价学生的“意志过程”,使教 师明确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在教学中加强砥砺学生意志的教学力度,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学 习目的,在求知中胜不骄,败不馁,知难勇进,百折不挠,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据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围绕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去评价教与学 的双边活动。
第2个回答  2013-07-09
小学学的就是算数,以及一些几何的基础知识
第3个回答  2013-07-09
我还在读幼儿园,帮不了你啊!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