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第3套端午节特别节目《铭记》中九位大师演讲的顺序是什么?

如题所述

  国学大师文怀沙
  雕刻家钱绍武
  学者于丹
  记者贺延光
  心理专家杨凤池
  表演艺术家濮存昕
  川剧作家魏明伦
  军旅作家李西闽
  收藏家马未都

  具体内容:

  灾难之后,我们一同分享哪些中国人的精神价值

  《少年中国说》的现场朗诵拉开了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端午特别节目《铭记》的帷幕。这群特殊的现场朗诵者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他们都是在北京上大学的川籍学生,来自汶川、来自北川、来自绵阳……当这些孩子站在舞台中央讲述着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带给他们以及家人的不同遭遇时,现场的每一个人都再次想起那一幅幅或许今生都不会忘记的画面;孩子们同时带来的是思考,他们正如“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一般,脸上的坚毅和勇敢让现场的每一个人看到的是中国明天更加美好的未来和希望。

  就是这样的一场地震让今年传统的端午节变得如此的特别,汶川大地震使许多人清晰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今日的这场相聚,已不再是仅仅为了纪念远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的屈原,更是为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梳理心情、分享感悟。

  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身处不同的领域,各自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在这场地震中,他们却逃脱不离三种身份——亲历者、体验者和感受者。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在这个特别的端午站上了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特殊的“讲堂”,一场关于“灾难之后,我们一同分享哪些中国人的精神价值”的主题演讲,和我们共同分享的是他们看到的人性壮美与崇高、遭遇苦难时一个民族应有的坚强与尊严;他们体验到的爱国的涵义和人生的责任;以及他们感悟到的爱与珍惜……

  痛定思痛 擂鼓战斗

  “悲剧可以变成力量”,带来这般感悟的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文怀沙老先生。汶川的灾情让这个端午的意义再次获得重生——“四川的很多地方都在现实显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传统。面对灾难,我们是悲伤的,但是不能停在悲伤上,要把那个可悲的现实重新改造。于是,这个端午节就是个光明的节日,是个战斗的节日,是个擂鼓的节日,是一个抢救生命的节日。”

  天塌女娲炼石补,山淹大禹向东引,山堵愚公挑起走,海深精卫当坑填……这些中华民族的古老传说映照着“中华民族不认命、敢跟天地争一争”的传统气魄。著名雕刻家钱绍武感悟道:“在天灾中激起了我们无穷的战斗的意志,战斗的结果必然是胜利的,这就是让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所在。”

  大爱无疆 感同身受

  衣着色彩的变化是于丹亲赴四川后的最明朗的改变,“在我去灾区之前的那十多天,我没有一天不流泪,也没开过一句玩笑,那么多天我除了穿黑衣服就是灰衣服,几乎连白色都没有穿过,更不用说鲜艳的颜色。我到了灾区的第一天下到绵阳,我是在帐篷小学里给小孩们上课的时候,我开始会笑了,我走到操场上以后,那些上完课的孩子,撒着欢的往我怀里扑,他们拉着跟我玩,后来是从绵阳回到成都的时候,我到街上买了件大红的衣服。”

  于丹

  于丹说,短短几天的四川之行让她深切地感受到的是四川人身上那种生命修复力,他们的信念和大气始终在鼓励着每一个救援者,我们在帮助他们的时候,同时也在完成自己的生命修复——让我们的心变得一下子爽朗了,让我们知道了有信念就有未来。
  同样感受到力量的是中国青年报的图片记者贺延光,在前往映秀镇的途中,让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再次被触动。首先触动他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当时他正背着自己刚从废墟里挖出的已经去世的孩子,一步一步地往回家的路走。“我往家走一步,儿子就离家近一步。”孩子父亲的话发自内心,却让贺延光始终难以忘记,于是决定要去孩子的家水磨镇探望这个让他放不下的家庭。之后几天的辗转寻觅,在连山坡村的帐篷跟前,他们终于和孩子的母亲再次相遇。孩子的父母在村子里搭了个帐篷,是为了要领养灾区的孤儿——“我要像对我儿子一样,把这个孤儿养大”——这是面对自己养了十七岁的儿子突然去世的母亲忍着巨大的悲痛做出的决定,贺延光说:“带着离世的孩子回家是属于一个家庭的亲情,而领养孤儿的想法让这种亲情已经从一家一户向整个社会开始延伸。这是一个普通的农家的故事,这个故事应该让所有的人知道,我们珍惜我们的生活,珍惜我们的亲情。”

  濮存昕

  “感同身受”——濮存昕的这个关键词或许是每一个从地震现场归来的人们,他们心情的最好总结。在震区的日子里,每一个场面、每一个形象、每一个细节都让这个无数次带给我们感动的表演艺术家有着“感同身受”的痛楚和感动,“虽然我们从灾区回到了北京,但我仍旧觉得我还在灾区,重建家园不是一句口号,是一个很漫长、很艰巨的事情,我们全国人民对他们的支持要一直持续下去。”

  杨凤池

  “感悟”是中国红十字心理救援队带队队长、首都医科大学心理专家杨凤池在端午节的演讲主题。关于生命的演讲传达的是生死之间的坚持,而爱的仪式的进行则传递的是希望和关怀,节目现场杨凤池带动了现场所有的人开始用手势延续一种爱的传递……

  坚毅感恩 笑对人生

  在汶川8.0级的特大地震面前,感同身受恐怕不能完全代替自己的亲历,地震的亲历者同样带来了自己的感悟。

  李西闽

  军旅作家李西闽就是在这场灾难这是三天三夜中所有的挣扎和复杂的体验。生濒临死、从死到生,这个过程改变中被压了三天三夜后获救的亲历者。“有愤怒、有委屈、有求生、有希望,也有绝望”——的是一个人,“我一直思考的是,我的生命是那些关爱我的人给我的,我要感恩——我要更加地去珍爱别人,珍爱自己。”

  魏明伦

  “巴蜀鬼才”魏明伦则在端午,这个诗人的节日里为我们带来了“震撼”。屈原的诗意绵延千年,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为我们带来感动和力量。

  马未都

  收藏家马未都选择了一个叫做“坚强”的关键词。“其实不是我选择了坚强,是汶川地震灾区的人民选择了坚强,是我们民族面对这样的灾难选择了坚强”,地震中每一个惨烈的场面背后都有着一段坚强的故事,由于他们的坚强,让电视机的每一个人变得软弱,让我们面对灾区时热泪盈眶。“我发自的内心跟汶川人民说,我们在你们在。所以我们面临如此灾难一定要选择坚强,但这个坚强依然可以悲伤、可以痛苦、可以流眼泪,但在这个悲伤、痛苦、眼泪之后,一定要笑对这个人生,要用我们的坚强使我们民族的旗帜高高飘扬。”

  “传统假日三部曲”

  本期特别节目由《艺术人生》负责制作,作为综艺频道在传统假日(清明、端午、重阳)三部曲的第二部,栏目组总结第一部特别节目《清明》成功的经验,紧紧扣住文化气质,继续打造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重读经典,关照人生”这是栏目组在《清明》特别节目中提出的口号,在端午时节,又该提炼出怎样的核心,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呢?端午节作为整个夏季中最重要的节日,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作为一种民俗,端午节自产生以来的二千多年间已经在国人心目中定格成一种文化符号,人们在端午节这天纪念屈原,不仅在表达对他为中国文化作出的杰出贡献的追思,也是为了缅怀屈原的爱国情怀。在查阅了大量资料以及与民俗专家的讨论后,第一版的策划思路便紧紧围绕着屈原展开进行:有了在泰山移步换景的尝试,这次有策划提出成功的经验就应该重复复制,于是便有了从屈原出生地秭归出发,顺水而下到达屈原献身的汨罗江的创意。顺着这个思路,编导提出清明泰山行主打的嘉宾是于丹和易中天,那这次是不是可以扩展为华人的节日,邀请华人中的文化精英共聚呢?很快这个想法得到了普遍的赞同,第一批嘉宾名单列出后,紧张的外联工作迅速展开。

  在一步步策划实施端午节特别节目时,5•12汶川大地震,数万同胞罹难,堪称国殇。端午节作为灾后的第一个节日,尤其是在地震之后,如何制作这期节目成为我们重新思考的问题。经过几次的论证之后,栏目组迅速地调整节目方向,“在传统假日时,尤其是地震之后,分享中国人的精神价值十分重要”,节目的策划在开会讨论时提出这样的观点,面对受创后的中国人,精神价值和心灵家园的重建显得额外的迫不及待。在联系了文怀沙、钱邵武、于丹、马未都、濮存昕等嘉宾后,节目组的新想法迅速得到他们的认同和支持。魏明伦、李西闽、贺延光等嘉宾的名字也一一进入到邀请的名单中来。节目内容确定了,到场嘉宾也到位了,这么多嘉宾如何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课堂演讲多好啊,如果能让这些文化名家给大学生上堂课,想想会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情。”就在大家开始困惑的时候,又有策划再次为节目找到了新的突破。就这样,6月3号晚上,当中央电视台600演播室里传来朗朗读书声和雷鸣般的掌声时,所有节目组的人心潮澎湃。

  写在最后的话

  这是时代选择的时刻,一份精神回响的现场聆听、一份感同身受的爱的洗礼,就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6月8日19:30播出的端午特别节目——《铭记》。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王jia锋/blog/item/96926b3525451d8ea71e1215.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