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的发展史

如题所述

心学的发展过程上篇文章讲道,由于二程所产生的学术差异,致使宋明理学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渐发生了分化,最终导致了由陆象山开创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学”和以朱子为集大成者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的激烈碰撞。在二程时期的门人对门户的差别并不注重,学大程者,亦师小程。然而二程的思想、性格毕竟有所不同,于是门下弟子也就“各得其性之所近而守之”,造成了他们的学术造诣各不相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被称为“程门四先生”的谢上蔡、杨龟山、游定夫、吕与叔。四人当中又以谢、杨二人影响深远,二程的学术也主要是经过他们的传播而流传到南方,开始分化的。他们的传承关系为: 程明道伊川
┏━━━━┻━━━━┓
谢上蔡 杨龟山
┃┏━━━┳━━━━┫
张子韶 王信伯 罗豫章
┗━┳━┛ ┃
陆象山 李延平

朱元晦

朱子虽然继承和发扬了二程的学术思想,与二程并列为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但他基本上是承袭了程伊川的学术思想而加以发挥的,他的不少哲学命题也是发自伊川。标志着朱子真正成学开始的“己丑之悟”即“中和新说”,就全是由伊川之学为入手处,(己丑之悟,朱子不但在工夫论上以伊川“涵养须用敬”为归依,在对心性本体的体会上,也承接了伊川的理路,以心性二分,性之本体为理,心之发用为情等等。中和新说的确立,应该认为是朱子真正成学的开始,此后朱子渐次以伊川学为纲领,一步步地建立起其庞大的理学体系。)所以说:“朱子得力于伊川,故于明道之学,未必尽其传也。”自伊川起后经杨龟山、罗豫章、李延平至朱子逐步完善了以理为宇宙之本体,强调“天下之物,皆实为理所为”的思想,以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的方法,完成了一整套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而程明道所流露出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至其弟子谢上蔡时已经表现的更为明确了,谢上蔡提出“天人合一”说,认为“理”既是客观的“天理”,又是存在于人心中的仁义礼智四端即“人理”。“天理”与“人欲”相对,修养的目的在于消除人欲而顺应天理,以达到“天人合一”,即以人事应天命。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就是要“穷理”,他说:“所谓格物穷理,须是识得天理始得。”这里的“穷理”即是对本体的体悟。因此,“穷理”的工夫,原来就是表现在对本体的体悟之中。对本体有所领悟,即知天理“乃自然底道理,无毫发杜撰”,从而只要循理而行,不加以个人的私意,则自然中道。所谓“穷理之至,自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王信伯是继谢上蔡之后,沿着心学路线前进的第一人。故全祖望说:“信伯极为龟山所许,而晦翁最贬之,其后阳明又最称之。予读信伯集,颇启象山之萌芽。其贬之者以此,其称之者亦以此。象山之学,本无所承,东发以为遥出于上蔡,予以为兼出于信伯。盖程门已有此一种矣。”王信伯师从杨龟山,龟山在认识方法上将格物界定为反身而诚,认为对天之道的把握,需要落实在人心的喜怒哀乐未发之际,这个未发之际便是“诚”在人心的体现。王信伯虽然基本上认同继承了这一思想,但他却认为人只要把握体认未发这一致知工夫,而不应也不必去把握这一工夫所指向的本体,因为万物并非天理的载体,不需要被纳入人的视野中,致知只需在人心上下工夫。到此王信伯已经认识到了“道须涵泳,方有自得。”其与程明道体贴天理的修养功夫似一脉相承,也因此对程明道“心是理,理是心”的思想加以继承和发展,认为一己之心就是道本身,将道德与心看作一体,即“心、理、道”一体。提出了“圣人之道无本末,无精粗,彻上彻下,只是一理。”“尧、舜、禹、汤、文、武之道相传,若合符节。非传圣人之道,传其心也;非传圣人之心,传己之心也。己之心无异于圣人之心,万善皆备。故欲传尧、舜以来之道,扩充是心焉耳。”“试体究此时此心如何?尧、舜揖逊之心,即群后德让之心,即黎民于变时雍之心。”的观点,强调了“心”的功能。张子韶认为天理与万物是相倚而存的,天理完全呈现于世间万物中,而且天理的存在必须依赖于万物,“道非虚无也,日用而已矣。”人们并不缺乏在生活中循天理的自然的能力,但人们没有真正认识到天理存于“日用”中,“日用”即是天理这一事实。因此致知就成为根本性的关键问题,“或问:‘所见与所守,二者孰难?’先生曰:‘所见难。’或曰:‘今学者往往亦有所见,而不能守,则并与其所见而丧之。’先生曰:‘不然,只是所见不到故耳。今人于水之溺、火之烈,未有无故而入水火者,以见之审也。设陷阱而蒙以锦绣,玩而陷之者多矣。彼见画虎而畏者,久而狎之,一日遇其真,则丧胆失魂,终身不敢入山林,真理可见。’”因为知为关键,所以工夫自然落实在主体的意识活动中,将认识收缩在个人的意识开悟中。以此张子韶对程明道的“心是理,理是心”、“心与理一”等心学思想因素进行了总的概括和总扩展,总结为“天下万事皆自心中来”,提出了“夫如是,则心即理,理即心,内而一念,外而万事,微而万物,皆会归在此,出入在此。”显现出“心”在宇宙万物中的本体地位。沿着程明道心学路线的发展,陆象山经过对前人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对孟子之学说“万物皆备于我”思想的发扬将人的道德本质集中凝缩于心,把心看作为既是人的内在而又超越了人的伦理本体,提出“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此天之所与我者,我固有之,非由外铄我也。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此吾之本心也。”把“心”提到“理”的高度,而后陆象山在阐述“心”与“理”的关系时,更进一步的为“心”确定了它的具体位置。首先他肯定了“理”在宇宙万物中的本体地位:“塞宇宙一理耳,学者之所以学,欲明此理耳,此理之大,岂有限量?程明道所谓有憾于天地,则大于天地者矣,谓此理也。”同时象山又指出:“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 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心”是不受任何限制的精神主体,只要能不断的扩大心量就可以“与天同”,成为永恒不变的本体。象山还强调了:“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赋予了心包含万物之理的特性,使心成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所以他概括的提出了:“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东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至此象山已经彻底地将“心”与“宇宙”等同起来,“心”成为宇宙万事万物中拥有最普遍性的绝对本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从而象山在“心即理”问题上,超越了程明道、谢上蔡、张子韶的思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心本体论思想体系,建立了心学学派。可以看出,从程明道的“心是理,理是心”经张子韶的“心即理,理即心”至陆象山的“心即理也”,这种学脉上的传承关系是显而易见的。虽然有人指出象山与二程门下可能没有直接事实上的师承关系,但我们从象山的话中可以看出其使命就是要上接二程,并使二程之学发扬光大,“韩退之言,轲死不得其传。固不敢诬后世无贤者,然直是至伊洛诸公,得千载不传之学。但草创未为光明,到今日若不大段光明,更干当甚事?”因此完全可以合理地认为,象山之学虽称自得孟子,但同时斟酌于程门则无疑,其对程门,尤其对程明道一系的思想传接也不可避免。这一点我们甚至可以从朱子对陆象山的微词中看出来“上蔡之说,一转而为张子韶,子韶一转而为陆子静。上蔡所不敢冲突者,子韶尽冲突;子韶所不敢冲突者,子静尽冲突。”象山心学是继承了二程中程明道的思想加以发挥,对程明道的哲学命题多所撷取,并发扬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思想而形成的。他的心理合一是对传统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发展而成的,决非象山杂糅而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12
开始就说:
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啊.接着是一个讲做人的次序的话: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百姓,皆须以修身为本。

物格,就是去格物,格在这里是动词,去认知事物的涵义的意思。即知性的达到,获得知。

格物这个词有个非常有名的典故:明朝有个伟大的人物,王阳明,他年轻时,读了这段文字,就踏实地按照这个要求去做,所以他第一步想要达到的目的是格物。他想物嘛,总之是个东西,无论什么东西,都可以先去格一格。于是他看到了窗外的竹子,于是他约了几个同学,决定一起来先从“格竹子”开始。于是他们一起静坐在竹子的前面,就这么看着竹子,想着这个格物应该是什么意思。王阳明这个习惯很好,不懂一个词,就动手去实践,而不是查字典。

于是他们就那么静静地坐着盯着竹子看,居然一连坐了3天3夜,百思不得其解。最后那两同学病倒,王也幡然醒悟,其实所谓格物,不是去思考具体事物的知识,而是去体察,去感受所谓一个物的存在,只有能够感受一个物的存在,才能进一步趋感受自我的存在。王坐在那里,最根本的收获,可能就是知道了一件事:竹子在那里!

注意!所谓感受一个物的存在,不是说它那个物,让你觉得它存在在那里,而是反过来,采取感受存在态度的心灵本身,进入了一个全般的无任何遮蔽的自我安宁,这时心灵就像是一片虚空,这时任何一点实际存在的非虚幻的东西,进入这个虚空,都构成这个虚空的内容,这个内容就完全的不多不少地表达了那个物,那个东西的全部涵义。就是当我们要“格”一个物,或者说一个事物,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可以就只是沉默地“看着”或者“观看着”那个物,不生出任何有关那个物的思虑,不生出任何有关那个物的情绪,因为我们知道任何有关那个物的思虑,任何有关那个物的情绪,都是对那个物的歪曲,于是我们可以干脆暂时不生出任何平常习惯的思维上的应对。

这时我们的心灵,就好像是一片虚空,它本身什么也没有,也就不会有偏见,不会有先入之见,不会有认识的局限,因为我们的心灵此时容纳的正是那个物的全部,而不是关于那个物的某个方面的语言描述。这样做的前提是,我们足够的安静,使得我们的心灵达到能够完全容纳事物本身存在的虚空的状态。这时,你会说那我们怎么说出我们对于那个事物的看法。请不要着急,要记得任何语言的说出,都永远是对于那个事物本体的或局部或片面或歪曲的描述。因此我们何必强迫自己去说呢?

老子第一句话,就是说的人类的这个无法逃避的状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说,道,作为事物背后在主宰真理,勉强可以说出来,但一旦说出来,就不是恒久的真理了,那里的常,也写作恒。关于一个事物的描述,或者说名字,也可以勉强给出命名 。但一旦给出了明确的命名,就不是可以恒久有意义的名字了 。所以所谓格物,就是面对着事物的本体,感受到事物的存在,而不试图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是这只是开始,因为我们不能停止在这里,否则我们岂不是只能做哑巴和残疾 。

关键是这个开始,就像是现在的天空,具有无限的深度 。因为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的心灵,是完全地放着你需要考量的那个物了呢?我们永远只能做到相对程度的安宁。但那是我们唯一的开始 。不断地从那里开始,不断地从我们一次比一次有深度的安宁开始,面对着那个置于安宁的我们需要考量,需要处理的事物 。我们可以开始尝试去使用笨拙的语言,同时我们也很清醒地知道,我们说出来的任何话语,都是有点勉强的。使用语言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开始了所谓的思维,所谓的理解。其实我们稍微试验一下,就可以知道,对于一个事物,重复地进行考虑或者理解,每次开始于不同深度的安宁,我们得到的所谓理解,或者说对于事物的描述,必定是有非常不同程度的清晰度的。

这个把真实事物置于犹如夜空的安宁的背景当中,置于心灵的虚空当中的过程,就叫格物。当然它的前提,是我们首先能够把自己的心灵腾空,让它什么杂物什么灰尘都没有了。因此格物的功夫,实际上也可以认为包括了静心,清空心灵的过程。
第2个回答  2013-07-12
无论在我国还是在外国,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心理现象,力图揭示心理活动的奥秘。
古代的许多人,包括不少有名的学者,都把人的言行归结为一种特殊的实体亦即灵魂的主宰。
诸如,我国上古奇书《黄帝内经》的著者元阳真人即提出“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
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8�3公元前347)则指出,灵魂具有理智、意志和情欲三个部分,其中理智是智慧的,起着指导作用;激情服从它,是它的助手;欲望占据最大部分,它贪得无厌,必须受到理智和激情的控制;
至罗马帝国的基督教思想家、教父哲学的主要代表圣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us,354�8�3430)又进一步认为,通过对意识的内省(按:introspection,指被试者的内部反省或自我观察、自我报告)可以接近和了解灵魂。
按最早出现于1590年的心理学原名Psychology一词系是由希腊文中Psyche与logos两字演变而成,前者意指“灵魂”,后者意指“讲述”,合之则谓:心理学亦即“阐释灵魂之学”。从其语源来看,顾名思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或精神的一门学问。
尽管人们研究心理学可谓有着相当漫长的一段过去,但严格说来正如同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8�31909)所说的那样,心理学其实“只有一简短的历史”。原因是,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前,心理学一直都只是被包括在哲学的母体之内仅用思辨的方法来描述人的心理现象,所以它的发展是极其有限的。只是到了十九世纪末叶,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科学实验方法被广泛采用,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德国生理学家、哲学家冯特(Wilhelm Max Wundt,1832�8�31920)于1879年在联邦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才由此开始从哲学中分离出来,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冯特的心理学是以德国的感官生理学和心理物理学为基础,吸取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中的某些见解,采用心理化学的观点建立起来的。冯特提出把心理或精神作为“物”,同时把那种被认为实际存在的东西看作是现象,以意识的现象为研究对象,认为通过内省法和实验法的结合分析人的意识能够解释人的心理。这就是构造派心理学。构造派心理学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第一个应用实验法系统研究心理问题的第一个独立的心理学派别。冯特作为心理学史上第一位正式研究心理学的教授,因其卓越努力大大提高了心理学的学术权威,被誉为实验心理学之父或径被誉为心理学之父。冯特在1874年出版的《生理心理学原理》被认为是生理学和心理学上的不朽之作,它的重要性有如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构造派心理学成立后不久即受到心理学界的群起反对。反对的结果一方面使构造派心理学不幸短命,后继无人,成为心理学史上的绝响,另一方面因为反对者的主张不同,逐渐演变成百家争鸣、学派林立的局面。不同学派出现之初,原本一致反对结构主义,但以后愈争论愈复杂,终于又演变成各学派之间彼此互相排斥、众说纷纭的情势。
在美国,与冯特同时代的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8�31910)虽然同样以意识为对象,但他却把实用主义运用于心理学,把着眼点放在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的功能上。詹姆斯认为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其任务就是描述和解释意识状态。所谓意识状态包括感觉、愿望、情绪、认识、推理、决心、意志,等等。詹姆斯把意识描述为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亦即所谓意识流、思想流或主观生活流。所谓对意识状态的解释就是研究它发生的原因、条件及其直接后果。詹姆斯主张心理活动是有目的的,它时刻都在顺应环境,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在顺应环境上的功能效应,而不是研究心理现象的构造,从而创立了机能心理学。机能主义对以后心理学的发展影响不大,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即由新兴的其他学派所取代。
在詹姆斯的影响下,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8�31958)刻意把研究的重点,置于作为意识活动结果的行为上。华生宣称应该象研究其它任何动物一样去研究人,应该象考察化学、物理学、生理学等其它所有自然科学中的现象一样去考察人类行为。华生还断言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可以称之为意识、感觉、知觉、表象或意志的东西,因此所有这类词汇必须从描述人类行动的语言中彻底清除出去。华生强烈主张心理学只能研究可由别人客观观察测量的外显行为,而实验则应该仅限于客观地观察刺激——反应的结果。华生于二十世纪初叶创立了曾经风靡一时并一度独霸心理学领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因行为主义严守自然科学的取向受到批评,同时也因其它学派理论的影响,一些原属行为学派的学者如赫尔(Clark Leonard Hull,1884�8�31952)、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8�31990)、托尔曼(Edward Chace Tolman,1886�8�31959)等人已不再坚持“客观的客观”的原则,终而接受意识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之一的理念,又倡导了新行为主义。他们的观点是,在考察行为的同时也兼顾心理活动,目前这种观点业已成为现代心理学的一个主导思想。
然而,人的行为有时是受意识不到的心理倾向所支配的,所以人也有受无意识支配的情况。首先提出这种无意识问题并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由意识的世界进一步扩大到无意识的世界的就是奥地利精神医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8�31939)。他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把人的心理分为无意识和意识两个对立部分,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由处于意识不到的无意识世界中的性本能(性冲动)所决定的,要想了解某一个人的心理如果不去了解他的无意识的世界则是无法理解的。弗洛伊德重视无意识的分析正与冯特心理学的以意识分析为主相反,并从对精神病的治疗中产生了精神分析学。精神分析学的内容极为复杂。事实上,精神分析学不但是现代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而且也是二十世纪内影响人类文化最大的理论之一。而弗洛伊德的名字和精神分析这个术语亦是大多数有文化的人都熟悉的,许多初学心理学的人往往认为弗洛伊德就是心理学,并且认为这种心理学只涉及对精神错乱者的治疗,由此也可看出弗洛伊德的影响之大。
因弗洛伊德的理论只是以精神病患的心理现象为基础,以之推论解释到一般人难免有以偏概全的缺点,加之弗洛伊德的理论缺乏人性变异的社会文化解释亦常遭人非议,故此精神分析学后继者的理论取向均将层面放大,包括了在现实社会文化中对一般人行为的解释,此等心理学者被称为新弗洛伊德派。以霍妮(Karen Horney,1885�8�31952)、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an,1892�8�31949)、弗罗姆(Erick Fromm,1900�8�31980)、艾瑞克逊(Erik Homburger Erikson,1902�8�31994)等人为代表的新弗洛伊德派在神经症状的发生和人格的发展方面排斥弗洛伊德的生物主义观点而重视社会和文化所发挥的作用。
在德国,较行为主义稍早一年,心理学家韦特墨(Max Wertheimer,1880�8�31943)、苛勒(Wolfgang K�0�2hler,1887�8�31967)、考夫卡(Kurt koffka,1886�8�31941)等人提出了格式塔心理学,也就是完形心理学。他们认为整体不能用零碎的部分之合去理解,并不是由元素组成的部分决定整体而是整体规定部分,整体的特性是基本的而部分的特性则依赖于它们在整体组织结构中的地位,把整体还原为部分时就会见不到整体,部分之合不等于整体而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合,原因是在集知觉而成意识时加多了一层心理组织,所以知觉的心理组织才是最重要的。以四条直线构成的正方形为例,人们由此所得的知觉并不是等长的两条横线加两条纵线而是一个完整的正方形:四条直线之外另加了一层“完形”的意义。他们还认为心理现象未必反应物理刺激的事实,物理刺激是客观存在的,而心理现象则是经由个人对之加以选择与组织后的反应,整体被知觉为何种形状将决定人和外部现象的相互对应。可以说,行为主义是把重点放在接受外部事物现象(刺激)上,相反格式塔心理学则是把重点放在捕捉外部事物现象的方法上。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德国纳粹势力开始抬头,与此同时德国的许多心理学家纷纷逃往美国,这样格式塔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在美国各地广泛交流,推动了现代美国心理学的发展。其中,在人际关系的心理学方面,从德国跑到美国的格式塔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1890�8�31947)表现得最为活跃。勒温通过实验研究了团体和人际关系的理论,提出了团体力学,为后来兴起的实验社会心理学打下了基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针对当时盛行的精神分析论(按:又称第一势力)与行为主义(按:又称第二势力)在理念上均非“以人为本”,心理学又兴起了第三势力,出现了一种新的潮流,即心理学必须以正常人的需要出发去研究人类异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经验,诸如动机、欲望、价值、快乐、幽默、情感、生活责任、生命意义以及爱情、嫉妒、仇恨,等等,真正属于人性各种层面的问题,进一步探求人的价值、本质,发扬人性潜能,从而助人自我实现。于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8�31970)、罗嘉思(Carl Ransom Rogers,1902�8�31987)等人又倡导了人本主义心理学。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受完形心理学对知觉的研究以及电脑科学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西方一个心理学的新流派逐渐演变而成,这就是侧重研究人的知之历程的认知心理学。从广义上说,心理学中凡侧重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学派皆可称之为认知心理学派。例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1896�8�31980)所创立之皮亚杰学派,即被认为属于认知心理学派。但目前,在西方则大多数指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即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因而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确切地说,信息加工心理学侧重研究人接收、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信息的过程,即感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等。它强调人已有的认知结构对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并且通过计算机和人脑之间进行类化,象研究计算机程序的作用那样,在较为抽象的水平上研究人的信息加工的各个阶段的特点,以揭示人脑高级心理活动的规律。因此,把关于人的认知过程的一些设想编制成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验证的计算机模拟,也就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
不言而喻,现代心理学是博采冯特的构造心理学在内的机能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实验社会心理学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众家之长而形成的,以自然科学为目标的一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