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医学研究方法

如题所述

临床医学研究同样由经验层次和理论层次构成,二者紧密相连共同完成对医学的认识。经验层次即感性认识阶段,是在临床实践收集患者各种临床信息的阶段。为得到科学的结论,收集的临床信息应具有代表性、客观性、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精确性) 。收集临床信息可按有无假设和干预分为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和工作性研究,观察性研究又分为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均不能人为控制试验条件。描述性研究既无假设又无干预,如病例报告等;分析性研究有假设但无干预,如病例对照研究等。

实验性研究和工作性研究既有假设又有干预,可人为的控制研究条件,直接探讨某个或某些研究因素与结果间的联系,如临床药物试验研究等。

理论层次即理性认识阶段,是研究者深入到事物内部的联系,对感性认识阶段的思考,通过逻辑分析和综合进而对某个或某些临床现象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并通过对其归纳,概括出一般原理以指导临床实践。
队列研究(Cohort Study) 主要用于检验病因假设。该研究可直接观察到人群暴露于病因的情况及其结局,从而确定危险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队列研究为观察法,是由因到果的研究,其暴露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对照群组可来自同一人群或不同人群。观察开始前两个群组必须是未患某研究结局疾病的人群。两个群组除了暴露条件有差别外,其余方面条件应基本相似,对两个群组所有的观察对象同样追踪一个时期。观察期间,记录两个群组的发病或死亡情况,即观察结局,分别计算两个群组在观察期间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并进行比较,若有差异,则该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发生或死亡之间存在关联,直接计算相对危险度(RR) 值。

观察队列分固定队列(指某特定事件发生时的所有人员作为一个队列。有时指一个相对稳定的人群或相对大的人群) 和动态队列(指随时可以增加新的成员的观察人群) 。

前瞻性队列研究要有明确的检验假设,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 一般不应< 5 % ,要有确定结局的简便可靠的手段并能获得观察人群的暴露资料和完整的随访资料,还要有充足的长期追踪观察的经费、人力和物力。该研究结果偏倚小,但所需的时间和经费大。

历史性队列研究除以上条件外,还要有足够量的完整的记录或档案资料,出结果快、节省时间及经费等,但结果的可靠性差。

双向性队列具有上述两类队列的优点,在一定程度上互补了他们的不足。

队列研究的因素包括致病因素(危险因素) ,即导致疾病事件增加的暴露因素和保护因素,即导致疾病事件减少的暴露因素。如吸烟是肺癌的危险因素,胡萝卜素是肺癌的保护因素等。

队列研究要确定结局,结局是指研究者预期的结果事件,即研究对象个体出现的结果。一般结局为发病、死亡或某项化验指标等。需要注意的是若研究对象存活,判断其是否发病(复发) 等,要有严格的诊断标准;若研究对象的结局为死亡,要有死亡证据

队列研究对每个研究对象开始随访的时间和随访时间的长短直接关系到队列研究的功效,因此要明确随访的开始日和终止日。随访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暴露与疾病的联系强度及疾病潜伏期的长短。随访时间的确定以既能观察到病变的发生又能节省开支为好。

为确定随访期,要了解研究疾病的诱导期和潜伏期。疾病的诱导期指病因开始作用到疾病发生的一段时间;疾病的潜伏期指疾病发生到临床上被发现的时间间隔。

随访的方法有调查问卷、医学检查、从有关记录中获得及对环境的调查与检测等。

队列研究的观察对象一定是未患有某研究结局疾病并在观察期间有可能发生所研究结局疾病的人群。暴露组要有暴露因素值得研究,可选择特殊暴露人群(如研究肺癌可选择石棉厂工人) 、一般人群(如在某社区冠心病) 和有组织的人群团体(如关于全英男性医生肺癌发病的研究) 。非暴露组(对照人群) 可在选择人群内、外进行对照,也可同时设内外对照。

队列研究估计样本含量时,只有当暴露数目少的情况下观察整个人群,通常是抽取一定量的样本,但样本量要足够以保证在规定的显著性水平和把握度水平上检出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病死率) 的差异。显著性水平即检验假设时的假阳性错误值(α值) ,该值越小,所需的样本量越大。通常取α= 0. 05或0. 01 。把握度水平即假设检验的假阴性错误的概率(β值) ,把握度即1 - β,把握度要求越高,所需样本量越大。通常取β= 0. 10 ,有时取β= 0. 20。样本量的大小也受一般人群中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 P0 ) 的影响,P0 越接近0. 50 ,所需样本量越大;样本量还取决于暴露人群中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 P1) , P1 不易获得,可设法得到RR 值,P1 = RR - P0。一般人群和暴露人群发病率的差值(d) 也影响样本量的大小,d =P1 - P0 ,d 值越大,所需样本量越小。

在队列研究开始前要确定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比例,一般来说,暴露组< 非暴露组, 通常,暴露组=非暴露组。两组样本量的确定有计算法和查表法。计算法的公式为: n = 2pq(Uα+ Uβ) 2/ (p1 - p0) 2

例如:队列研究放射线与白血病的关系。已知一般人群的发病率为0. 0001 ,有放射线暴露的人的发病率为0. 001 ,如果研究者将α定为0. 05 (双侧检验) ,β= 0. 1 ,则Uα= 1. 96 ,Uβ= 1. 282 ,代入公式:n = 2 (0.00055 ×0. 99945) ×(1. 96 + 1. 282) 2/ 0. 0001 - 0. 001)2 = 14265. 8≈14266 ,即两组各需14266 人。

由于队列研究易发生失访,为有90 %的把握,应再增加些样本量, 14266 人/ 0. 9 (把握度) ≈ 15851人,实际两组各需15851 人。

查表法是根据α、β、P0 、RR 值四个基本数据可查表得n。(请参考: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王天根主编1991. P318)

队列研究资料分析常用的率有累积发病率和发病密度等。

累积发病率(CI) 指一定期间内固定人群中发生疾病的概率。

公式为:CI = I / P ×100 %( I = 观察期内新发病例数P = 开始观察时人口数) 累积发病率常用于观察人数足够多、观察人口固定、资料整齐时。该指标无时间单位(是概率) ,应用时应考虑、注意观察时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3
医学研究同样由经验层次和理论层次构成,二者紧密相连共同完成对医学的认识。经验层次即感性认识阶段,是在临床实践收集患者各种临床信息的阶段。为得到科学的结论,收集的临床信息应具有代表性、客观性、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精确性) 。收集临床信息可按有无假设和干预分为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和工作性研究(见表1) 。

观察性研究又分为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均不能人为控制试验条件。描述性研究既无假设又无干预,如病例报告等;分析性研究有假设但无干预,如病例对照研究等。

实验性研究和工作性研究既有假设又有干预,可人为的控制研究条件,直接探讨某个或某些研究因素与结果间的联系,如临床药物试验研究等。

理论层次即理性认识阶段,是研究者深入到事物内部的联系,对感性认识阶段的思考,通过逻辑分析和综合进而对某个或某些临床现象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并通过对其归纳,概括出一般原理以指导临床实践。

本讲重点介绍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Cohort Study) 主要用于检验病因假设。该研究可直接观察到人群暴露于病因的情况及其结局,从而确定危险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其设计原理及整理列表如下,见图1 。

队列研究为观察法,是由因到果的研究,其暴露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对照群组可来自同一人群或不同人群。观察开始前两个群组必须是未患某研究结局疾病的人群。两个群组除了暴露条件有差别外,其余方面条件应基本相似,对两个群组所有的观察对象同样追踪一个时期。观察期间,记录两个群组的发病或死亡情况,即观察结局,分别计算两个群组在观察期间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并进行比较,若有差异,则该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发生或死亡之间存在关联,直接计算相对危险度(RR) 值。

观察队列分固定队列(指某特定事件发生时的所有人员作为一个队列。有时指一个相对稳定的人群或相对大的人群) 和动态队列(指随时可以增加新的成员的观察人群) 。

队列研究有3 个类型,见图2 。

前瞻性队列研究要有明确的检验假设,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 一般不应< 5 % ,要有确定结局的简便可靠的手段并能获得观察人群的暴露资料和完整的随访资料,还要有充足的长期追踪观察的经费、人力和物力。该研究结果偏倚小,但所需的时间和经费大。

历史性队列研究除以上条件外,还要有足够量的完整的记录或档案资料,出结果快、节省时间及经费等,但结果的可靠性差。

双向性队列具有上述两类队列的优点,在一定程度上互补了他们的不足。

队列研究的因素包括致病因素(危险因素) ,即导致疾病事件增加的暴露因素和保护因素,即导致疾病事件减少的暴露因素。如吸烟是肺癌的危险因素,胡萝卜素是肺癌的保护因素等。
第2个回答  2020-11-13
临床医学研究同样由经验层次和理论层次构成,二者紧密相连共同完成对医学的认识。经验层次即感性认识阶段,是在临床实践收集患者各种临床信息的阶段。为得到科学的结论,收集的临床信息应具有代表性、客观性、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精确性) 。收集临床信息可按有无假设和干预分为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和工作性研究 。

  

  观察性研究又分为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均不能人为控制试验条件。描述性研究既无假设又无干预,如病例报告等;分析性研究有假设但无干预,如病例对照研究等。

  实验性研究和工作性研究既有假设又有干预,可人为的控制研究条件,直接探讨某个或某些研究因素与结果间的联系,如临床药物试验研究等。

  理论层次即理性认识阶段,是研究者深入到事物内部的联系,对感性认识阶段的思考,通过逻辑分析和综合进而对某个或某些临床现象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并通过对其归纳,概括出一般原理以指导临床实践。
第3个回答  2020-11-13
预防医学 第二节 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现况研究 优点:简便易行;样本在总体中的分布均匀,代表性比较好;抽样误差一般小于单纯随机抽样。 局限性:总体较大时,抽到的个体分散,资料难以收集;总体各单位排列有某种规律、而且与研究结果有关时,若利用该排列抽样,可产生系统误差(偏倚)。 . 预防医学 第二节 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分层抽样 将调查的总体按照某种特征分成若干层,然后在每层中进行随机抽样的方法。 可按年龄、性别、职业、种族等分层 在各层内再进行随机分组 层 层 层 总体 . 预防医学 第二节 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 预防医学 第二节 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分层抽样 优点:抽样误差小;便于对不同层采用不同的抽样方法;便于对各层独立进行分析;当层间变异大、层内变异小时,最适合用分层抽样的方法。 局限性:总体较大时,抽到的个体分散,资料难以收集,不适于大型流行病学研究 . 预防医学 第二节 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现况研究 整群抽样 从总体中随机抽取若干群体为抽样单位,对其中所有人进行调查的方法。 将总体分成若干群组 以群组为抽样单位进行随机抽样 被抽到的群组中的全部个体均为调查对象 . 预防医学 第二节 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现况研究 cluster sampling . 预防医学 第二节 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现况研究 整群抽样 优点:易于组织、实施方便,易为研究对象所接受,节省人力和物力。 局限性:抽样误差较大,通常要比其他方法增加1/2的样本含量,分析工作量也较大。 . 预防医学 第二节 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现况研究 多级抽样 抽样过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可采用以上任意一种方法抽样,即将上述抽样方法综合运用,优势互补。常用于大型流行病学调查。 先将总体分成若干层,然后整群抽样 按行政区域逐级进行整群抽样。从总体中抽取范围较大的单元(一级抽样),从一级单元中抽取范围较小的单元(二级抽样),依此
第4个回答  2020-11-13
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影响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的一门科学。

  医学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其他分支学科(如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一样,不仅有自然科学基础,也有社会科学基础。所以它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性学科,同时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研究方法

  1.观察方法:医师在临床工作中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对病人仪表、行为、言谈、举止的观察去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2.调查法:通过晤谈或问卷等方式获得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

  3.心理测验方法与评定量表法:心理测验是对心理进行客观的标准化的定量测定的方法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评定量表是在自然生活下观察个体或群体心理和行为的量化的测量工具。

  4.实验室方法:有目的地严格控制自变量和影响因变量的所有变量,使用仪器和计算工具进行研究的方法。此法是最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