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灭南唐的战役,主要的,灭后蜀或南汉的也行。要详细一点的。

如题所述

北宋开宝七年(974年)九月至八年十一月,在北宋统一战争中,升州西南面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曹彬等率水陆军渡江,攻破江宁(治上元,今江苏南京)灭南唐的著名作战。
  宋灭南汉后(参见宋灭南汉之战),置南唐于三面夹击之中。南唐后主李煜为求自保,明臣服,暗备战,在遣使向宋请受策封的同时,将兵力部署在长江中下游各要点,以防宋军进攻。宋太祖赵匡胤志在统一江南,认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加紧作战准备。开宝七年五月,下令在荆湖建造大舰和黄黑龙战船数干艘,以备架设长江浮桥之用。九月,赵匡胤以李煜拒命来朝为辞,发兵10余万,三路并进,趋攻南唐:东路吴越王钱俶做为升州东南面行营招抚制置使,率数万兵自杭州(今属浙江)北上策应,并遣宋将丁德裕监其军;中路曹彬与都监潘美率水陆军10万由江陵(今属湖北)沿长江东进;西路王明为池、岳江路巡检、战棹都部署,牵制湖口(今屑江西)南唐军,保障主力东进。
  开宝七年十月十八日,中路军曹彬部沿江北岸东下,令八作使郝守溶领舰船跟进。南唐军误为宋军例行巡江,未加阻截,致曹彬军顺利通过湖口。二十五日,曹彬率军突然袭占峡口寨(今安徽贵池西)。闰十月初五,轻取池州(今安徽贵池)。十三日,于铜陵(今属安徽)击败南唐军一部,获得战舰200余艘。连克芜湖(今属安徽)、当涂(今属安徽),于采石矶(今安徽当涂北采石)击败南唐守军2万余人,俘获马步军副都部署杨收、兵马都监孙震等千余人,抢占要隘。遂命郝守溶率兵丁工匠于采石矶架通跨江浮桥,保障后续部队渡江。李煜闻讯,急派镇海节度使郑彦华率水军万人和天德都虞侯杜真领步兵万人阻击,与宋军遭遇,在新寨(今江苏江宁附近)战败(参见采石之战)。
  开宝七年十一月十五日,西路攻鄂州(治江夏,今湖北武昌),击败南唐3000余人。东路军围攻常州(今属江苏),攻占利城寨(今江苏江阴)。
  开宝八年正月初八,各路全线出击。黄州兵马都监武宁谦等渡过长江,攻占樊山寨(今湖北鄂城西);行营左厢战棹都监田钦祚率军破溧水(今属江苏),击败南唐军万余人,杀其都统李雄。十七日,曹彬率大军攻南唐都城江宁。南唐水陆军10余万人前依秦淮河、背靠江宁城列阵防守。潘美为不失战机,不待渡河船只齐备,即令步骑兵涉水进攻;行营马军都指挥使李汉琼亦率部渡过秦淮河,以大舰载芦苇,对南唐水寨实施火攻,歼灭南唐军数万人,进逼江宁城下(参见秦淮河之战)。未几,南唐军再次反击,企图溯江而上夺取采石浮桥,又被潘美率军击破,神卫都军头郑宾等被俘。
  开宝八年正月二十日,宋太祖命京西转运使李符益调运荆湖军粮到江宁城下,补给宋军。至五月,宋军占领袁州(治今江西宜春)、白鹭洲(今江苏南京西南)、江阴(今属江苏)等州地。东路军亦攻占常州。王明所部在武昌江州(治湓口,今江西九江)、击败南唐军万余人,夺取战舰500艘。宋军围城数月,李煜知形势危急,调神卫军都虞侯朱令赟率湖口兵10万赴援。朱令赟恐王明军从背后切断粮道,迟迟不敢东进。
  开宝八年六月初二,曹彬军于江宁城下打败南唐军2万余人,缴获战舰数千艘。八月,丁德裕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击败南唐军5000人,并于九月初九与吴越军合势攻占润州城。经李煜再三催促,朱令赟方于十月率兵15万,搭乘百米长的木筏和可容干人的大舰出湖口顺流东进,欲冲断采石浮桥。时逢长江水浅,航道狭窄,大船不能并行;加上屯驻独树口(今安徽安庆附近)的王明军在江边竖立船桅形木桩,致使朱军不敢贸然轻进。二十一日,朱令赟孤军乘大舰行至皖口(今安徽安庆西南,皖水入江口),遭宋行营都指挥使刘遇部阻截,遂用火油攻击,适风转向,火势反烧,朱军不战自溃,混战中朱令赟被烧死,战棹都虞侯王晖等被俘,数万件兵器为宋军缴获(参见皖口之战)。十一月十二日,曹彬大军从三面攻击江宁城,李煜率5000兵夜袭宋军北寨,未果。二十七日,宋军破城,守将呙彦、马诚信、马承俊等在巷战中战死。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点评:此战,是继晋灭吴之战和隋灭陈之战后,中国战争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的江河作战,宋军在长江下游成功地架通浮桥,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创举,使大军克服天险,分兵击破南唐守军,攻占江宁,迫降南唐。其中水军依然占有重要地位,宋军5路出师,分进合击,其中2路是水军:一路为主力,自荆南沿长江东下,直取金陵。一路进行战略迂回,自汴水而下,经扬州入长江,从南面逆水而上,进攻金陵,对灭亡南唐,起了重要作用。历史再一次证明,在南方作战,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水军的较量。交战双方,谁的水军强大,谁对水上作战预有准备,谁善于发挥水军在水网地区机动性强的特点,谁就能赢得战争的胜利。晋灭吴、隋灭陈都是如此,宋灭南唐也是如此。南唐后主李煜过分依赖长江天险,欲以“坚壁以老宋师”的防御战法,坐失利用宋军渡江时反击的时机,终于失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11
  南汉大宝十三年(公元970年)九月,宋朝以潘美为南征军主帅,兼贺州道行营兵马都部署,起大军攻南汉。潘美走的是西路,这里江水直通广州,行军比较方便。潘美先攻贺州(今广西贺县东南),南汉刺史陈守忠急向刘鋹告急,刘鋹放着潘崇彻不用,居然派出了龚澄枢光棍似的到贺州“鼓舞士气”,龚澄枢空手白条的到了贺州说了几句空话,南汉军士大怒:“连个铜子也不掏就想让我们卖命?哪有这等便宜事!”  潘美率军攻城,而龚澄枢脚长,先一步溜了。回到广州诉苦,刘鋹只好会议群臣,大臣们都希望潘崇彻出马,可潘崇彻不想送死,说是眼疼去不了。刘鋹狂骂:“狗屁!数钱的时候眼怎么不疼?我大汉朝还怕没人用了?”  改派梧州(今广西梧州)都统伍彦柔率军溯江前去会会潘美。宋军探报伍彦柔要来,便在城外埋伏精兵。伍彦柔一边弹着琵琶一边上岸,让手下搬来胡床准备弹个小曲,鼓舞士气。宋军大笑着杀了过来,南汉军大败,伍彦柔被宋军俘虏,留着没用,斩!随后宋军攻城,虽然城中南汉军倒是很会挺,但奈何兵少而且士气低落,潘美攻下贺州。  这回轮到刘鋹现丑了,只好低三下四的请出潘崇彻帮帮忙,去守贺江。哪知宋军却北上攻昭州(今广西平乐),潘崇彻任由宋军过去,守在贺江观赏风景。不久,刘鋹收到前线败报:昭州失守、桂州失守、连州(今广东连县)失守。刘鋹这个没心肝的不但不恼,反而大笑:“这些地盘本是湖南的,宋军能夺到这几州已经发财了,不会再南下了。”跟北齐后主高纬一样的愚蠢混蛋,吴明彻取淮南,高纬也是这般大笑,结果如何?  潘美下一个目标就是广州门户韶州(今广东韶关),南汉韶州都统李承渥手中有重兵十几万,不怕宋军。而且李承渥还有一支大象部队,每头象上坐着十几个军兵,做为前锋,吓唬宋军。潘美怕你这个?让弓箭手给我狠狠的射,有重赏。乱箭齐发,大象倒地,南汉军大乱,被宋军全歼。韶州一下,广州门户洞开,南汉大宝十四年(公元971年)春,宋军攻克英州(今广东英德),南汉唯一的“名将”潘崇彻出卖了刘鋹,投降宋军。  刘鋹想和宋军讲和,可惜对牛弹琴,宋军继续南下。刘鋹终于挺不住了,决定投降,活命要紧,江山社稷祖宗陵寝都见鬼去吧。可右仆射萧漼刚走,刘鋹又后悔了,调集手上最后的精锐准备和宋军决战。刘鋹的龚爹爹出了个好主意:“宋军跟土匪一样,要的只是财宝。陛下把东西都烧了,宋军什么都捞不到,只能撤军。”  刘鋹一听:“这办法好耶!”一把大火,把广州宫城烧掉,然后带着钱财准备乘舟下海,移民东南亚。可负责此事的太监乐范带着几千贪心的弟兄开船去东南亚发财去了,刘鋹立刻变成穷光蛋,身上一个子也没有了,饭都没地方吃了。宋军行至白田(今广州市郊),刘鋹此时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好白衣请降于潘美马前。至此南汉灭亡,从刘岩917年称帝算起,共历54年。
第2个回答  2013-07-11
五代十国时,后周太祖郭威和世宗柴荣励精图治,均对政治、军事、经济有所改革,不仅对安定中原社会,恢复经济起了积极作用,也为统一事业奠定了物质基础。在择将用人上,郭威和柴荣基本做到了知人善任。时人李谷文武双全很有才干,“故开国之初,倚以为相。”(宋史《李谷传》)后为北周灭南唐建立奇功。世宗柴荣“常训兵讲武,思混一天下”(《册府元龟》卷一0四)。显德二年(955),以李谷为淮南道行营前军都部置,兼知庐、寿等州行府事,督十二将出师攻南唐,柴荣三次亲征。至显德五年(958)春,尽得南唐江北、淮南计黄(治今湖北黄冈县)、舒(治今安徽潜山县)、寿庐(治今安徽合肥)、滁(治今安徽滁州)、和(治今安徽和县)泗、楚(治今江苏淮安)等十四州六十县,二十二万六千五百七十户。越明年,周世宗伐契丹以收复燕、云,不幸得病身亡。其子柴宗训七岁,继立为帝。次年(即960年),殿前都检点赵匡胤以陈桥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宋王朝,是为宋太祖,改元建隆。这就意味,周世宗未竟之统一大业,将有宋太祖来完成。
  早在周世宗夺取南唐十四州时,赵匡胤已是一员主将,已深感朝廷兵力不强。此时,他与赵普等人商议,拟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以平定天下的用兵方略。北汉难攻,先搁置一边;南方的南唐和吴越对宋恭帝奉献殷勤,也暂且搁置,而拣易破者先攻。宋太祖赵匡胤用了八、九年时间,先后灭掉南平、后蜀、南汉,南方唯剩下南唐和吴越两国。
  南唐为徐州李昪所建,都金陵,乃十国中最大者。这里土地肥沃,经济繁荣,“比同时割据诸国,地大力强,人材众多,且据长江之险,隐然大邦”(陆游《南唐书》卷二《元宗本纪》)。虽此时国主昏庸,江河日下,但犹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故赵匡胤在平定南平、后蜀、南汉的同时,已利用各种政治手段,动摇和削弱南唐国力,为日后伐唐创造条件。
  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南唐中主李璟因失去淮南后,都城金陵与后周只隔一水,而洪州(今江西南昌)险固居上游,于是决定扩城营建为南都。宋太祖建隆二年(961),李璟迁都南昌,立吴王从嘉为太子,留金陵监国。六月,四十六岁的李璟郁郁死于南昌。太子李从嘉抚灵柩回金陵,于七月在金陵嗣位,更名“煜”,史称南唐李后主。李煜精于诗词、音乐、书画,起初也能勤于政事,后见宋太祖并未用兵于南唐,遂逐渐沉湎于宫廷酒色生活之中。这正是宋太祖所希望的。李煜虔诚佛教,在金陵城中广修佛寺,又以国库货币募人为僧,致使金陵僧尼超过万人。宋太祖闻说后,遂密使一口齿伶俐、能言善辩者伪作僧人南渡,向李煜大谈生命轮回之说,李煜信以为真,竟于宫中筑净居室,请沙门讲经。平日朝见大臣,也以谈论禅宗佛法为题,把治国之事置之脑后。
  宋太祖进一步使用反间计,削弱南唐的力量。南唐南都留守林仁肇夙负勇名,为江南诸将之翘楚。宋太祖视之为患,密遣画师伪充使臣往见林,偷绘其面貌带回,悬挂于密室。又引南唐使者于密室观看,并说林将军愿遵旨来归,特送画像以为凭信。使者回国后密报李煜,李煜信以为真,鸩杀林仁肇。
  开宝六年(973),宋太祖又遣翰林学士卢多逊出使南唐,佯称宋将重修天下图经,史馆仅缺江东各州图,请南唐给他一本带回。李煜明知宋太祖索图之目的,但不敢怠慢,命复制一部与之。于是,江南十九州形势,屯戍远近、户口多寡,宋朝了如指掌。李煜因惧怕宋太祖,慌派使者送去一信,表示愿意取消南唐国号,自为“江南国主”。宋太主一面许李煜之求;一面又派使南唐,要李煜北去晋见,李煜称疾推辞不去。宋太祖遂以此为借口,开始了对南唐的进攻。
  开宝七年(974)九月,宋太祖命曹彬率李汉琼、田钦祚等先赴荆南发战舰,自水路顺流东下;又命潘美率步兵先赴江陵,以配合曹彬水军。史称水陆两路计十万军马。
  曹彬乘南唐军无备,越过其驻屯要地湖口(江西),在池州(安徽池州)以西的峡口寨登陆,歼灭沿江各地守军,“进克池州,连克当涂、芜湖二县,驻军采石矶。”(《宋史?曹彬传》)准备和已集结在长江北岸的步兵汇合后,进逼金陵。
  采石矶乃南唐之军事重镇。南唐失去长江以北的淮南十四州后,为安置南迁居民,曾仿东晋的做法,用北方州郡之名在江南设置侨郡,如和州即侨置于当涂县,“谓之新和州,改为雄远军。”(陆游《姑孰记游》)驻有重兵。曹彬进驻采石是经过一番激战的。据《宋史?南唐李氏世家》记载:“破其众二万于采石矶,擒其龙骧都虞候杨收等,获马三百匹。”
  长江古为天险,集结在北岸的数万人马何以过江?在此之前,已有樊若水制定了在采石江面架设浮桥的计划。
  樊若水(樊知古)字仲师,祖籍长安,其父樊潜曾任南唐汉阳、石埭二县令,居池州。樊若水象旧时读书人一样,原想通过科举入士。但屡试不中。失意之中,“遂谋北归”宋廷(宋史?《樊知古传》)。
  樊若水深知宋太祖迟迟没有发兵,唯苦于长江天险阻隔。如能用竹筏、大船架起浮桥,兵马粮草即可过江。而架桥作战之策,隋炀帝征高丽曾用于辽水之上。但因计算不精,浮桥太短,隋兵只得下水上岸作战,结果被高丽军击败,大将麦铁杖战死。隋炀帝的这次失败,樊若水作为读书人不会不知道。鉴于此,樊若水的架桥之计,必须经过周密谨慎的筹划,不能有半点差错,更何况准备将此计策作为“北归”的见面礼。惜史书对樊若水的具体计划没有记载。不过,从今日有关资料中,尚可作出大致推断,在技术上要做到两条:一是测量出江面的准确宽度;二是准备和选择好岸边固定浮桥的物体,特别是后者。
  采石矶有南唐军队防守,樊若水为遮人耳目,特削发诈为僧人,“遒渔钓采石江上数月,乘小舟载丝绳,维南岸,疾棹抵北岸,以度江之广狭”(《宋史?樊知古》)。又“庐于采石山凿石为窍,及建石浮图”(《姑孰记游?采石》)。樊若水在采石活动数月后,于太祖开宝三年逃往北宋。而曹彬伐南唐是在开宝七年,这四年之中,南唐君臣竟浑然不知江岸石塔、石洞的作为,“李氏君臣之暗且怠,亦可知矣!”(同上)
  樊若水“北归”献给赵匡胤架桥计划,是一份详尽的“横江图说”,赵匡胤欣然采纳。太祖念樊若水之忠诚,特准其参加进士考试。樊若水录取后,又经吏部选官,授职舒州军事推官,获得参与征伐江南军务的资格。
  樊若水投宋,引起南唐朝野激愤,上书后主李煜,求斩杀其母亲和妻儿。李煜惧怕宋太祖,只将其母亲、妻儿软禁。樊若水闻讯焦急,上书太祖,“言老母、亲属数十口在江南,恐为李煜所害,愿迎至治所。”(《宋史?樊知古传》)太祖即诏李煜,要其速派人护送樊母及妻儿过江。李煜不敢怠慢,“即厚给斋护至境上。”(同上)
  开宝七年,樊若水任太子右赞善大夫。恰太祖命曹彬率军伐南唐。樊若水遂与曹彬军至池州。早在伐南唐之前,太祖就已使人在荆湖造黄黑龙船数千艘和砍伐巨竹,曹彬遂遣八作使郝守濬率工匠,用巨竹制成竹筏,先在上游石碑口预演,然后移浮梁至采石,竟“三日桥成,不差尺寸。”(同上)于是,北岸宋军过江“如履平地”。直至宋军采石渡江成功,李煜才急遣镇海节度使郑彦华督水军万人,都虞侯杜真率步兵万人,共拒宋军。郑彦华率战船,泝江鸣鼓,急趋浮桥。宋将潘美命弓弩手排立岸上,一声鼓号,箭如飞蝗,郑彦华战船无法靠岸,倒桨退去。未几,杜真率步兵从岸上赶到,亦被潘美击败而向南溃逃。潘美“麾兵奋击,夺其战舰,擒其将郑宾等七人”。又乘胜追击直抵金陵,“破其城南水寨”。(《宋史?潘美传》)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二月,曹彬、潘美败南唐水陆军十万余于金陵城下,浮斩数万,金陵陷入包围之中。李煜“一日登城,见列栅于外,旌旗遍野,始大惧。”(《宋史?南唐李氏世家》)即飞诏湖口都虞侯朱全赟速率兵入援京城。
  朱全赟迟疑不进,直至九月,润州(今江苏镇江)被宋军攻下,金陵危在旦夕,才于十月率水陆军十五万人援金陵。朱全赟扎长百余丈、可容千人的巨筏顺流而下,试图冲毁采石浮桥。曹彬闻朱全赟来攻,即命守桥部将王明在上游独树口(今安庆附近)洲浦间多立长木,上悬旗帜,伪以舰帆樯桅之状,以惑朱全赟。朱全赟乘大舰星夜顺流而下,见此帆樯林立之状,不觉惊疑,遂命水手停桡,泊于皖口(安庆西南)。午夜,王明率战船发动偷袭,朱全赟令军士纵火堵截宋军,火势猛烈,宋军不抵,向后撤退。不料北风大作,火势随风转向。南唐战舰反而被焚,全军惊怕,不战自溃。宋军趁势反击,朱全赟被烧死。
  十一月曹彬使人告李煜云:“事势如此,所惜者一城生聚,若能归命,策之上也。”(《宋史?曹彬传》)李煜仍欲拖延,曹彬下令攻城,迅速  破之。李煜无计可施,只得“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宋史?曹彬传》)南唐历三世计四十八年,至此灭亡。
对于樊若水“北归”宋廷,献计架桥灭南唐之举,历史上持否定态度者不少,如北宋徽宗时太常少卿张来,南宋诗人陆游便是其中者。然而到了祥兴二年(1279)六月南宋灭亡后,文天祥被元人押赴大都途经采石,他作《采石》诗一首,其中写道:“不上蛾眉二十岁,重来为堕山河泪。今人不见虞允文,古人曾有樊若水。”文天祥在悲叹南宋山河破碎之时,同时惋惜当时已无象虞允文、樊若水那样挺身而出、再造宋室江山的人。文天祥对樊若水是肯定的。单就樊若水大胆设想和周密勘测,在一千年以前就能在波涛滚滚的长江上架设浮桥,使十万大军通过,可以堪称我国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现在,有人评价此浮桥为“长江第一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