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德国的一个坦克师编制以及武器数量型号?

如题所述

二战中德军一个齐装满员的坦克师大约装备300辆坦克。

苏军从1942年开始将坦克部队改为坦克旅的编制,一个坦克旅有若干坦克营,大约80辆或更多的坦克。在坦克旅编制内还有炮兵、摩托化步兵、工兵和其他支援部队,可以为坦克提供有效的支援。这样,一个坦克旅可有数千人。苏联认为,这种坦克旅的编制比规模庞大的坦克师更加灵活机动,更能够发挥坦克部队的作用。
苏联将若干坦克旅与摩托化步兵和炮兵团(旅)等部队一起编成一个坦克军,就构成一支强大的突击力量,超过德国一个坦克师的实力。一个或多个坦克军又可与其他摩托化部队一起组建成坦克集团军。苏联在战争后期向德军反击、一直打到柏林的主力部队正是这种坦克集团军。 ~~~~~~~
Pz-1型坦克重5.5吨,乘员两人,装甲厚度6 - 13毫米,这个厚度勉强可以抵挡轻武器射击。武器是两挺MG13机关枪。引擎是一台克虏伯MG305汽油发动机,功率60马力。Pz 1型坦克高仅1.72米,还不及一人高。跟同时期的欧洲其它国家的现役坦克相比,这款坦克简直象个玩具,然而德国国防军却毫不嫌弃,大量订购,而最初的德军装甲部队就是在这些微型坦克里磨炼技术的。Pz 1型坦克从1934年开始批量生产,到1939年停产,一共生产了1,500辆
不过德军军械署也清楚Pz 1型坦克的诸多缺点,1934年提出了Pz 2型坦克的性能要求,克虏伯的设计中标,次年开始批量生产。Pz 2型坦克的乘员增加到3人,重量增加到9吨,正面装甲厚度15毫米,后来增加到35毫米,武器是一门20毫米机关炮和一挺机枪,并排装在炮塔上。20毫米机关炮射速每分钟280发,使用穿甲弹时500米的距离上能够击穿10毫米的装甲,勉强具备了攻击轻型坦克的能力。德军统帅部下令大批生产,到1942年停产时,共生产了1,800辆Pz 2型坦克。
古德里安心目中的两款主战坦克终于在1937年定型生产。Pz 3型坦克将充当德军装甲部队的突击箭头,因此必须具备较好的防护、反坦克火力、和优异的机动性。德军军械署的性能要求是重量不超过24吨,最高时速达到35公里,结果奔驰的设计中标。Pz 3型坦克高2.5米,重量22吨,正面装甲先是15毫米,很快改为30毫米,西线战役爆发前再加厚到50毫米。Pz 3型使用扭杆悬挂系统,梅巴赫12缸汽油发动机,功率300马力,公路时速最高可达40公里。Pz 3型坦克直到苏德战争初期都是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1943年停产时共有6,100辆出厂。
古德里安的装甲战构想中,Pz 3型坦克将作为攻击箭头,一马当先击溃敌方的装甲部队,而它们身后的Pz 4型坦克则提供炮火支援,摧毁敌方的步兵工事,因此Pz 4型装备一门75毫米L/24低初速火炮,主要以高爆、破片弹攻击软目标。Pz 4型坦克几乎就是3型坦克放大一个尺寸,但炮塔设计硕大无比,这个特点使其日后能够不断提升火力,与时俱进。Pz 4型坦克重25吨,高2.7米,正面装甲到1940年已经加厚到50毫米,使用和3型坦克一样的悬挂系统和发动机,公路最高时速37公里。Pz 4型坦克是二战德国产量最高的坦克,总共有9,000余辆出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01
坦克师在获得装备方面是有优先权的,因为它们更多地担负战役任务——“将整个坦克兵团集中而迅速地投入战斗,以保障向深远纵深实施坚决的进攻”(古德里安)。每个坦克师都编有两个旅(一个坦克旅,一个步兵旅,旅均为两团制)、一个炮兵团和其它分队。当时所谓的轻装师编有两个摩托步兵团、一个炮兵团、一个侦察团和一个坦克营,采取的是过渡性编制,不久就改编成了坦克师,部分装备了捷克的坦克。摩托步兵师全部实现了摩托化,采取的编制仍然是普通步兵师的编制。这些师也编了为数不多的坦克,这是不符合在决定性方向上集中兵力的原则的。当时只组建了几个独立坦克旅,作为统帅部的预备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