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互联网的发展史

如题

1、互联网始于1969年的美国,又称因特网。是美军在ARPA(阿帕网,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定下将美国西南部的大学UCLA(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Stanford ResearchInstitute(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UCSB(加利福尼亚大学)和UniversityofUtah(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这个协定由剑桥大学的BBN和MA执行,在1969年12月开始联机。

2、1978,UUCP(UNIX和UNIX拷贝协议)在贝尔实验室被提出来。1979年,在UUCP的基础上新闻组网络系统发展起来。新闻组(集中某一主题的讨论组)紧跟着发展起来,它为在全世界范围内交换信息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然而,新闻组并不认为是互联网的一部分,因为它并不共享TCP/IP协议,它连接着遍布世界的UNIX系统,并且很多互联网站点都充分地利用新闻组。新闻组是网络世界发展中的非常重大的一部分。

3、1989年,在普及互联网应用的历史上又一个重大的事件发生了。TimBerners和其他在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的人----这些人在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非常出名,提出了一个分类互联网信息的协议。这个协议,1991年后称为WorldWideWeb,基于超文本协议――在一个文字中嵌入另一段文字的-连接的系统,当你阅读这些页面的时候,你可以随时用他们选择一段文字链接。尽管它出现在gopher之前,但发展十分缓慢。

4、1991年,第一个连接互联网的友好接口在Minnesota大学开发出来。

5、现在——至今

微软全面进入浏览器、服务器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市场的转变已经完成,实现了基于互联网的商业公司。1998年6月微软的浏览器和Win98很好的集成桌面电脑显示出Bill Gates(比尔.盖茨)在迅速成长的互联网上投资的决心。

互联网(英语:internet),又称网际网路或音译因特网、英特网,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定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这种将计算机网络互相联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称作“网络互联”,在这基础上发展出覆盖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联网络称“互联网”,即是“互相连接一起的网络”。互联网并不等同万维网(World Wide Web),万维网只是一建基于超文本相互链接而成的全球性系统,且是互联网所能提供的服务其中之一。单独提起互联网,一般都是互联网或接入其中的某网络,有时将其简称为网或网络(the Net)可以通讯,社交,网上贸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18
随着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后的十多年时间内,由于价格很昂贵,电脑数量极少。早期所谓的计算机网络主要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而产生的,其形式是将一台计算机经过通信线路与若干台终端直接连接,我们也可以把这种方式看做为最简单的局域网雏形。

最早的Internet,是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立的。现代计算机网络的许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组交换技术都来自ARPAnet。ARPAnet不仅进行了租用线互联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而且做了无线、卫星网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其结果导致了TCP/IP问世。

1977-1979年,ARPAnet推出了目前形式的TCP/IP体系结构和协议。1980年前后,ARPAnet上的所有计算机开始了TCP/IP协议的转换工作,并以ARPAnet为主干网建立了初期的Internet。1983年,ARPAnet的全部计算机完成了向TCP/IP的转换,并在UNIX(BSD4.1)上实现了TCP/IP。ARPAnet在技术上最大的贡献就是TCP/IP协议的开发和应用。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组织NSF采用TCP/IP协议将分布在美国各地的6个为科研教育服务的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联,并支持地区网络,形成NSFnet。1986年,NSFnet替代ARPAnet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1988年Internet开始对外开放。1991年6月,在连通Internet的计算机中,商业用户首次超过了学术界用户,这是Internet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Internet成长速度一发不可收拾。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0-09
如果没有网信办的通报,大概已经很少有人会意识到:“那个TOM网”还活着。是的,TOM网还没有死,只是情势更加岌岌可危。
6月1日,新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实施的首日,TOM网遭遇了6个月以来的第3次点名通报。此前,北京市网信办既已认定,TOM网因“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和人员情况等”不符条件,未能通过年检,整改数月后,至今未达要求。根据相关规定,整改后仍不符许可条件的,将暂停新闻信息更新,同时不予换发许可证。
这意味着,有着17年历史、一度跻身中国四大门户之列的TOM网,在经历了一系列商业决策失败之后,将彻底了断多年的痛苦挣扎。
2000年7月正式上线的TOM网,虽稍晚于新浪、搜狐、网易等新闻门户,但因恰逢中概股海外普遍受挫、网络泡沫正浓的当口,先后收购鲨威体坛、美亚在线及当时中国最大的电子邮局163.et,成功进入门户网站第一梯队。4年之后,TOM在线在香港和纳斯达克两地上市,一时风光无两。
虽然内容和流量与另三家门户相比有较大差距,但SP业务让TOM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着可观收益。直至2005年第三季度,TOM在线的净利润达1288万美元,领先搜狐和新浪,但危机也在此刻埋下伏笔:TOM在线总收入的93.3%均来自无线增值业务。而后,由于SP行业乱象横生,国家相关部门重拳整顿,TOM网的营收受到巨大冲击。2007年9月,TOM在线从两地退市,成为当时第一家在海外退市的中概股。有着“中国SP第一人”之称的TOM在线CEO王雷雷,因涉中移动反腐风暴,在2010年被卷入调查(当时已离开Tom网)。
2005年1月,TOM网收入刚刚超过搜狐时,王雷雷曾高调宣布,对TOM来说,最痛苦和难以割舍的,就是门户网站业务。但退市以后,TOM果断放弃了大而全的新闻门户业务,大幅裁减门户员工,同时将重心转移到电子商务上,并力推TOM—Skype网络电话业务。王雷雷在离职TOM加入空中网后,也彻底放弃了熟悉的SP业务,将原本谋求向无线互联网门户转型的空中网彻底扭转了船头,把重心放在了游戏上。
接下来的几年里,被TOM集团寄予厚望的TOM在线,开始进入了漫长的战略盲从期:试图追赶一个个互联网风口,却都押宝失败,多个项目最终折戟。多年以后,TOM网再被许多人提起时,只落得个“沉迷于赚快钱”的断语。
2、
就在TOM在线放弃门户的时候,社交起家的腾讯后发制人,重点打造腾讯网。由于自带海量的用户入口,腾讯网在流量上快速赶上另三家,以搜狐、新浪、网易、腾讯为“四大门户”的说法,从此基本固定下来。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新闻门户是互联网信息匮乏时代里的唯一解药,也是中国网民将互联网具象化的最惯有认知。但随着各类互联网工具逐成信息的入口与出口,去中心化成为互联网内容领域的主流,门户不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唯一来源了。
尤其是,当移动互联网浪潮来临,资讯客户端纷纷引入机器算法,以大数据为基础,贴合个人兴趣推荐内容,彻底颠覆了信息分发的潮水走向。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四大门户之外,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兴趣推荐App走向舞台中央;各类垂直细分领域的媒体渐次加入客户端战场;社交领域的微信、微博俨然是巨大的信息分发平台;甚至各类工具型的App,也开始引入资讯内容打造信息流——万物皆媒的时代里,门户的不可替代性显得愈发低落。
原本代表着互联网先进生产力的门户,逐渐成为了一种传统媒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优秀人才的流失。
2014年10月,新浪网总编辑陈彤正式离职,挥别17年的门户生涯,这被广泛视为门户时代的彻底结束;2015年9月,网易总编辑陈峰离职,算上之前的赵莹、李甬,网易在3年多时间里换了3位总编辑;2016年年底,搜狐总编辑陈朝华离职……
不过,新型媒体形态的确立,复又吸引到一些总编辑回归内容。陈彤离开小米后,入职和今日头条、天天快报同一赛道的一点资讯,担任总编辑;陈朝华离开搜狐后,进入拥有360和北京电视台联合打造的北京时间,出任联席总裁。
从另一个维度来说,新闻门户在深受媒体变局影响的同时,自身也在因势而变。根据原新浪总编辑、现阿里文娱副总裁周晓鹏的理解,不少门户网站在移动端都做得有声有色,比如新浪新闻App在2016年的DAU实现了数倍增长;腾讯新闻App是市面上用户量最大的;网易新闻App则继续秉持网易系产品的高品质特点。“门户没有衰落或过时,过时的可能是我们对于门户的定义和理解。”
移动互联网狼奔豕突的几年光景,四大门户已经算是幸运儿,身居二三梯队的传统门户网站,大多遭遇着与TOM网相似的时代命运。
1999年成立的中华网曾耀眼于资本市场,但因为缺乏核心业务和盈利能力,终于2011年10月宣布破产保护,并从纳斯达克退市。2010年的一份数据报告显示,中国的网站数量在半年以内,减少了44万个。2013年9月,曾被中国门户网站视为效仿对象的中国雅虎,正式关闭了在华门户业务。
3、
一定程度上,新闻门户是早年创业者入局互联网的黄金门票,但随着互联网商业版图的飞速拓展,那些曾引领风骚的门户大佬的命运,还得看各自的漫漫求索了。
2015年1月,“互联网教父”张朝阳高调宣布,要重新调整门户,“再造搜狐”。尴尬的是,搜狐SNS没做起来,他在新浪微博上宣布了这一消息。但无论是其予以众望的视频、游戏,还是资本层面的布局,搜狐至今都没有取得太大起色。19岁的搜狐,似乎已是积重难返。
被称为中国门户老大哥的新浪,在2009年时仅有870万美元的运营利润,和许多对手已不在同一量级。但微博救了新浪:新浪微博上线后,一度成为国内最大的社交网络平台,经过短暂迷茫,新浪微博连续9个季度保持30%以上的增长率,甚至超过了微博鼻祖推特。不过,新浪的总体广告收入中,门户仅占很小的一部分了。
凭借游戏领域的IP优势,以及稳抓了智能手机红利和手游机会,市值400亿美金的网易现近乎是中国当代互联网的“第四极”。甚至有人横向比较过,2016年,网易的总营收相当于新浪加搜狐再乘以2还挂点零;单看市值,网易可以买8个新浪,25个搜狐。在网易营收中,门户的占比也已十分有限,甚至有一种说法:从2004年开始,网易对门户事业部的高管,就没有过任何期权奖励。2016年9月,网易单独分拆了门户新闻业务。
身居BAT的腾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转身最快,凭借超级App微信,它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高枕无忧”。除此以外,在内容、游戏、支付等方面的持续加码,以及资本层面的分散布局,使得这家超级公司的树根愈发粗壮。前不久,腾讯和它在许多战场的最大劲敌阿里,市值先后突破3000亿美元。
2014年,已经身处网游产业的王雷雷在一次采访时说,以前赚钱赚得太多太快了,现在想赚“慢钱”。但TOM网大概也没有选择快慢的可能了,如今的TOM网已是一派凋敝景象——画风基本停留在门户1.0时代,排版粗糙、秩序感欠缺、内容几无吸引力,部分新闻链接甚至指向数年前的信息。
知乎上有一则问题是:“TOM网的未来道理在哪”。一名网友的回答是:在互联网暗流涌动的年代,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方式只会导致舍本逐末,连最初的阵地(门户网站)都被瓜分的一寸不剩。TOM网的未来?还是先找一块土地再考虑种什么吧。
当今的中国互联网已是以BAT+TMD为流量担当,各个分野由小巨头霸占(其中也有BAT等巨头的影子)的复杂景象。即便如此,想必这也只是阶段性的战绩,更大的破坏和变化还将持续发生。
过去20多年间,中国互联网史是一部始终坚持革新、你追我赶、不断突破极限的商业大戏,多少人与故事走进了历史。那些历经浮沉逐渐稳固地位的旧族、半路杀出重围的新贵们,既要感念于时代的际遇,更大程度还得归因于其自身对未知的好奇心、恒久的努力,以及时刻傍身的危机感。过去20年是这样,未来20年还是这个道理。
第3个回答  2021-01-01

互联网的诞生是互联网发展史第一节

第4个回答  2020-03-06
好像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