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企业优劣势的比较

如题所述

欠发达国家(在很大程度上也包括多数国际开发机构)的领导急于将庞大的工业项目移植到新兴国家,以便加快发展,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要。

  然而,简单、分散化的技术反而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快速显著发展。但是,新兴国家的领导人和国际开发机构的管理者似乎忽视了这一点。之所以如此,一方面由于这些技术简单而规模又很小,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它们看起来不那么辉煌。这些国家的多数领导人和官员也认为,要使贫穷、"落后"的人民生活水平迅速并大大改善,需要昂贵、大规模的技术,需要外国投资以及借债。

  这种臆测是一个更大臆测的一部分:经济发展的最高效模式(也许是唯一模式)是大工业。这种臆测不仅不完善,不合时宜,而且它还是错误的有害的。塑造新全球经济的种种力量,包括分散化、地方管理以及强烈的环保观念,正在形成一种微型企业的新模式,它正在取代以大规模技术开发和工业化为进步象征的旧观念。

  越大越好观点的致命缺陷

  赞同越大越好观点的人作了6个不正确的假设,而这种假设是非常危险的。

  第一,大规模基础设施是长期逐步发展的累积结果--而非原因。建设巨型水电工程或集中电话交换系统是沿经济发展之路迈出的一步。这一步只有当如下条件满足时才是适当的,即这种大型工程能在经济上得到交费用户的支持,又有足够训练有素的技术人员予以养护。当这种工程必须靠已经贫困交加、负债累累的政府或财力有限的国际组织补贴才能维持时,它们是无法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的。建设繁荣象征并不能创造财富,正如将一个没进过学校的人派到高级物理研讨会上并不能使他成为出色的科学家一样。

  第二,这种观点曲解了历史。竞争全球化以及服务业成为高附加值的新发动机意味着,将工业化作为创造国民经济繁荣的方式已经过时。

  第三,工业化的长期过程形成了一种"滴入式"发展理论。它并不直接为发展中国家的人们提供丰足的食物、洁净的水、医疗保健、基础教育。过去,已经有足够的岁入注入到低技能产业工人中,从而为商品创造了大量市场,同时也提供了足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税收。一个追求工业化未来的国家实际上追求的是贫困的未来。要改善新兴国家穷人的生活,需要新的国家以及国际战略。

  第四,赞成这种观点的人未能认识到,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化不可能有选择地进行。如果一个正在建设工业基础设施的国家不想使自己债台高筑或依赖不可持续的外部援助,它就必须有生产电缆、水泥和沥青的工厂;必须有生产汽油和钢铁的厂房。这就要求这些国家具备以下两者之一或两者兼具:蕴藏丰富、品种多样的自然资源以及大笔硬通货(通常是通过持续稳定出售矿产或木材之类自然资源筹得),用来在海外购本国生产不了的商品。

  很少有国家能够筹得建设工业基础设施所需的必要投资,即便它们卖掉所有的自然资源。而且,这些国家在获得工业化所需贷款方面将遇到越来越严重的困难;这个世界上生产廉价工业品的竞争者已经太多了,将款贷给他们除了担风险之外别无益处。

  第五个错误是,未能认识到工业化恰恰是不可持续的。它创造了一个需要补贴成本或得不偿失的经济。工业化消耗资源却不进行补充,污染环境却不予以修复,耗尽能源却不给予替代。它产生了短期的经济收益,但是--正如人们在前苏联国家可以看到的那样--工业化的遗产是环境退化,资源枯竭以及人类的苦难。

  最后,赞成工业化的错误在于,只想到工厂和就业率。与工业化同时出现的是一整套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决策权集中的社会结构--它不仅存在于商界,也存在于教育界、社会政策和政府中。这些社会结构使人们习惯于生活在一个像工业计划经济那种正在快速消失的世界中。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逐步消失。

  但是在工业化后的信息时代经济中,新的附加值来源于个人服务--以服务为基础的经济要求每个工人能够找出问题,发现机遇,并创造性地找到并实施计划和解决方案。结果,在发达国家,工商界和政府都出现了权力分散现象。它们促使权力和责任从官僚手中向个人转移。这种权力转移迫使从学校、政府机构到公司管理班子等各种机构进行深刻的重组。

  发展新概念

  因此,在工业化后的世界上,我们需要对"发展" 的观念进行反思,并将其置于其后工业化时代的大背景中。例如,创造高经济价值的主要方式从批量制造转向服务业,这一趋势使社会和经济的几乎每个方面都出现了权力分散。这一变化已经在美国钢铁业得到了证明,大钢厂纷纷瓦解倒闭,而小规模的"微型钢厂"却因为满足了各个顾客的特定需要而红红火火。

  在资源日益减少和稀缺的全球经济中,分散化的企业不仅效率更高,而且对细微而迅速的变化反应更敏锐,而这种细微迅速的变化正是今日市场和社会的特征。反应敏捷、应对灵活是生存的必需。在新全球经济中,分散化和经济繁荣密不可分。

  分散化也赋予了个人能力新的意义。在个性化、专业化服务价值愈益增加的全球经济中,只有当一线工人具备工具、知识、责任心以及如何进行他们自己工作的权力时,才能产生最大的经济生产力。

  因此,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不是集中工业化,而是小型企业--即松散的能赋予个人创造他们自己的可持续未来的小型企业,正如每个人都希望做到的那样。通过小的私营机构向分散的可持续发展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新兴国家能够推行一种与21世纪新兴世界经济及由此产生的价值观并行不悖的发展新观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20-03-15
中国现在的市场,大型企业稍微处于劣势,现在是大型企业基本上是靠死撑没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小型企业还处于发展期,比较灵活,更能适应在美金贬值的中国市场,并且有比较大的发展前景。
第2个回答  2013-06-29
所有的大企业都是从小企业做起的。小企业的优势是灵活,大企业的优势是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