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市场调研?

如题所述

做好市场调研的方法:
一、明确调研的目的。许多企业进行市场调研,往往是为了调研而调研,他们之所以调研,是因为企业领导提出了这个要求,所以他们必须开展调研;或者是下面员工为了讨好上级、拿业绩来证明自身价值和能力,从而开展的一种“调研”。
二、 调研问卷必须简洁明了。设计调研问卷时,遵循两个原则:一个原则是,若非有必要,绝不涉及被调研者的个人隐私,包括姓名,性别,联系电话,年龄等等。第二个原则是简约而不简单。由于每次调研只有一个目的,所以调研问卷设计特别简单,基本上控制在3-8道问题。
三、确保调研的真实性。“真实性”是市场调研的基石,如果没有“真实性”作为支撑,那么市场调研就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的假象。
从两个方面来保证调研的“真实性”。
其一,调研问卷设计合理、简约,确保被调研者和调查者都不会产生逆反心理,避免调研失真,这个前文已有详细述说。
其二,安排下属亲自去做,避免由于层级过多,下面执行力不到位,或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导致调研无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29
前几天做完了一个新产品上市的市场调研。此刻,心中有点感慨,不发不快!对于此次调研工作A企业总部很重视,任务布置也很早,市场部、区域业务人员、合作的策划公司全部召集开了专项会议,但从执行过程到调研结果看,离预期调研目标和实际意义均有较大距离。用区域人员的话来说:开头轰动、过程含糊、结果没有。虽然有些过激,但可以看出来企业的市调变成了不得不为的任务:可以理解为形式;也可以理解为过场。
按常理看,前期准备时间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从产品的特点、目标人群、渠道、终端、市场特点、媒体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系统的二手资料收集,包括问卷的设计,调研流程、相关人员、调查样本、地点等确定。但调研结果还是和笔者走访市场感觉不太吻合。这就有了一个矛盾,到底是“定性”的综合判断对了,还是“定量”调研的结果更准确?
首先,我不是怀疑调研人员的素质水平和职业道德,但总隐约觉得这个报告的数据应该和市场真实的状况(定性走访)有较大的差异。这里之所以出现问题,主要是客观造成的,(主观原因都在前期的“定量”问题设定上)一是不了解市场竞争的格局,二是主要消费者分布不清晰,完全照搬一般调研模式造成的。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说,完全意义上的“定量”调研,在很多产品身上并非完全适用以及不适合将其作为决策依据;其次,我并不排斥“定量”的研究,要不,很多市场调研公司要“告”我了。
笔者还记得被传为经典的一个市场调研故事。话说在美国有一间鞋子制造厂,工厂老板派一名市场经理到非洲一个孤岛上调查市场。那名市场经理经过严格的定量分析,发现居然没有人穿鞋子,也没有穿鞋子的习惯,这个数据说明没有任何市场。回到旅馆,他马上拍发电报告诉老板说:“这里的居民从不穿鞋,此地无市场。”
当老板接到电报后,思索良久。便吩咐另一名市场经理去实地调查。当这名市场经理一见到当地人们赤足,没穿任何鞋子的时候,心中兴奋万分,一回到旅馆,马上电告老板:此岛居民无鞋穿,市场潜力巨大,快寄一百万双鞋子过来。
启示:同样的境况,却有不同的观点与结论。首先,我们要怎么看待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问题,不是定量不好,也不是定性分析不好,关键是你怎么看待、使用调研的结果。其次,你对市场的综合判断和感觉是怎样的?“定性”可以为消费者的“定量”研究提供更精确的来源,否则,有可能找不到目标消费者,或者找到的也不是吻合目标群体的消费者。有人会说,又拍脑袋了吧,其实,后面去孤岛上调查鞋子市场的业务人员没有做定量分析,相反,前面那位分析了很多、很久,但后面那位成功开发了市场,为什么?对调研的综合判断和分析尤为关键。也就是说“定量”是要建立在有市场“感觉”基础上的。
那么,如果区域市场的业务人员,能像宗庆后般熟悉自己的市场,即使不做定量的市场分析,也能把市场情况和渠道、终端状况摸透。每个新品上市,针对每个区域市场进行调研是不现实的,但区域市场或多或少会存在差异,比如:品牌影响力、渠道结构、消费者来源、竞争品牌状况、资源投入情况并不完全一样。靠什么?靠积累;也靠敏锐和把控。
新品上市,区域销售人员该做哪些方面的工作呢?
对企业的业务人员来说,我们很难在新品上市时对包装、出厂价、味道进行调整,能够最大限度的调整的是产品的市场运作架构、渠道结构、渠道(终端)、消费者宣传等方面。所以定性研究对区域业务员很关键,不要陷入定性研究就不科学,数学模型更科学的误区,很多情况下,在国内市场的消费者和渠道并非很市场化或很成熟的情况下,运用定量的数据模型并不能反应真实的市场现状。再则,消费者和渠道商心理是很难通过量化模式来得出正确结论的。
接下来,我们能做什么?
第一、了解经销商代理意愿
中国“地大物博”,消费品终端太多、太散,很难通过自身力量达到完全覆盖。千万不要跟我说:消费者是最重要的,我们最终就是抓住忠诚消费者,诸如此类的陈词滥调,如果你做过市场,就会明白,一个合适的代理商对你有多重要。我不想再在赘述这个问题。
你应当先去批发市场或同类产品的经销商处看看,当然,可以“谎”称你是某竞品的业务人员(该经销商没有做竞品的这个牌子产品)先了解一下虚实,看看这个经销商的兴趣、实力、思路怎样?如果该经销商有兴趣和意愿,接着再亮明身份,并表示一下歉意(一般来说他会理解的)。接下来就好谈了,你要将公司主要政策和要求跟他谈明白,如果意愿很高,接下来可以谈细节。
要探明经销商对这个市场的看法和思路(要谈透彻),一般他会了解大致的同类品牌的做法、销量等,然后你再总体走一遍主要批发商,基本情况就应该了然于胸。
说点题外话。有很多人习惯性非常讨厌做代理商(二批商)激励活动,认为这对市场很有害,说是公司库存转移,但实际情况远不是理论那么简单。在淡季和旺季的适当时候进行渠道促销是非常必要的,不管是压库、激励等原因;还是打压竞争对手都有重要的作用。有的时候,经销商的力量还是很大的(无论从资金筹措和产品分销来看),很多时候,没有任何动作才是最大的危机。当然,这都是有策略,针对性进行激励,盲目促销当然贻害无穷。
第二、分类走访终端
终端的走访不是过去终端看看,也不在乎你走了几十家,更关键的是走访的质量如何?一般采用“闲时”走访,如酒类产品的终端――餐馆,一般上午午饭前,下午的晚餐前,最好是晚餐前(很多小老板早上没有起床),这样,终端老板会有时间招呼你。
问他对主要竞争品牌的看法,运作方法,通过终端老板反应顾客对竞争品牌的看法;再仔细看看陈列、空箱、礼品、赠品、促销情况、海报张贴、生动化、签订的协议、以及主要品牌大致销售情况等等。去终端一定不要只问一句话:老板,这个好卖吗?老板,哪个好卖吗?他会很烦你的,老板会想:好不好卖关你什么事呢?!
再有就是你的产品突破口在哪?一般而言,快消费是对终端进行突破;消费者在哪些终端比较集中,接触点好找?然后进行分类,餐馆、酒楼、夜市、超市等分别进行走访。
分析这些终端对产品上市的总体影响程度,哪些行业集中,便于上市突破;哪些是第二步才能进入的终端。有人喜欢说:消费者怎么怎么重要,开口必是消费者。但新品上市马上进行消费者活动效果不会太好。
原因是什么?
一个新产品,除了以前的那种大量广告拉动、炒作的除外,很难通过单纯的广告营销起到绝对制胜的作用了。也就是说,那个广告制胜的时代基本已经远去,而消费者消费一个产品并不是看到就会买,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先获得关注――知道;然后是感受――兴趣,再产生需求――欲望,最后才是行动――购买。从这个心理过程我们可以知道:新品上市先要让消费者关注,等产生了较强的欲望,再进行促销,效果就会很好。所以,上市立即促销的效果是不好的。
看看现在超市里刚上市就打折的产品会卖好吗?你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会买吗?大多是不会的,因为你都不知道这个产品值多少钱,打折对你而言,没有价值感可言(体会不到降价带来的实惠)。终端激励并不仅仅是“做终端找死;不做终端等死”那么简单,因为它是产品上市顺利进行的非常重要一环,缺少了这一环,产品在承上(代理商)和启下(连接消费者)都会出问题。“这一环”是让消费者产生欲望进而推动购买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策略的消费者调查
如果你在街上拦截一个消费者问他:这个产品好不好?一般很难得到正确的结果,要么人家不理你,要么应付你;如果你召集一些消费者来座谈,消费者大多会给你面子,说:还不错。所以,作为区域业务人员,你要“扮”成消费者和他们聊天,让他们没有戒备,在轻松的氛围中说出真实想法,这样才能获得真实的结果。
你可以去消费场所看看他们在消费什么?在不同场所消费品牌或产品是否一致。这样你可以知道在产品上市之后,经过了渠道、终端之后,该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消费者的拉动活动,以拉动目标消费者的持续消费。
最后,还得引用宗庆后先生多年前说的一句话:对于市场,我是跟着感觉走。对于这句话,很多人大肆批判;很多人不以为然。但这句话的背后包含了太多深意,你去了解一下,难道宗庆后真的是坐在家里“跟着感觉走”,做出来那么大的市场?绝对不是,他每年出差200多天,把根深深扎在了市场,无论是媒体、渠道、终端、消费者,都在他的“感觉中”,这才是真正的市场调研,市场调查,比起所谓的“突击型”定量、定性研究,不知道要高明多少倍!从这个层面上看,我非常支持宗庆后拿回“娃哈哈”品牌,因为笔者觉得“哇哈哈”在宗庆后的领导下更能长盛不衰,尽管笔者觉得宗在“合资问题”上是存在过错的。
好了,现在知道“市场调研”是什么、怎么进行“市场调研”了吧?特别是业务人员怎么对区域市场进行“市场调研”,其实就是你对这个市场的“感觉”,你能把握、控制、甚至领导这个市场的那种真切的“感觉”。
销售需要悟性,对你负责的区域市场的“调研”呢?我想道理也是一样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6-21

第一步,自然还是线上资料收集

要快速的了解一个行业状况,线上的资料收集,除开基本的知识了解外,最快捷途径是搜集一些研究机构出具的行业研究报告,然后如果还能官方的行业统计数据,自然是最好。

第二步:专业市场的实地走访

首先,进行市场观察

    1.  市场规模有多大,可大致估算分布的摊位有多少;—–简单的方法是看每个摊位多长、10米内分布了多少个摊位,再看整个早市摊位的大致长度,就可以进行估算了,当然,多抽样几个10米精度会比较高;

    2. 市场的交易时间特征;人流情况怎样?

    3. 市场品种主要有哪些

    4. 前来卖货的人,年龄分布,口音,性别;

    5. 前来买货的人、年龄分布、口音、性别;

    6. 实际观摩几个交易达成和未达成的过程;

    (1~3 是收集市场特征、4~5是为用户画像做准备)

其次,进行抽样访谈

抽样访谈,我们的目标肯定是针对交易双方的买主、卖主,访谈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亮明我们的目的和身份特征,你只能从买主或者同行的方式,通过一些比较随意的聊天的方式,来获取到你的一些信息。

聊天时需要去采集的信息有:

    买主/卖主来自哪里?经营的品种有哪些?是做零售、经销、还是批发等等,生意的规模如何?

    生意行情怎么样?早市是不是其主要卖货/买货方式,都还有哪些渠道?

    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个市场的,拉长时间周期来看,现在行情和以往对比怎么样;

    交易方式?对电商、微商等等的接触情况;

再次,真实体验交易过程

通过观察和抽样访谈,很多时候我们还需要自己去体验,当然,这个步骤很可能会和访谈一起去执行;这里就不细说了。

一个市场按这个方式走访后, 已经能大致摸出其市场特征、交易情况,但显然我们所看到,所了解的还是很片面,很表面的内容,还需要多个市场进行走访验证,然后再和收集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才能慢慢摸到真实的市场情况和规律。

第四步:找市场管理方、政府要统计数据

很多人可能说,你干嘛不一开始就去要这些数据了,主要是两个考虑:一是如果一开始要数据,肯定会对让我们的对调研方向产生一定的指向性,二是很多数据可能比较旧,又或者不够真实,反而造成调研方向的误导。

那么,之后再去要数据还有这个问题吗,事实上也是有的,但这里面,最有效的数据,还是来自市场管理方提供的一些数据,以及对他们进行访谈的情况。

第3个回答  2018-08-06
第一,所选择的调研对象要准确,还有调研的样本容量要尽可能的多,数据相对来说回追却一点;
第二,调研对象的数据尽量要做到真实,不然会数据失真;
再者就是题目和标题的设定了
1.题目是否符合研究假设的需要。
2.题目不宜过长,应以精简、易于阅读为原则。
3.问卷设计的用字不能含糊要明确,用字要浅显易懂,不要超出答题者的理解能力。
4.问题不能超出填答者的知识或能力。
5.任何一个备选答案皆不能有多重意义或包含关系。
6.一个问题不能有两个以上的观念或事物。
7.问题尽量以封闭式而非开放式的方式来填答。
8.问题不应涉及社会禁忌与隐私。
9.题目应尽量保持客观中立的原则,将自己的主观意见加入问题中,而设计出引导性的语句,将会造成填卷的偏差。
10.避免引诱回答或暗示回答的问题:例如,您赞不赞成抽烟?正确的问法应该是,谈谈你对抽烟的看法?
11.通常将一般的、易于回答、熟悉的问题放在前面,以避免填答者一开始就拒答
12.使用反向题目(防止填答者的草率与恶意回答)
13.使用同质题目。
14.量表尽量少使用打分项目,多使用语气词。
第4个回答  2022-08-02

我们认为做调研,一是看市场大小,二是看竞争强弱,三是看匹配度。

1、市场大小

看需要这个产品或者服务的人多不多。比如手机,现在人手至少一台,市场肯定大;随身听,除了一些有收藏癖的怀旧人士,估计都没啥人用了,市场肯定小。

看市场大小的方法有很多,包括不仅限于实地考察、网上查资料、查行业报告、查百度微信的搜索指数、查生意参谋、跟业内朋友聊一聊。

2、竞争激烈程度

先看行业里面竞争对手多不多,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用生意参谋看,还有就是看行业里面有没有强势大品牌,如果是已经有行业寡头了,基本上没啥搞头了。

3、资源匹配度

看要做的这个项目和自己的经验、技能、兴趣、资源匹不匹配。说白了就是看你适不适合这件事情,另外,这个行业关键环节的资源你搞不搞得定。比如你想开加油站,钱和资源这两个关键环节搞不搞得定,肯定要掂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