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即使是那些从不受贿、从不贪污的清廉的知府,只通过合法的手段来获取财富,仍然可以在三年内获取十万两白银。该俗语讽刺了统治阶级对民脂民膏的压榨。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是描述清代官员收入的一个经典说法,其实这句话并不完全对,至少有以偏概全的嫌疑,准确的说它指的是地方官的收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京各部官员却面临入不敷出,甚至是常年借债度日的窘境。



相关介绍:

清代官员实行的是低薪制,但这并不是清代所独有的。历朝历代,除了汉初和宋朝中后期外,中国历史上官员的俸禄一直都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准。

以一个县令年俸为例,折合粮米进行对比便可见分晓。汉朝为15000至25000斤,东晋南北朝为20000斤,唐朝为15000至32000斤,宋代为31000至70000万斤,明代为3000斤,清代为5400斤。

可以看出,官员低薪制到了明清时期已经十分严重了,以至出现了收入和支出完全不匹配的现象。雍正时期,鉴于官员生活情况,雍正帝实行养廉银制度,地方官的薪俸水平几十上百倍的增长。

大致来看,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一级的增长了约90倍以上,道员增长了50倍有余、知府增长了35倍有余,知县则接近50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8-04
这句话出自唐代杜牧的《秋夕》诗中的一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这句诗中,杜牧写道了一个清廉官员的形象。他描述了一个清廉的知府在任职三年后,积攒了十万两雪花银,表达了这位官员不滥用权力,廉洁奉公的品质。
雪花银是指雪花纹样的银锭,因其特殊的形状而得名。这句诗以简洁的语言塑造了一个正直廉洁的官员形象,同时也揭示了唐代社会对官员廉洁的期待。
第2个回答  2023-05-04
意思就是讽刺朝廷糜烂,表示就算是廉政的知府清官,也会被迫收揽财货。
这么解释吧。
古代老百姓除了用铜板外,也会用银子,当然这个银子不是电视里那种,一甩手就一块银元宝一两碎银子。
古代老百姓都是随身带着一把大剪刀一杆小秤砣出门,因为随时可能需要用银子结账,到时候就需要在银饼子上面剪一点银角,再称重给别人,别人再用自己的秤核对。
所以古代市场上其实流通大量白银,但白银是有杂质的,除了官银外,流通在外的银子都会掺杂其他金属后再流通。
而人是要交税的。
所以官府也要收税的。
那么官府收税后还需要把银子熔炼成官银再送国库。
那么含杂质的银子融成了官银,就会有损耗,这叫火耗。
再加上收税时,官称缺斤少两,难道老百姓敢争辩吗?
总之火耗是被朝廷认可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缺斤少两的秤收回大量的银子,再经过熔炼后上报火耗,就会变成这样一个局面。
官府收税1200两,朝廷税收1000两,上报火耗后数额800两,官府除去真实火耗,实得300两克扣。
这就是地方官的收银手段,也是人所共知的心照不宣。
即便清官也一样会做,他们有点良心,无非就是官秤不缺斤少两,但上报火耗时必然也会克扣,这是被逼的。
因为你要当官就必须有靠山,清官也一样,不然你的官就做到头了。
你想在地方上有所作为,就必须给你的靠山每年两次进贡冰敬和碳敬。
即使你是个大清官,自己靠俸禄吃青菜白粥,但为了保住官位,你也必须克扣国库税银。
这基本上就是古代官场的常态,而明朝尤为过分,因为明朝各位奇葩皇帝的不作为,到明朝后期,那更是皇帝在宫里穿补丁衣,大臣在外一车一车往家拉银子。
所以后来就有人讽刺这种糜烂的王朝,即使清官三年下来也会赚足十万雪花银,而更别说贪官了。
第3个回答  2023-06-21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出自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四回。意思是指,即使是一名清正廉洁的知府,三年下来也有十万两银子的灰色收入。知府,古代官名,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