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实践的好处是什么?

如题所述

实践有着诸多的含义,经典的观点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包含客观对于主观的必然及主观对于客观的必然。

总而言之实践包括三方面基本内容:

①生产实践(为满足人类生产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活动)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调整和改革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为目的的活动)

③科学实验(科学的探索宇宙间普遍规律的有目的的能动性实践活动)在恩格斯的自然哲学中揭示人的思想产生于劳动即人的主观意识产生于人的实践行为,同时人的主观意识反作用于客观存在。在马克思那其主要强调人的社会实践,强调实践的社会性。强调人的社会意识具有的生产力历史性、阶级性,他们都是物质的,辩证的。

人的主观与客观存在都是物质的,主、客观是认识论上的区别是相对于实践的内外关系的定义。实践论是基础于唯物论及辩证法两者总体的认识。毛泽东的《实践论》强调实践的主客观矛盾发展对于认识及再实践的认识发展过程。

认识上升到理论的指导作用。在当代以来强调实践的真理标准,其包含真理的发现及检验、实现,见之于客观。

人是人的客观存在,人本身是物质的,也是具有特定意识体存在的客观物质。人内在矛盾的包含一对物质矛盾:意识本体对于生命本体的物质矛盾,此一矛盾是人类内在的基本矛盾,它是物质的。人内在矛盾总体同时与外在世界构成人类的发展矛盾。其同时可分个人主体的外在社会及自然矛盾与社会主体的人类内在与外在矛盾。

这些矛盾总体的是人的实践!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主要是社会总体矛盾的解放探索与对于自然的解放探索。当代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科学及社会发展进行新的发现与探索在个人为核心的人类内在矛盾实践领域进行广泛的探索,汲取资产阶级学者的有益成果,进一步扩大研究范畴,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进行了全面丰富。

人类是宇宙之海卷起的一朵浪花。太阳和地球就如同巨大的齿轮,它是人类活力的源泉。即使你无意中向水中投一枚石子,也可能在你的脑海中激起最美丽的图画。你或许会沿着这蓝图走,说不定那里是又一个世外桃源。

从广义上说,只要你活着,实践就在进行中。尽管大多时候,你是无意识、下意识或不由自主、被迫地进行着自己的活动。有一条你可能不在意的完美的信息链条在支撑着、引导着你的一切活动。因此,所有的实践活动都不是孤立的,而出人意料的实践结果,正是打开新世界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扩展资料

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的解放活动。实践只有在自觉的意识下才是人性的、人格的。

自觉是人类自我解放的一般规律,它是自我意识的必然。自发是无意识的自然活动,其是人基础于自然进化的基础所具有的属性。人类基本的实践矛盾就在于内在的自我本质对于自我自然的发现及创新。

而人类由于实践的科学化,在生产力进步的社会化中外在矛盾的实践再反作用于自我本体形成对于自我本体的实践主导。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实践活动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矛盾产生物质及意识概念。

物质与意识的认识是实践的规律性规定。实践的内在矛盾是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自我解放必然。实践的基本主体是人,实践的基本矛盾就是人的基本矛盾,其规律就是人的运动规律。人的行为范畴就是实践的行为范畴。

实践与思想相互共同。从广义上来讲,实践是思想的内部斗争和与外斗争之总合,或者说实践是对于人的物质活动和思想活动的统称。

实践以思想为本。没有思想参与的物质活动是不足以称之为实践的.思想是实践最基本的东西。所谓思想的与外斗争,就是思想与物质的斗争。从广义上来说,实践即思想,思想即实践。实践为思外的实践,思外的实践与思内的虚践相区分。

狭义实践与狭义思想相区分。狭义实践与狭义思想的区分错综而复杂。从最根本上来讲,狭义实践指思想的与外斗争,即思想与物质的斗争,而最基本的则是思想与狭义物质的斗争。狭义思想指思想的内部斗争。通常所说的实践是指狭义的实践。

参考资料:实践的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22
积累经验,熟悉操作
第2个回答  2024-05-27

注重实践的好处是多方面的,涵盖了个人发展、学习成效、职业技能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多个层面。以下是注重实践的一些主要好处:

    深化知识理解:通过实践,人们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这种结合能够加深记忆,使知识更加牢固,提高学习效果。

    提升技能水平:实践是提升技能水平的关键。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人们可以熟练掌握某种技能,并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这种技能的提升对于个人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创新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需要不断面对新问题和挑战,这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人们可以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自信心:通过实践,人们可以积累成功经验,增强自信心。这种自信心不仅有助于个人在职业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还有助于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往往需要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这种合作能够培养人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学会与他人有效沟通、分工协作和共同解决问题。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注重实践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和职业规划。这种适应能力使个人更容易融入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促进职业发展:在求职过程中,具备实践经验的人往往更具竞争力。实践经验可以证明一个人的能力、潜力和工作态度,为求职者赢得更多机会。此外,实践经验还有助于个人在职业领域不断发展和晋升。

    总之,注重实践对于个人发展、学习成效、职业技能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育、培训和个人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实践环节,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第3个回答  2015-05-29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马克思曾引用亚当•斯密的话说明这个问题:“他很清楚地看到:‘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所谓人的才能的差别是由分工掘成的,就是由实践的地位、实践的领域及其广度和深度等等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式来获取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它的意义充分体现在牛顿的一句名言中:“假若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但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而且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即实践为基础,只有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全的知识。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重建客体模型,并根据这个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当具有的未知性质,然后再用实践加以检验,当理论预言与对客体的实践结果一致时,就证明头脑中精神地重建的客体模型与客体自身相一致。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去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只有尊重实践,才能有力地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用空想代替现实、用抽象的原则裁剪实际生活。
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承认并十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首先,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其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再次,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认识可以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之前,确定既符合自身需要、又符合客观实际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认识可以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节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还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最后,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首先,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活动的进程;其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再次,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总之,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毛泽东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05-26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提高自身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好结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问题,才能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授知识和服务社会的神圣使命。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时期,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事业,需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青年一代。培养这样的人才,一方面,需要重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为其将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更要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通过社会活动,使大学生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实现知识和行动的有机统一。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受益面和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就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而言,所希望的是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都受到教育,都得到提高。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这一目的,它既便于学校组织以扩大受益面,又不失活动的严密;既便于安排,又便于检查;既有统一性,又有灵活性;既有普遍性,又有层次性。社会实践活动解决了学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常遇到的一个难题:效果很好的一些教育活动,学生也乐于参加,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往往参加的人数很少,致使相当部分的学生滞留在活动圈子以外。这个问题的解决,使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受益面大大扩展,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分析社会的现实需要、发现自身的不足,促进了高校“两课”的教学,较大地提高了“两课”的教学实效,较好地解决了“两课”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不能很好联系实际的问题,使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学懂理论,提高了学生对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的认识,从而有助于青年学生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青年学生的成长,也是青年学生成才的自身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经历了活动内容从单一到多维,活动主体的被动参与到主动投入,一个由量变的不断迭加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当前,“学习社会、助困扶贫、服务社会、实践成才”已成为大多数青年学生的自觉行动。每逢假期,青年学生们走出校园,下农村、下厂矿、到学校、访军营、进商店,以社会为课堂,以实践为教材,全身心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接受教育和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正日益成为青年学生成才的自身需要而受到学生们的高度重视。
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解决青年学生对现实社会中诸多问题和矛盾的认识。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如何来认识和解决这些新问题和矛盾,一直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难题,如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毕业就业问题。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高校毕业生已由过去统包统配的计划分配模式逐步过渡到实行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多数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方式。这种择业方式,导致大学生复杂心态和矛盾心理的产生。一方面,实现了由“服从国家需要”到“尊重个人自愿”与“服从国家需要”并重的转变,而备受学生的推崇和欢迎;另一方面,由于人才市场机制与竞争规则的不健全等因素,又使得部分学生束手无策。从而在一些学校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对社会的偏激看法,对这些过激的认识和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矛盾的解决,单靠在校园的教育和引导是难以奏效的,然而,学校可有针对性地组织青年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深入社会和实践,使青年学生了解和认识国情,认清就业形势,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实现个人志愿与祖国需要的有机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这种青年学生自我教育的手段和形式,有助于问题、矛盾的认识和解决,是学校加强和改进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办法。

当前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对学校而言,其活动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注入了活力,增强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和实效。但是,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的参与缺乏广泛性。社会实践教学作为必需的教学环节,应该是面对全体学生的,但许多高校把主要精力投放在院、系社会实践小分队或某一类实践活动上,面对全体同学的个体实践活动则缺乏具体而有效的指导和相应措施。
二是活动开展缺乏连续性。许多高校的社会实践教学不是作为一种必要的经常性的教学环节坚持下去,而是因教师、领导、能力、场所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断断续续,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一贯的,学校和学生普遍认可的评价标准和运行机制。目前,社会实践教学并没有真正纳入完全的教学计划之中,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和随机性。
三是组织层面缺乏规范性。社会实践教学一般是在课外、校外进行的教学辅助活动,其组织程度比一般课堂教学复杂、细致得多,涉及教师、学生、场所、经费、教学安排,以及相互协调、培训、考核等环节和因素。因此,必须要在组织层面进行细致、周密、规范的安排和考虑。
四是活动结果缺乏实效性。社会实践活动是围绕着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基本目标进行的,应当有有效的指导。许多高校对于如何确定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活动主题,如何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方式,如何完成具体的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何撰写实践报告及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等,尚缺乏系统的培训和辅导。同时,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考核。对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的问题,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进行辨析与答疑,就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实践的效果。

开拓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新思路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直接、生动的教育形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纵深发展的今天,更具有其广阔的空间和深刻的内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社会实践必须不断地强化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为此,必须做到:一要树立大实践观,使社会实践日常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应该仅仅是寒暑假集中的、突击性的活动,应该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勤工助学、教学实习、挂职锻炼、社区共建等各类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广义实践的意识,使社会实践活动日常化,思想政治教育经常化。二要纳入教学体系,使社会实践规范化。社会实践的目的是培养人,是以教育为根本出发点的。既然是教育,就应该遵循教育规律,符合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社会实践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此,将其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和管理之中,就能加以科学的管理,确保师资的健全、时间的合理、评定的规范、经费的专项。变短期活动为长效教育,变临时考核为规范管理。三要建立实践基地,使社会实践阵地化。社会实践要发挥其教育功能,达到知识与实践的统一,校内和校外的结合,阵地建设是不容忽视的。要广泛赢得社会支持,逐步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稳定的德育教育基地、生产实习基地、课外科研基地和社会活动基地,不断拓展社会实践的活动领域。四要加强队伍建设,使社会实践专业化。社会实践要想做得更扎实更深入,就必须建立一支业务精、能力强、勤思考、善研究的校内外、专兼职相结合的组织指导队伍。在精心组织、认真督导、全面总结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随时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适应时代要求,变活动的简单组织为工作的专门研究,使社会实践常做常新。五要丰富思想内涵,使社会实践功能化。社会实践要强化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必须在实践的各个环节赋予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寓思想教育于实践活动中,使大学生随时都可在实践活动中领悟思想,接受教育,从而丰富和提高其内在的思想政治素质。六要完善活动机制,使社会实践持续化。社会实践要达到对大学生的长期教育和提高的目的,就必须遵循与社会长期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特别是以科技服务和扶贫帮困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就要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实践,回来带问题研究,信息不断线,成果有回馈,使短期实践行为和长期合作联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合作能力。
在社会实践活动多种多样的实现形式下,应力求做到“五个结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把培养和提高青年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树立创新精神作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足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人生观教育相结合。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极端利己主义的思潮已经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影响和毒害着人们。为此,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客观要求,有意识、有针对性地用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来教育和引导学生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人生观。在实际中,注意及时引导解决社会实践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一些负面效应,在价值取向上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彻底改变那种重书本、轻实践、眼高手低的坏毛病,树立不唯书、不唯上、能力为本的求实精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这种结合是青年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持久深入和向高层次发展的基础,只有实现了这种结合,才能使成才教育收到实效、也才能真正服务于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克服那种不拘小节,不注意基础文明,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的不良习惯,树立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的良好风尚,真正实现青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践已经证明:社会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渠道,是对青年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及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能力素质的有效途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