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就是这么简单》读书笔记与读后感

如题所述

毕淑敏在她的《温暖》里这样写到:如果无色无香的文字,让人有周身温煦的感觉,我想,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多么朴实无华的文字,却写出了温暖并非一定要来自于实物的道理。如果心如死水,那么即使阳光普照,我们的人生恐怕只会被阴暗填满,温暖的感觉又从何而来呢?小的时候,我们生活在父母亲的怀抱中,那种被爱呵护的温暖不只是从一个身体传向另一个身体,更多的是心灵得到的满足感,只是那个时候我们并不知道那种温暖的来之不易。现在我们长大了,一直在寻求温暖,可是常常有“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失落感。这样的感觉只说明了一点,我们没有珍惜温暖活生生地存在我们身边的时候,而是在温暖渐渐失去活性的时候才轻叹可惜。
  温暖不是自然面生的,它常常来自心与心的碰撞,毕涉敏在她的作品中写过这样一句:“温“和”暖“都是指让人感觉舒服的温度。她在文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年轻的实习医师忘了给婴儿洗澡该用什么温度的水,她问一个老医师,那老医师严厉地对年轻医师说要用42度的水,高了或是低了都不行,要对生命负责,年轻的医师开始很气愤,觉得不该是如此的回答,可是后来她觉得很温暖,因为她觉得这是医师必须知道的常识,也是做为医师必须有的仁心,这使得她更尊敬老医师的”宅心仁厚“,并下决心要向老医师学习。这个年轻的医师就是毕淑敏。这时我们看到毕淑敏对待温暖的理解,只是一种态度,只是一种坦然的接受,有时甚而把它当作让人舒服的温度,平淡中见真情,平凡中显伟大。
  文字细小得就像蒲公英的种子,被我们的手心捂热过的种子,温度是否依然存在?文字一次次被放飞,是否能透过纸张将暖意依稀传到读者的手中?如果温暖是可以传送的感觉,我希望在今后的人生中能做到像毕淑敏那样把温暖化作文字,当人与人在风尘中相遇,轻轻地碰了碰手指,如同两只蝴蝶的翅膀在飞翔中相拂,把温暖留在存有余香的风尘中。
  最后,我用《温暖》里的一句话结束我读完《温暖》后的感悟:生命和温暖息息相关,有温暖存在的地方,就有活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