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他的文章里说“杨朱无书|”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创作总源于爱,杨朱无书。”这句话表达了鲁迅关于原来创作总根于爱、一种付出,而历史上的杨朱是一个“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人,所以他无爱也无书的观点。鲁迅之大意,是说这才是真正不求名真正的史上最绝的隐士。别的人无论如何标榜,总要以某种形式表露传达出其思想意识,唯有杨朱真的一点也不表达。

“创作总源于爱,杨朱无书。”初看令人费解。 “杨朱无书”,很好理解,杨朱作为先秦诸子之一,并没有著作流传,只能从《列子》等书中窥探杨朱学说。但前一句“创作总源于爱”,放在此处颇使人疑惑,而要解开这个疑惑,还要从“无书”的杨朱说起。 

杨朱“无书”的原因早已不可考证,后人妄自推测,有两种情况:一是杨朱没有著书立说;二是杨朱也曾著述,但由于某些原因未能流传后世。如果再细想,两个原因可能造成第二种情况:一是杨朱自行销毁;二是杨朱身后失传。 

总结起来,“杨朱无书”有三个可能:一是自己没有著述;二是因自行销毁而失传;三是身后失传。而造成这三种可能的根本原因,无外乎杨朱自己的心态及其学说本身——他在糟糟乱世里心无可恋,他的学说在争鸣洪流中逆势而为。

扩展资料:

杨朱,杨姓,字子居,魏国(一说秦国)人,中国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杨朱主张“贵己” “重生” “人人不损一毫”的思想。是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见解散见于《列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杨朱反对墨子的“兼爱”,反对孔子的“礼教”。主张”贵生”“重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有一次,墨子的学生禽滑厘问杨朱道:“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处,你干不干?”

“天下人的问题,决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决得了的!”禽滑厘又说:“假使能的话,你愿意吗?”杨朱默不作答。

当时的另一位大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孟子就此对杨朱和墨子作了评论:“杨子主张的是‘为我’,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干的,而墨子主张‘兼爱’,只要对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头顶,走破了脚板,他也是甘心情愿的。”以上是一毛不拔的出处,比喻非常吝啬自私。

杨朱无爱,所以无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读鲁迅的作品,看到一句话:创作总源于爱。杨朱无书。创作源于爱还能理解。杨朱无书是什么意思?杨朱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什么人?为什么无书?惭愧,一点也不知道。好在今天记得百度了一下,答案出来:墨子,名翟,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反对战争。
而同时代的杨朱反对墨子的“兼爱”,主张”贵生”“重已”,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
有一次,墨子的学生离滑厘问杨朱道:“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处,你干不干?”
“天下人的问题,决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决得了的!”
离滑厘又说:“假使能的话,你愿意吗?”
杨朱默不作答。当时的另一位大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孟子就此对杨朱和墨子作了评论:“杨子主张的是‘为我’,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干的,而墨子主张‘兼爱’,只要对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头顶,走破了脚板,他也是甘心情愿的。”单由这点来看,杨朱简直是自私自利、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没的典型。“无书”也就有了解释:创作源于爱。这里的爱是爱人、兼爱。杨朱只为自己活着,他没有爱。还有人说写书是痛苦的过程,杨朱贵己,重生,他不会找这个不快乐。好像不该是这么敷衍了事的解释吧。有学者就这样解释道:“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杨朱的这句话应该是消极、贬义的,不过此间包含的大智慧却问世间有几人能理解。无为而制、《逍遥游》都存在与理论上,而杨朱却有其实践,只是被世人不屑而已。

拔一毛?为何不拔?无意义的事情,拔来合用……这句话没有什么辨证关系,如果可以辨证得了,又何必让世间人烦恼,一切只有在生活中理解,有些人机缘巧合中明白了、大彻大悟了,而大智慧是没办法用文字记录下来,不是不想,而是表达不出。老子就差一点不留文字。试问:达到‘为我’又何必‘为他’,简直多此一举!可是“为我”之大境界岂是那么好达到的,为此,一代大智者杨朱没落于群雄中……消弭、没落,在此等心境中说出“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就可以很好的理解了。而《列子*杨朱》里说:“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这样看,其实杨朱跟那个让了天下的许由实质一样的。但是许由被人赞叹歌颂了几千年,而杨朱被骂作“一毛不拔”的小人也已两千多年。这跟殊途同归正相反:同途殊归。为杨朱叹息。又想到现在被骂作“范跑跑”的那位。这家伙也是个异类。你跑了就跑了吧,如果人们问你,你完全可以说,当时懵了,出于本能,自己先跑了。你自私,也掩饰一下啊,照顾一下人们的情绪,也就不会遭到全国十几亿人的板砖了。从这点来看,其实,范还真够坦率。这跟《红楼梦》里的贾珍也有类似:扒灰不是个好评价,但是贾珍就是那么大明大摆地哭成了个泪人。以此,有些红学家还称赞贾珍敢作敢当呢。杨朱没有贾珍幸运。杨朱是深刻孤独的。他思想的皮毛人们都没有看到,就断章取义,下了定论。我了解杨朱?不是。偶感而已。

今天作文课上学生问我"杨朱无书"是什么意思?我也弄不明白.现在找到了答案,现将原文引入大家共享,真的是学海无涯啊!可笑自己的孤陋寡闻! 小杂感(1)鲁迅
  蜜蜂的刺,一用即丧失了它自己的生命;犬儒(2)的刺,一用则苟延了他自己的生命。
  他们就是如此不同。
  约翰穆勒(3)说:专制使人们变成冷嘲。
  而他竟不知道共和使人们变成沉默。
  要上战场,莫如做军医;要革命,莫如走后方;要杀人,莫如做刽子手。既英雄,又稳当。
  与名流学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
  世间大抵只知道指挥刀所以指挥武士,而不想到也可以指挥文人。
  又是演讲录,又是演讲录。
  (4)但可惜都没有讲明他何以和先前大两样了;也没有讲明他演讲时,自己是否真相信自己的话。
  阔的聪明人种种譬如昨日死。
  (5)不阔的傻子种种实在昨日死。
  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
  大抵如是。大抵!
  他们之所谓复古,是回到他们所记得的若干年前,并非虞夏商周。
  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儿性;无妻性。
  妻性是逼成的,只是母性和女儿性的混合。
  防被欺。
  自称盗贼的无须防,得其反倒是好人;自称正人君子的必须防,得其反则是盗贼。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每一个破衣服人走过,叭儿狗就叫起来,其实并非都是狗主人的意旨或使嗾。
  叭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
  恐怕有一天总要不准穿破布衫,否则便是共产党。
  革命,反革命,不革命。
  革命的被杀于反革命的。反革命的被杀于革命的。不革命的或当作革命的而被杀于反革命的,或当作反革命的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并不当作什么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反革命的。
  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
  人感到寂寞时,会创作;一感到干净时,即无创作,他已经一无所爱。
  创作总根于爱。
  杨朱无书。
  创作虽说抒写自己的心,但总愿意有人看。
  创作是有社会性的。
  但有时只要有一个人看便满足:好友,爱人。
  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
  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要自杀的人,也会怕大海的汪洋,怕夏天死尸的易烂。
  但遇到澄静的清池,凉爽的秋夜,他往往也自杀了。
  凡为当局所“诛”者皆有“罪”。
  刘邦除秦苛暴,“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而后来仍有族诛,仍禁挟书,还是秦法。
  (6)法三章者,话一句耳。
  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
  中国人的想像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九月二十四日。

          ----------------------------------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十七日《语丝》周刊第四卷第一期。
  (2)犬儒 原指古希腊昔匿克学派(Cynicism)的哲学家。他们过着禁欲的简陋的生活,被人讥诮为穷犬,所以又称犬儒学派。这些人主张独善其身,以为人应该绝对自由,否定一切伦理道德,以冷嘲热讽的态度看待一切。作者在一九二八年三月八日致章廷谦信中说:“犬儒=Cynic,它那‘刺’便是‘冷嘲’。”
  (3)约翰穆勒(J.S.Mill,1806—1873) 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
  (4)这里所说的“演讲录”,指当时不断编印出售的蒋介石、汪精卫、吴稚晖、戴季陶等人的演讲集。作者在写本文后第二天(九月二十五日)致台静农信中说:“现在是大卖戴季陶讲演录了,(蒋介石的也行了一时)。”他们当时在各地发表的演讲,内容和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前的演讲很不相同:政变以前,他们不得不口是心非地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改变以后,他们便显露出真实面目,竭力鼓吹反苏、反共、压迫工农。
  (5)“阔的聪明人种种譬如昨日死” 也是指蒋介石、汪精卫等反革命派。“如昨日死”是引用曾国藩的话:“从前种种如昨日死,从后种种如今日生。”一九二七年八月十八日广州《民国日报》就蒋(介石)汪(精卫)合流反共所发表的一篇社论中,也引用曾国藩的这句话,其中说:“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今后所应负之责任益大且难,这真要我们真诚的不妥协的非投机的同志不念既往而真正联合。”
  (6)“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语见《史记·高祖本纪》:“汉元年(前206)十月,沛公(刘邦)兵遂先诸侯至霸上。……遂西入咸阳……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又《汉书·刑法志》载:“汉兴,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其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捃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   创作总根于爱。杨朱无书。”“爱”是什么?杨朱为什么无书?原来,爱从本质上说,乃是一种给与、一种付出。历史上的杨朱是一个“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人,所以他无爱也无书。

-----------------------------------------S.H.E粉丝团竭诚为你服务。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7-14
杨朱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反对儒墨,主张贵生,重己,他的见解散见于《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杨朱这个人很有意思,看他的行事不像个思想家,倒像个诗人,据说有一次他外出到了一个岔路口,竟然哭了起来,因为他联想到了人生的歧路,心中不禁伤感起来。还有一次,他的弟弟出门时穿了身白衣,回来时因为天下雨就换了身黑衣,结果家里的狗没有认出来,朝他狂吠,弟弟气得要打它,杨朱却说:“你不要打它。假设这狗在出外时为白色,回来时却变成了黑色,难道你不同样地感到奇怪吗?”这样看来。杨朱有些诗人的多情善感,可正是这样的一个人,却提出了哲学上著名的“为我”,“利己”等观点,让孟子这一“好辩”之人拿他做了论敌。哦,这就是说,杨朱在当时也是个很有名的人,名气大到庄子墨子韩非子孟子都很拿他当回事。从这一段里看到他这么感性,就多了不少好感。孟子本人说过:“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可是为什么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的名声一直震到两千多年之后,而了解这个诗人一样的哲学家的人却很少呢?
第3个回答  2022-04-09
杨朱无书在鲁迅的文章表达的意思大家描述的很清楚。我就说说为什么杨朱无书吧,杨朱的思想相似于西方的《人权宣言》,在当时的社会有君君臣臣怎么可能容忍这种主张流传下来?历史是胜利者编写的,为了巩固统治让一个学说消失再正常不过。可以参考秦始皇焚书坑儒。
第4个回答  2018-06-05
杨朱无书 的字面意思应该就是杨朱的学派理论并没有单独成为一部书,很多都是散在其他学派的书中的,不过这样让他在国学中的影响力小了很多,好多人都不知道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