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经常出现的“东篱”是什么意思?要如何理解其含义?

如题所述

古诗中经常出现的“东篱”的意思:

从字面上意思来说就是东边的篱笆。

在古诗中不仅仅是代表了东边的篱笆,更是代表的一种心态和象征。【东篱】二字能够含蓄地表达诗人自身想表达的思想情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被人们广为流传,通过【东篱】二字形象地表达露出情感境界与自然情景相结合,赋予这首诗拥有满满的烟火气息的同时还清新脱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出自《饮酒(其五)》中的一句,是东晋陶渊明的作品;作品出处《陶渊明集》。


【原文】

饮酒(其五)

陶渊明 〔魏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中所想远离世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注释】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相与还:结伴而归。

【作品赏析】

《饮酒》(其五)表现的是隐居生活的情趣,诗中描写劳动之余,饮酒微醺之际,晚霞映射,山岚笼罩,采菊东篱,遥望南山的优美景物,以及此情此景下的内心感受。反映出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从而反衬出对黑暗现实的鄙弃,以及回归自然的人生理想。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结构严密又平实自然,正是陶诗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首句叙事,二句转折,三句承上发问,四句以答作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表明诗人虽然生活于世间,却并无世俗的交往。为何身处人境而无车马喧扰的烦恼?因为内心摆脱了世俗的束缚,所以就能远离世俗的喧嚣。这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寄托了作者认为的个体生命应该成为独立的精神主体,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关系的追求。

中间四句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性情和高洁人格。诗人酒后微醺,在自己的庭篱下采摘菊花,偶然抬头望见南山,心灵与南山相会,即生相通之感。物我相见悠然,人闲逸自在,山静穆高远。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充分理解到了陶渊明的诗意。佛教说,“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亦是此种境界。

诗的最后两句是议论抒情,诗人表明自己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田园生活中自有真意,指出辞官归隐,回到自然的怀抱乃是人生真谛。“忘言”即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真正的人生,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对于会意者无需叙说。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6-30

古诗词中经常会出现东篱,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在诗句中东里有着具体的意象以及心中的意象这两种意思,具体的就指的是东边的篱笆,是围着屋子而修建起来的一圈栅栏,栅栏旁种着菊花,所以陶渊明才说在东篱下采菊。而心中的意像就是比较深远的,代表着陶渊明那种隐居的心态,他是不会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只要自己的心比较的平静,就不会感觉车马的喧闹,也不会感受到世俗对于自己的束缚。

小编在上面提到了这首诗,其中还有两句是特别出名的分别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以及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如果要问他人,怎么才能让心不再那么的浮躁,不再感觉自己居住于老师,其实只要你自己平静一下来,不再在乎世俗的功名与利禄,就会有一种居住在偏远地方的感觉,整个人是比较的豁达乐观的。因为这首诗的前两句就代表了陶渊明所处的境地,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表示陶渊明居住在人群聚集的地方,但本人却听不到车的声音以及马的叫声。其实古人特别喜欢用这样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比如说心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人生活在世界上主要是求得内心的安稳与平静,不必在乎别人对你所说的话语。而陶渊明的这首诗就把东篱这个词语带火了,很多诗人在表达自己淡泊名利的时候,就会在诗中写出这两个字。比如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以及陶公岂是居贫者,甚剩有东篱万朵金。只能说年轻人可能没有这样的体悟,但遭受过挫折并且之前有所成就的中年人,就特别能够体会东篱的意境。

多读一些诗句是非常有用的,可以让你领会更多的深刻意义,想让你不再那么的汲汲于功名。

第2个回答  2022-08-22
“东篱”如果是从字面上的意思理解的是指东边的篱笆。“东篱”一词最早出现的地方是陶渊明的诗句饮酒。诗句的引用是如此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一首隐居生活的诗句。陶渊明作为田园诗人的创始人。这句话成为了广为流传的诗句。“东篱”这一个词带上了诗人独有的感情色彩。
诗人在车马喧哗的街道却感觉不到一点喧闹,那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自己已经远离了城市的念想,无论是生在穷乡还是在城市,对他而言都只是心情的宁静而已。采着菊花悠然的看着南山这首诗句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意境是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
我们经常所说的诗歌的意境,其实就是诗人通过各种意境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每一个词在被诗人引用过后,对事物的描述附上了特定的感情。“东篱”在这里不仅仅是东边的篱笆,而是作者隐居后的怡然自得生活以及心情愉悦的境界。经过不同时代的诗人对这句诗的认可。这一下就会逐渐的固化。从而形成特定的意思。
“东篱”和其他固定的意境稍有不同的地方在于篱笆是最为常见的东西。所以差他在后世的诗歌当中运用的非常广泛。这样就是“东篱”的含义越来越多。同时也会越来越被后世的私人广泛运用。例如白居易就非常喜欢用“东篱”。“偶遇润秋从九日,东篱独酌一陶然”。“东篱”和菊花的联系更加的紧密了。 “东篱”这个词随着使用者的不同而发生不一样的变化。多少负责作者的情思。在陶渊明的精神境界上,更加的超然脱尘。
从“东篱”这个词我们可以看,得到固定意境的使用并不是随着固定下来,而是随着创作者的思想契合,从而达到一个整体意境的提升。
第3个回答  2022-08-21
“永昼”:漫长的白天;“东篱”:泛指采菊之地,取自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

(2)
修辞手法的角度: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帘”和“黄花”拟人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因思念宦游在外的丈夫、不能欢聚而黯然神伤、憔悴得不能自已,自然而然得出自己比黄花还要消瘦的结论。

表现手法的角度: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将“人”和“黄花”进行相比,“黄花”瘦削,无人欣赏,词人心境忧思不断,憔悴使人比黄花还消瘦,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的画卷跃然纸上,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词人想念丈夫可今夕离愁泛滥的心情,流不尽的情浓,说不尽的哀愁,言有尽而意无穷。

意境的角度:三句之妙,在于取义新奇传神,言情含蓄。以人比花,并不始自李清照,但由于李清照词中的黄花是眼前之物,即景设喻,及其自然;加上菊花以优雅高洁为品,与作者精神有相通之处吗。时值重阳,丈夫任远宦在外,不能欢聚,思念难抑,形容憔悴,比黄花更瘦。写西风,写黄花,此情此景,都为写思念之深切作衬托,令人神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08-19
“东篱”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描写隐居生活的作品奠定了陶渊明作为隐士之宗,田园诗创始人的位置。而其中最有画面,也是最广为流传的就是第三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篱”一词,从此带上了诗人自有的感情色彩。

我们说诗词的意境,其实就是说诗人通过各种意象表达出感情的境界。而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被诗人使用之后,对事物的描写就赋予了一种脑海中特定感情的反馈。“东篱”就不再只是东面的篱笆,它指代了五柳先生整个隐居自得的生活和“心远地自偏”的境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