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为什么会改成安徽的省会。

以前安徽的省会是安庆,是什么样的局面使省会变成合肥的。

1949年合肥解放时,由于安徽巢湖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还未完全解放,中共中央临时在合肥设皖北行署,之后渡江战役总指挥部也就设在了肥东。芜湖解放后, 中共中央又临时在芜湖设立皖南行署,1952年中央决定合并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复建安徽省,同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驻地合肥。

尽管在建国初期,安徽曾被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列为沿海省份,但不可否认省会由沿江的安庆迁至内陆的合肥,使安徽在政治心理上由一个通江达海的沿海省份变成了一个较为封闭的内陆省份,因为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航空运力几乎为零,而铁路运力极其有限的状况下,作为”中国第一大水系”的长江对于安徽意味着什么,也就不言而喻了。而合肥虽然位于安徽地理之中心,但却远离长江和淮河这两大贯穿安徽的主要水系,因此,交通相对闭塞。再则,合肥在解放之前只是一个人口不足5万的小县城,连两层以上的楼房都很少见,各方面条件相当简陋,很多基础设施都要从零起步。因此,使得安徽发展的眼光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主要局限于合肥的周边。但是合肥发展了这么多年,所辖三县依旧后,长丰还是国家贫困县。而合肥的周边城市,如六安、巢湖、淮南也没有在合肥的带动下富起来。过几十的努力,合肥的经济总量到1984年才超过芜湖,而到1989年才超过安庆。到2005年“十五”计划末,合肥的经济总量仅为850亿,再来看看周边的其它省会城市:2005年,杭州的经济总量为2900亿,南京的经济总量为2400亿,武汉的经济总量为2200亿,郑州和济南的经济总量已2000亿,而南昌的经济总量也有1100亿了!现在,只要是有点儿经济常识的人都能明白,把一个原本是县城的地方建设成一个省会要比把一个原本就是城市的地方建设成一个省会所花的经济成本大得多!不可否认,合肥从20世纪40年代末的一个小县城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就其自身而言,却是创造了“奇迹”,但这种“奇迹”却是以过度耗费安徽的“元气”为代价的!其实,在20世纪50年代,安徽的不少省领导都感觉到了合肥的诸多局限性,有把省会迁到条件较好的沿江城市芜湖的想法。为了“断绝”这种想法,使安徽的领导们安心建设合肥,1958年,毛主席利用视察安徽和为新建立的“安徽大学”题校名的机会,以书信的形式向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曾希胜明确了他不同意把省会迁到芜湖的态度!(这封信现雕刻于安徽大学校本部南门背面的墙上)。毛主席之所以执意要将省会留在合肥,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建国之初,长江以南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有匪患,西南地区尚未平定,再加上台湾岛上的国民党蒋氏集团一直叫嚣着反攻大陆。安徽地处长江咽喉地带的战略要冲,把省会放在一个长江边上的城市有着很大的战略安全隐患,如果像武**南京这样的沿江战略重镇失守,敌人依靠长江便利的交通条件,顺水而至,极有可能在一天之内拿下两个省会城市。而合肥周边三百公里的方圆内,东,南,西都是山区,向北是平原地带,也就是说,如果军队东进,西进,南下设置集结点,合肥是最理想的地区,它是山区向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地形能够缓冲敌军的进攻,容易展开反攻和推进前的物资和人员的准备。合肥是作为军事价值存在的, 把省级机关和企业设在合肥,把其它地方的资源向合肥集中并在周边县市发展军工基础企业都是为了这个军事上的目的,安徽整个省就如同是一个军事泄洪区和军事缓冲区。从一定意义上说,合肥能成为安徽省会主要是“军事政治”的产物,而没有多少经济发展上的考量!


安徽,简称“皖”,省会合肥,位于中国大陆东部,属于华东地区,介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公元1667年因江南省东西分置而建省。安徽得名于“安庆府”与“徽州府”之首字。

安徽襟江带淮,沿江通海,经济繁荣,教育发达。地跨长江、淮河南北,新安江穿行而过,与江苏、浙江、湖北、江西、山东、河南接壤,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辖境面积14.0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1.45%。地形地貌由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组成,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鱼米之乡。

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徽文化四大文化圈。 徽商是中国古代三大商帮之一,明清时期,安徽商人就将贸易拓展到了东南亚、日本以及欧洲,留下“无徽不成商”的美名。安徽自古重视科研教育,拥有敢闯创新的精神基因,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中心、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

安徽与江苏、上海、浙江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2014年,获得中国最幸福的省份荣誉,被列入中国首个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份。2015年,安徽省正式迈入中等偏上收入的快速发展阶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27
原因可能是合肥地利位置好、经济发展比较快
第2个回答  2013-06-27
这是政治问题,平头老百姓只能瞎猜猜吧
第3个回答  2013-06-27
合肥相对来讲处在安徽的中部,交通便捷,最主要的是合肥有个叫曹亮的
第4个回答  2013-06-27
安徽建省后,事实上的省会在安庆府(今为市),计算安徽省第一个省会安庆作为省会的历史,应自康熙六年七月甲寅批准安徽建省开始。但因当时仍为守土的省官——安徽布政使司仍寄驻江宁城南的大功坊故江南布政使司旧址,这时的安庆城充其量只能视为安徽省的临时省会。

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己亥(1760年10月6日),乾隆帝正式批准将安徽布政使司迁治安庆府治,安庆开始作为安徽省的正式省会。  

咸丰三年一月十七日(1853年2月24日),太平军攻克安庆。安庆开始作为太平天国所建的安徽省的省会和国都天京西部的军事屏障,管辖其在安徽大江南北地区领地内所建的郡、县。

咸丰十一年八月一日(1861年9月5日),浴血奋战两年的“安庆保卫战”失败后,安庆才又陷入清廷。在此期间,清制安徽省会自咸丰三年三月十七日(1853年4月24日)起,迁治庐州府(今合肥市区)。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因庐州府无重关险阻可凭,清廷于同治元年(1862年),将省会迁回安庆。  

民国创始,安徽省会仍定于安庆。可是,有几届政府曾短时间将省会临时设在新兴的交通枢纽蚌埠。

如民国3年(1914年)6月30日,袁世凯任命军阀倪嗣冲任安徽督军等省级军政行政长官的官邸设于蚌埠,直至9年9月16日离任;

14年7月17日始至16年春,北京政府的几任省政府也设在蚌埠;

18年5月15日至9月19日,10月21日至12月21日,出任的国民政府安徽省主席方振武、石友三也在蚌埠组建短命的安徽省政府。

27年初,日本侵略军进犯长江流域,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匆忙于当年元月13日迁驻六安县(今为市),致使6月12日安庆陷入日军之手。

直至37年8月至38年2月,安徽省政府曾短时间在安庆逗留。从此,安庆作为省会的历史全面结束。  

安徽的临时省会蚌埠,自民国27年2月2日,沦入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同年10月28日,成立“安徽省维新政府”,

29年3月改设汪伪的“安徽省国民政府”,直至34年8月18日国民党第七军接管,蚌埠作为日伪汉奸的伪“安徽省政府”驻地长达7年之久。  

临时省会六安,仅自民国27年1月13日至6月27日为国民政府安徽省驻地。  

临时省会立煌县城金家寨(今已没入梅山水库),自民国27年6月27日至抗日战争胜利后均为安徽省政府驻地

32年1月2日,日军进犯立煌(金家寨),安徽省政府于3日迁至叶集,5日迁至李家圩至19日,因日军偷袭立煌才短时间驻霍邱县李家圩。  

民国38年(1949年)初,党军队节节败退,安徽省政府自2月由安庆迁驻芜湖,3月下旬再迁屯溪,直至4月28日解放屯溪(今黄山市屯溪区)。芜湖市还为国民南京政府初期建立安徽省宁方政府(1927年8月至10月)的临时省会。以上地区可看作安徽的临时省会。  

抗战胜利后的民国34年9月,国民党当局决定,12月5日,安徽省政府正式将省会迁驻合肥,直至37年8月才南下数移。  

民国38年1月21日,合肥解放。2月1日,成立合肥市,直属江淮行署。同年4月15日,改属新成立的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兼行署驻地。

1952年8月7日,撤销皖北、皖南行署,成立安徽省。并以合肥市为省会,至今不变。  

安庆作为安徽最早的省会,前后长达170余年,连同初期的临时省会算起,有近270年的历史。

合肥作为现在的省会,连同清后期的临时省会及皖北行署驻地已历经半个多世纪。合肥作为一级区划的首府远在东汉末曹操派能员刘馥单马造合肥,立为扬州治,南宋时期为淮西路治,不仅是一级区划的政治中心,也是抗金前线的重镇,在历史上的地位一向十分重要。  

六、建省后疆域变迁  建省后正式确定从江南省原属14个府、4个直隶州,97个县中划出上江地区的7个府、3个直隶州,及所属散州和属县为新建安徽省的行政区域后,至中华民国前期(1927年7月15日)的240年间,境内行政区域基本稳定,疆域、边界比较固定。

清朝建省后,没有县以上的行政区域的调进调出,仅有县以下的区域调整。如清中期,原属今河南永城县的“郸县”(今丹城集)新兴镇、鹿塘寨划归安徽省等类似省界周边地区的零星调整。只有到了中华民国中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有部分县级区域调整,以后的变动是疆界的确定和部分小块地区的调整。  

清代疆域的主要变化是太平天国期间,太平军所建省、郡、县政权与清廷安徽省境内的道、府、州、县政府并峙及互相占领。由于安徽江淮地区、皖南地区为太平天国京畿重地和巩固的根据地,清廷只好将皖南残存区划由浙江巡抚代管。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复归安徽省,但没有破坏清初所定安徽疆域和边界。总之,清代的安徽省疆域没有县以上的行政区域调整和县级以下区域的进出,只是在省域范围内增设了部分区划,调整了隶属关系。这种稳定一直保持到中华民国前期(即北京政府期间,1912~1927年)结束和后期(即南京政府期间,1927~1949年)的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