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名人故居的处境

如题所述

近日,名人故居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也再次勾起了不少老北京人心中的隐痛。先是6月26日,位于北京西城区八道湾11号的鲁迅与周作人故居险被拆迁。随后,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4号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破坏,在有关部门叫停前,门楼、西厢房已被拆毁,只有正房、倒座房尚存,同时,仅一墙之隔的12号院、哲学家金岳霖的故居也险遭破坏。一时间,名人故居的生与死成了舆论高压“聚焦”下的热点话题。 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4号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缺少“名分”的名人故居 近日,北京市东城区北总布胡同的一片废墟吸引了众多人驻足观看,因为这里作为梁思成、林徽因的故居似乎已经难逃“消失”的厄运。与此同时,日本为感谢梁思成为保护京都和奈良古建筑所做的贡献,正在酝酿为其修建纪念碑,同一个人物,却在同一时间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待遇。 “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半个世纪前,身为建筑学家的梁思成为保护北京古建筑大声疾呼的话语犹在耳旁,可如今,就连他本人的故居也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 为此,以《城记》一书记录了北京城变迁和古建筑命运的新华社记者王军,近日不断地在媒体和博客上疾呼“请留下梁思成、林徽因的故居”。不过,王军当然知道自己的力量有多么微薄,他曾向记者忧心如焚地表示:“梁思成和林徽因故居什么身份都没有,连最低等级的‘普查、登记、在册文物’地位都没有!”对于这座故居,王军还有一段更为深刻、生动的记忆。几年前,他曾带一位法国画家朋友到那里参观,本以为可以一见自己崇敬的偶像的故地,结果,当法国朋友走进院子,看到破败不堪的景象时,40多岁的中年画家竟泪流满面。当时,王军所感到的无地自容此刻想来仍令他揪心,他说:“我们这样对待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故居,是不受尊重的。” 为此事奔走疾呼的并不只王军一个人。7月13日,NGO组织“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表公开文章——《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破坏,北京市文物局该当何罪?》,文章中指出:“北总布胡同24号院落被破坏尤其令人愤怒,因为这个事件纯粹是北京市文物局对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的冷漠,以及对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保护的绝对不作为造成的。”该文还要求国家公诉机关以玩忽职守罪追究北京市文物局负责人的法律责任。 面对社会各界的指责,北京市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王玉伟表示:“故居只是社会的分类,它并不是文物局进行文物保护的分类。”更何况,这一次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连一个“文保单位”的名分都拿不出来,也没有“名人故居”的挂牌。对此,王玉伟解释说,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名人”的概念不好界定,这并不是文物部门能够确定的。按照有关规定,审批名人故居需要中央有关部门批准。《文物保护法》中也并没有专门针对名人故居认定标准方面的规定。“‘名人’的问题从文物部门的角度不好界定,而保护院落更多的是对院落建筑本身的评估,不单独提人物本身。” “连名人都无法界定,怎么去认定故居?”文物专家王世仁也坦言了自己的看法,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古往今来多少有识之士在此居住,谁是名人究竟谁说了算?而且,很多名人在京租住地有七八处,哪处最值得保护?如果跟名人沾边就保护,那岂不是几乎每个院落都能说出点门道。 王世仁所说的问题其实已经困扰了人们很久,但是,仅仅因为缺少“名分”,名人故居的存在就变得如此脆弱不堪,随时都可能成为城市拆迁的“祭品”,这不得不令人感到心疼。因为,如果说默认不挂牌就可以不保护,那就等于给名人故居下了一道拆迁许可证,根据北京市政协的一份建议案,2005年时,老城区308处名人故居中,有189户暂未列入文物保护项目,如今,其中至少半数已被拆除。 徒有虚名的“护身符” 其实,名人故居的拆除也并非完全无法可依,早在2005年11月,政协委员就提出了“抓紧制订《北京市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的建议,文物部门对此则表示,这个想法很好,但实施起来很复杂。而且,需要文物、教育、科技、卫生等多个部门联合进行。 北京市文物局网站显示,1991年至2006年,北京古城内,仅1996年公布了一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代邮局旧址”。2005年《实施办法》颁布后,在“每三年公布一次”的要求下,有的城区才于2007年公布了一批。而在此之前的10多年间,古城经历了两次大规模改造,位于蒜市口北侧的曹雪芹故居作为文物普查项目,在道路拓宽过程中被拆除往北重建,诸如尚小云故居、荀慧生故居、赵紫宸赵萝蕤故居、张君秋故居、奚啸伯故居等大量名人故居均被“合法”拆除,它们与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一样,并未被列为任何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同为名人故居,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如今正面临着可能会“消失”的命运,而张爱玲的故居则在“张爱玲热潮”的效应下不断翻新、修葺,甚至开发出了颇具“上海情调”的咖啡馆等等。很显然,经济效益已经成了决定名人故居最终命运的一个重要标准。 与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同样处于保护窘境的,据说有300多处名人故居。其中如康有为故居等,虽然名义为文物保护单位,但现已沦为大杂院,各色人等在内胡乱居住,房顶屋檐瓦破梁旧,荒草丛生,早已不复当年盛景。这些故居当时是北京旧城改造的对象,但如今看来,却更是北京一份独一无二的历史遗产,说起这些在北京遭遇拆除命运的文化名人故居,北京地理学会秘书长王越既痛心又无奈:“果子巷的李万春‘鸣春社’故居被拆掉了,徐悲鸿在东城的故居已经不在了,代替以新街口的徐悲鸿纪念馆。据统计,京城名人故居中已被拆除的比例高达1/3,主要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城建中拆除的。” 对于名人故居的保护,如今最大的缺憾莫过于法律制度的缺失。这其中包括名人故居的基本概念和法律地位需要明确;名人故居的认定审核应建立起法定程序,除文保部门外,也应让普通民众、专家以及民间社团有权提请认定,同时,还有人提议,最好建立一个由文保专家、文化学者组成的专门机构来审核申请;其保护资金也应当给予保障,因为当下许多名人故居由于缺乏资金迁走居民,进行整修,环境正日益恶化。 不过,王军觉得形势并不容乐观。因为规划要从纸上变成现实蓝图不仅会面临诸多困难,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在《总体规划》修编前,北京旧城内已批准131片危改项目。2005年4月,北京市政府做出调整,决定35片撤销立项,66片直接组织实施,30片组织论证后实施。这些项目仍沿用高强度开发模式,对整体保护旧城构成巨大冲击。而且,很多项目是被上一届政府批准的,开发商已有前期投入,本届政府若要叫停,困难不小。 对于遇到的种种矛盾和困难,国外对于名人故居的保护经验颇值得借鉴。比如在英国的遗产委员会下就有名人故居保护的专门机构——蓝牌委员会。该委员会已运作了近140年,是世界上最早的遗产保护组织之一。迄今,英国已为900多位名人的故居挂牌,其中外国人有30多位。老舍先生就是第一位被挂牌的中国人。他到伦敦访问时的暂住地如今就被挂上了一块圆圆的搪瓷蓝牌,上面简要记录了老舍生平。凡是被挂牌的房子,一律不得拆除,是受保护的文物。虽然这些房子绝大多数并没有被开辟为博物馆或纪念馆,仍有人居住,但并不妨碍游客欣赏这部生动的“英国文明史”。英国的文物遗产委员会还设有专人,负责每年核定批准文物遗产点,并组织挂牌仪式的实施。 关乎生死的“含金量” 当然,名人故居的命运也并非全部如此凄惨,如恭王府、梅兰芳故居、宋庆龄故居等就都是维护得很到位的名人故居。当然,在不少人眼中,它们的命运之所以能如此幸运,更多是由于知名度和经济效益的原因。 前不久,还有上海媒体报道称:“张爱玲故居回归70年前模样,修缮基本完成。”最近媒体又披露,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正筹划修复张国焘故居,以发展当地旅游业。这两条新闻说明,在有些名人故居面临窘境的同时,也有些名人故居在承受着大建特建的命运。而之所以会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则是利益——赤裸裸的经济效益的驱使。 陈福康先生最近也对名人故居的现状发表了文章,其中披露的几个细节就很能说明问题:有商家瞄准张爱玲的高人气,欲打造“爱玲书房”、张爱玲主题书吧;“酒店方面将考虑腾出一个套房,将布置改头换面,房间内将充满张爱玲元素……如果有客人指明要入住该套房,则要付比普通套房高的价格。”由此可见,对张爱玲故居真正感兴趣的,还是无利不起早的商人。而对张国焘故居的修复,新闻中已经说得很清楚,就是为了“发展当地旅游业”。 修复历史名人故居本身并没有错,但很显然,很多能够决定名人故居生死的人看中的只是利益,也就是名人故居的“含金量”,是它们的经济价值而非历史价值。有专家曾指出,对历史古迹和名人故居,掀起破坏、拆迁“高潮”的正是“经营城市”口号被提出,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土地大幅升值的时期。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学者王徽直言:“这些拆除者心中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获得眼前的利益。” 对于目前还没有太多“经济利益”可图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如今只是将拆除暂停,规划和文保部门正着手调查,重新认定梁林故居的保护价值,保护还谈不上,而怎样保护也还要经文物局论证。有关周氏三兄弟的住所,在专家和媒体的呼吁下,西城区日前已经宣布:八道湾11号将成为新建的北京35中的一部分,故居将可能被用做图书馆。对于这个结果,鲁迅博物馆馆长、鲁迅研究专家孙郁表示:“成为北京35中的一部分,也算是一个解决办法,但却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在孙郁看来,故居周边的街区还留有许多民国时期的风貌,如今不能完整保护下来,同样深感遗憾。 其实,名人故居的保护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譬如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故居,可以成为他们生活经历与建筑学成果的小型博物馆,也可以成为孩子们学习建筑艺术的课外基地。名人故居的经营模式也可多种多样,如开设书店、画廊、茶社等,有条件的定期向公众开放。上海市政府将一批作为办公用房的名人故居定期分阶段向公众开放,市民和外宾踊跃参观。“名人故居的保护可以采取政府与民间投入相结合的方式,对社会开放经营管理权。”北京市政协委员、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匡国良建议,现存或已经消亡迁移的名人故居应设立标志,说明历史。 其实,如今人们之所以如此关注名人故居在保护上所遇到的种种困境,正是因为大家都发现它是北京旧城保护的一个缩影。所以,不管是怎样的形式、方法或手段,人们的心中都有着同一个梦想:别让记忆中的京城在推土机下渐行渐远。(精品购物指南 撰文/王璟 编辑/祖佳) 最新消息: 梁思成在京两处故居将予保留 梁思成故居被部分拆毁 市文物局28日表态——— 27日,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4号院梁思成故居的保护问题终有定论。市文物局表态称,将在建设规划上确保院落得以保留。同时,市文物局首次明确位于清华大学的另一处梁思成故居也应得以保护。 北总布胡同24号院原是一座普通的小四合院。1931年至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此租住。近期小院被部分拆毁的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关注,24号院的工程暂被叫停。昨日,市文物局会同市规划委专题研究了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保护问题,双方已责成建设单位调整建设方案,在建设规划上确保院落得以保留。为处理好建设与保护的关系,市文物局邀请专家参与指导院落的保护方式、方法,制定具体保护措施,尽快落实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保护问题。 昨日,市文物局还首次对梁思成夫妇1946年至1954年在清华大学的居所——新林院8号提出保护建议。据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方案就是梁思成夫妇在这里完成的。市文物局表示将与规划、清华校方等单位共同研究,做好相关建筑的保护工作。 针对北总布胡同24号院被部分拆毁一事,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强调继续坚持旧城整体保护的原则,对于旧城胡同四合院提出严格要求,严格按照有关规划及修缮、改善、疏散的原则进行保护修缮。特别是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统筹做好四合院等传统建筑的调查保护工作,尤其是对列入建设区域的要采取保护措施。市文物局希望社会各方对发现具有保护价值的文化遗产提供线索并共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现场探访 梁思成清华故居已成大杂院 “以前房子外面是小砖垛,后来居民砌起围墙,房子的大部分看不到了。”昨天傍晚,清华大学新林院8号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透过一人高的围墙,梁思成故居的三角形屋顶清晰可见。 故居所在的新林院是清华园最早的家属区,整个故居占地较大,其主体建筑是一栋单体的灰色平房,从墙外只能看到它的三角形屋顶。据附近的居民介绍,梁思成故居现有3户人家居住,成为一个大杂院,早已没有当年的样子。位于故居西面的一户人家正在盖新房。盖房的户主说他从小在这里长大,当初新林院8号是清华大学分给其父母的房子,如今故居里大的格局都没有改变,地板还是木头的。 生活在梁思成故居,这户户主也有一肚子苦水,“一大早就有游客敲门要进来参观,这里现在可是民宅啊。”户主说,他知道梁思成曾在此住过,但房子是不是文物没有一个官方说法。他还表示,目前清华校方没有就故居的未来保护问题与3户居民进行沟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4-26

1、近日,名人故居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也再次勾起了不少老北京人心中的隐痛。先是6月26日,位于北京西城区八道湾11号的鲁迅与周作人故居险被拆迁。随后,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4号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破坏,在有关部门叫停前,门楼、西厢房已被拆毁,只有正房、倒座房尚存,同时,仅一墙之隔的12号院、哲学家金岳霖的故居也险遭破坏。

2、一时间,名人故居的生与死成了舆论高压“聚焦”下的热点话题。   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4号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缺少“名分”的名人故居  近日,北京市东城区北总布胡同的一片废墟吸引了众多人驻足观看,因为这里作为梁思成、林徽因的故居似乎已经难逃“消失”的厄运。

3、与此同时,日本为感谢梁思成为保护京都和奈良古建筑所做的贡献,正在酝酿为其修建纪念碑,同一个人物,却在同一时间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待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