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规和法律的区别是什么

如题所述

行政法规和法律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的区别。
其次,在调整对象和范围上,行政法规主要调整行政管理领域的事项,针对的是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法律则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调整的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再者,从效力等级上看,行政法规的效力低于法律,它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否则将被视为无效;而法律则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此外,在实施方式上,行政法规通常通过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来实施,具有更强的行政强制力;而法律则通过司法程序来保障其实施,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司法途径寻求救济。
最后,从稳定性和变动性来看,行政法规根据行政管理的需要可以进行适时调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而法律则相对稳定,只有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或需要调整重大利益关系时才会进行修订。
综上所述:
行政法规和法律在制定主体、调整对象和范围、效力等级、实施方式以及稳定性和变动性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行政法规作为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具有行政管理的性质;而法律则作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和普遍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七条规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八条规定:
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
(一)国家主权的事项;
(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罚;
(五)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
(六)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
(七)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征用;
(八)民事基本制度;
(九)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
(十)诉讼和仲裁制度;
(十一)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六十五条规定:
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
(一)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
(二)宪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
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事项,国务院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决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规,经过实践检验,制定法律的条件成熟时,国务院应当及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