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谈一谈你堆这一命题的 认识和看法

如题所述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经典,选自柏拉图的《美诺篇》。这个命题的实质其实不是美德是不是知识,而是“美德需要教育”。在苏格拉底与美诺讨论美德是不是需要教育的问题上,呈现了精美的西方形式逻辑推理。

而当我仔细领悟了其中的逻辑过程后,我感到自己对形式逻辑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三段论片断的水平上而已。而之所以“形式教育论”在西方如此盛行,因为有古希腊“智者教育”的渊源,就不难理解了。

苏格拉底首先给定了一个哲学前提:要讨论一个事物的性质,必须先明确它的“本性”。而美德的“本性”是什么呢?苏氏提出了两个假设:“美德是知识”,“美德是善”。但知识与善是什么关系呢?苏格拉底认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美德就是知识,那它肯定是需要教育的;另一种是善独立于知识之外。

于是苏格拉底着重论述善是否需要教育,他先界定善的特征是“有益”,但有益的事物,同时也会是有害的,在列举了许多有益的事物同时也可能有害之后,得出:决定“益”与“害”的是智慧。也就是说,善不是自然就善的,那么什么产生了善?只能是教育。所以到最后,苏格拉底总结说:如果善不是由于本性就是善的,岂不是由于教育而成为善的吗?

苏格拉底从美德是善开始,经过善不是天生的,善是需要教育的,最后达到“美德需要教育”的命题。

当然,逻辑仅仅能构造理论的形式,因为逻辑只是形式,形式中的实质内涵有赖于认识的发展。比如在划分“善”的来源时,苏氏采用“天生”与“教育”的两分法,显然是一种认识的局限,所以后来科尔伯格就面临了惯偷“知而行窃”的诘问。因此,理论必须经过实践的不断检验。

对于我来说,解读《美德即知识》原译文是一种比较艰苦的建构,而在这个建构中,我感到意义建构存在两个过程:一个是意义要素的输入与表征,另一个是意义要素的格局排布。谁为前提,谁为主干,会有一种关系选择,这个选择很可能是遵循一种大脑既有的逻辑形式展开的,是一种类似化学溶液在小树枝上不断析出固着的过程。而忽视这种关系选择,理解就发生困难。接着的问题是:儿童建构的过程是完全同型于此呢,还是另有特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6-06
这是典型的理性主义!

把知识等同于美德。。基于 他 对理性的推崇。。
在他那里,肉体一文不值。 灵魂,真理,彼岸世界,美德这类“虚”的东西被推崇为价值最高者。
其实对于这句话 很好理解。
关键在于我们应该怎么看,尼采首先对这种 理性主义 提出反对。对这种既成式的道德观提出强烈反对!他让我们忠于这个世界!
而现在,我们应该明白我们不仅应该重视这个世界,还应该对灵魂给予重视!我们人是兽与神之间的绳索。是物性与神性的结合产物!

先说这么点了。毕竟“哲学”不是知识,是智慧!还要靠自己理解。背得再多也可能是哲学白痴额 。好好想。多看书。先不必看原著。

加油!人生之智慧将逐渐 升华。。。
第2个回答  2012-11-06
乔布斯语录:我愿意把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合成图)

乔布斯与苏格拉底
王庆节

  有人评价他为人类IT的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与19世纪爱迪生、20世纪福特并举的天才发明家;也有人认为他是引领当今世界潮流,将生活、艺术、时尚巧妙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家。
  有人评价他是一出生就被世界遗弃,一生充满挫折、却又屡败屡战,最后获得了巨大成功的传奇英雄;也有人认为他精通产品设计、产品营销和企业管理,将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摇身一变为全球最大的企业,是一个精明的商人和神奇的企业家。
  这些评价和赞美,乔布斯都是足以担当的。但这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追问,使乔布斯成为乔布斯的源泉和力量是什么?
  ———是哲学!这个答案是确凿无疑的。

如果说引领人类认识走向新阶段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是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那么21世纪的伟大哲学家就是带领人类来到IT时代门口的乔布斯。
  苏格拉底是西方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哲学家,他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意义上的哲学。他认为有智慧和爱智慧不一样,有知识和爱知识不一样。哲学,是爱智慧,是自己知道自己无知。他鼓励人们听从内心神灵的召唤,与知识的“阴影”抗争。在古希腊,哲学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因为它引进了新神,追求真理、与传统偏见的阴影作对。可以说,苏格拉底的人生就是哲学,就是“理性、批判、反思、创新”的最佳诠释。
  十几年来,世界各地的书店里涌现出海量的关于历史人物的书籍。这些人物包括苏格拉底、达芬奇、哥白尼、达尔文以及爱因斯坦等,他们成为人们灵感的灯塔,而苏格拉底排在第一位。西塞罗评价苏格拉底说:“他把哲学从高山仰止高高在上的学科变得与人休戚相关。”把苏格拉底的原则运用到你的生活、工作、学习以及人际关系上吧,这不是关于苏格拉底,这是关于你自己,以及关于你如何给你每天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真善美。
  继承了这种人生态度与哲学精神的,是敢于冲出传统藩篱,引领人类认识走向新阶段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他是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同样,21世纪的伟大哲学家正是带我们人类来到IT时代门口的乔布斯。乔布斯说,“我愿用我的全部科技来换取与苏格拉底一个下午的相处。”苏格拉底是乔布斯的人生偶像和哲学英雄。

  乔布斯用他的一生诠释了苏格拉底哲学所代表的这种“理性、批判、反思、创新”的人生态度与精神,他是苏格拉底哲学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化身。正是哲学,使乔布斯成为乔布斯。
  乔布斯“跟随自己内心的声音”,“be yourself”的批判和反思传统的背后,是苏格拉底哲学的现实化、生活化。
  乔布斯迈进大学校门6个月后就选择了退学。乔布斯坦言,当时自己也很害怕,但又觉得这是正确的:“你必须相信这些片断会在你未来的某一天串连起来。你必须相信某些东西:你的勇气、目的、生命、因缘……这个过程从来没有令我失望,只是让我的生命更加地与众不同。”“不盲从、不放弃,亲口去品尝,成为你自己,知道你自己。”这种对传统知识体系的批判,不计较功利和听从内心召唤的表现,与哲学家笛卡尔很相似。笛卡尔读完大学后,却认为自己应该去读大书,即世界本身。无论笛卡尔,还是乔布斯,他们对传统大学教育的反叛,都体现了苏格拉底哲学所代表的反思和批判的精神:一个没有经过理性反省的生活,不值得去过。康德说,做回你自己,听从你内心理性的声音,而不是崇拜权威和传统。乔布斯就是这样做的。
  正当乔布斯30岁,事业蒸蒸日上时,他被自己创办的公司炒了鱿鱼,当时这是对他毁灭性的打击。在最初的几个月里,他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但是他渐渐发现了曙光,他仍然喜爱他从事的事业。事后证明,他自己也说了,被苹果公司炒鱿鱼是他这辈子发生的最棒的事情。因为,作为一个成功者的负重感被作为一个创业者的轻松感所重新代替。这让他觉得自由,乔布斯也进入了生命中最有创造力的一个阶段。他失败了,但是他仍然钟爱他所做的事情。他决定从头再来,创办了NeXT电脑公司,继而又成立了皮克斯动画工作室。
  乔布斯认为成就一番伟业的唯一途径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做你所爱,去寻找一个能给你的生命带来意义、价值的事业。乔布斯创造了一系列的“I”产品,这个“I”就是“Iam乔布斯”中的自己。乔布斯一生钟爱的事业,是他在苹果上咬下去的那一口。“咬”得与众不同,并且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坚持下去的精神,成就了众所周知的乔布斯。“beyourself”这种批判和反思传统的背后,是一种苏格拉底式的哲学的现实化、生活化。

  苏格拉底临死前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将死,他们活下来,是谁的选择好,只有天知道。”这种面对死亡的坦然对乔布斯的人生产生了巨大影响。“记住你即将死去”,是乔布斯一生中最重要的箴言。它指明了生命中什么是最重要的选择。因为几乎所有的事情,包括荣誉、骄傲、对困难和失败的恐惧,在死亡面前都会消失。于是,他看到了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东西。自从2003年患上癌症后,乔布斯一直乐观地接受治疗,并坚持工作。直到2011年8月,他才辞去了苹果首席执行官一职。他对死亡从不讳言,“你有时会担心失去,但‘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知道的避免这些想法的最好办法。你已经赤身裸体了,你没有理由不去跟随自己内心的声音。”
  退学、失业———乔布斯在生命中经历的两次大的变故,让他经历了哲学上的“死亡”,引导乔布斯认识死亡,认识自我,获得新生,重塑了一个新的自我。人生的哲学本质就在于其不断的死亡和新生!对于个体的人而言,人生中的每个抉择都定义了你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你脱离了过去的自己,从而进入了新的生命形态。这种死亡哲学使人摆脱条条框框,认识和了解到真正的自我,并去努力超越自我。

  苏格拉底式的“理性、批判、反思、创新”,使乔布斯成为IT行业的哲学家与艺术家。
  美国总统奥巴马称赞乔布斯为 “美国最伟大的创新者之一”。创新使乔布斯将科技与艺术完美融合在一起,成为IT行业的哲学家与艺术家,他摆脱了技术的奴役,跳出线性的思维方式,将创意融入产品,从而把枯燥的技术变成了生活的艺术。乔布斯曾这样说过,创新是一种非常稀缺的品质,即使在IT行业中也寥寥无几。他认为,对于人类的体验了解得越深越广,做出的设计才能越出色。
  创新者善于把事物联系起来,经过整合,形成新的东西。创新的可能性无处不在,它需要的是人拥有更多的经验,拥有创新性思维。乔布斯是这种创新精神的绝佳代言人,敏感的艺术家需要的是发现可能性的双眼,天才的科学家需要的是实现可能性的双手,睿智的哲学家需要的是思考创新的大脑。而乔布斯既有着着敏感的双眼,魔术般的双手,还有着善于思考的大脑,他将创新精神发挥到极致,“只有敢想没有什么不可能!”
  乔布斯以苏格拉底为楷模,将他的哲学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他短短56年的一生,就是实践“理性、批判、反思、创新”的一生。他那不断追求自我、永不言弃、不断创新的精神激励着21世纪的人们,也值得人们反思自我,不断追寻。
第3个回答  2008-06-06
.有知识的人才具有美德

但我不同意- -!
第4个回答  2008-06-06
这要看是什么知识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