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专家讲负面社会问题

如题所述

1.新闻正面/负面的问题。这个是从最后的影响来说的,可以说是因人而异的。比如题主提到的警示作用,可能有些人觉得这些报道出来之后,反而有利于避免更多类似的事情发生,所以也可能是正面的。

2.第三人效果。哥伦比亚大学戴维森提出的理论。认为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特别是负面信息的影响之际,人们通常会认为这些信息对“我”或“你”未必起多大作用,然而会对“他”产生很大影响。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应行为实现的。这种效果作用的心理学依据在于:人都有高估自己的倾向,在大众传播面前认为自己更有主见,对媒体影响更多抵抗力,更不容易接受负面信息影响;当然这是一种自我强化的虚幻优越感。这种效果就类似于题主认为的这些负面新闻会让儿童、妇女产生危险的感觉。



基于这两个判断,回到正题:
1.报道尺度的把握。这是新闻学领域经常探讨的伦理问题。媒体报道这些一般是基于新闻价值的判断,尤其是恶性事件,但是在报道的时候常常没办法把握住分寸,最典型的就是过分暴露细节,很多犯罪事件,感觉新闻报道就是在教导人们如何去实施犯罪,对于细节的描述过于充分。其实,如果只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最后有什么样的结果,以及恶势力得到惩处,正义得到宣扬,这样对于某些恶性事件已经可以了。就相当于媒体不要过度挖掘,把调查性报道用错了地方。

2.大众的态度。媒体之所以报道,一是新闻价值,另外就是受众的需要。不可否认,社会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有猎奇心理和窥私欲,这些都促使人们去不断追求新奇的事情。而正是这些心理存在,媒体的报道就有了市场。就新闻对受众的影响来看,人们最关心的就是更自己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比如最近打击最关心的就是本地的疫情和洪灾情况,而对于远方事件的关注,除了媒体的放大效应,就是受众的心理在驱使。但是,很多人也只是看看而已,看过了就过去了,因为下一个热点事件又会出来,热点更新迭代太快,人们的注意力又会被分散,遗忘是一件常事。

3.弱势群体/非弱势群体的抵抗。虽然恶性事件时有发生,但一般都是有触因的。首先,个人觉得家庭内的恶性事件没办法讨论,这类事件的特殊性太强,不了解原委根本没办法分析。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公共生活中的恶性事件,比如高考期间贵州公交司机事件,事件的触因是因为拆迁,最后引发了大家对公交司机群体的关注和讨论,甚至引发了部分的恐慌情绪。媒体对事件的各种维度的解读放大了这种情绪。其次,媒体对一些事件的报道加剧了道德恐慌,比如老人摔倒了不扶等等,这些揭示了社会的阴暗面,会觉得社会过于冷漠,但同样也是之前的扶老人被讹的事件发生太多。而现在大都市的发展又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距离越来越远,孤独成了常态。如果真的要做出根本性改变,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到礼俗社会,熟人社会中道德的制约性甚至法律都强,毕竟中国人最讲“面子”二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30
这只是一种个人观点,每个人看社会的切入点不同,立场不同,眼光境界不同,看到的东西和感悟出来的道理,总结出来的经验都会不同。他说了什么,你觉得有共鸣,可以深思一翻,你觉得听不懂可以接着观察这个社会,切记不能他说了什么你就觉得是对的,心里就认定是这样。因为这个“对”是你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的和注意过的点,可以说是你的空白点,当你认为对的时候,他的想法和价值观就会替你填上这块空白,以后你认为这是你的认识,其实不是,这是他的,而他有可能是有目的,有政治立场等个人标记的。所以当你认为对的时候,你该想想为什么以前自己没有想到过,然后以自己的观点重新审视这些问题。看问题要看本质,既要看问题的本质,也要看讲述问题的人主观意图,他的本质。所以听到专家的负消息,对你有益的是引你进行入思考,如果你抬头叫好,那就是对你不利。
第2个回答  2020-09-30
根据唯物辩证法,社会也是由正面能量组成。但也有少数负面因素。所以专家讲负面的社会问题是希望通过认识负面而提升社会的正能量,让社会更快进步和发展。供参考。
第3个回答  2020-09-30
这家讲负面的社会问题,这是很正常的,我们这个社会有正面能量,也有负面的能量,就看你怎么去应对。
第4个回答  2020-09-30
您好,负面社会问题是有的,专家说得也是没错的,只要想出解决方法,就可以消除的,具体是这样的,希望能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