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ABC理论”指的是什么,孩子在外害羞要怎么解决?

如题所述

一位朋友向我抱怨,说家里6岁的小女儿会"变脸"。在家吵吵闹闹是个小霸王,一天到晚缠着爸爸妈妈吱吱喳喳说个不停。但是一旦外出,或者是有客人来家里做客,女儿就会迅速"变脸"。连打个招呼都支支吾吾,有时候还害羞得躲在爸妈后面。

当时听到这,我立马就想起了我小时候以前也是在家外向,在外害羞。实际上,这是很多孩子乃至成年人都会有的经历。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孩子外在内向是一种先天的影响,面对陌生人的时候后会有不安全感,所以时常会紧张、不敢表现。其实,孩子并不是一个"内向"的孩子,只是因为不适应外界环境而表现出了"假内向"。

在幼儿阶段,特别是还没有上幼儿园的时期,孩子特别容易产生天然的防备,"在家外向,在外内向"的现象非常普遍。因为孩子已经能够体会到在家、在外的不同氛围,而且还特别在意陌生人的眼光。一定程度的怕生、害羞很正常,还能说明了孩子可以分出人际关系中"内""外"的差别。

不过,如果孩子的情绪总是非常脆弱,一出家门就撅着嘴巴害羞得要哭,那么家长就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接下来,要介绍的是培养孩子稳定情绪的教育法宝——"情绪ABC理论",加固其中的"理性B"法则,帮助孩子



一、"情绪ABC理论":加固"理性B"帮助孩子稳定情绪

美国的一项研究指出:在家长关心的家庭教育项目中,孩子的情绪情感方面只占据11.93%。这个数据说明家庭中对孩子"情绪引导"教育的缺失,父母忽略情感教育,更多用苛责和批评来压抑孩子的情绪,以至于孩子无法正确认知自身的情绪。

一旦孩子的情绪表现再三受到批评,那么他就会对自己失去自信心,越来越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所以变得害羞、内向。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不免会遭受打击,有时还会被负面的情绪包围。不仅如此,不良的情绪会"病毒式"传染,接触到的人也会被这种情绪影响。孩子既要学会情绪管理,也要有能力抵挡外界负面情绪的冲击。

那么,有什么妙招来教育孩子情绪管理呢?

本文要介绍的就是帮助孩子稳定情绪的教育思维——"情绪ABC理论"。



1、家长要了解"A+B=C"的理论模式,重视孩子的想法

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创建,"情绪ABC理论"中ABC三个字母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含义:

A——激发事件

B——我们对事件的信念和想法

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

这三点共同构成了情绪影响链的三个环节,可以归纳成一个理论公式:A+B=C

意思就是,事件最后的情绪结果,会受到我们自身的想法和信念影响。换句话说,我们最后感到的是悲伤、搞笑、嫉妒、沮丧还是厌恶,并不只取决于发生事件的性质,也包括我们对这一件事的想法。

阿尔伯特·艾利斯的看法是:人们不会受到事物的干扰,而是受到他们对事物的看法的干扰。当孩子不敢迈出家门和小伙伴交往的时候,孩子并不是害怕出外、交往这些事情本身,而是受到了自身想法的影响。此前,妈妈很可能会语气带着威严地说一句:"你要好好表现啊,不要丢家里的脸。"这样,孩子就背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一直觉得自己做不好,情绪也更容易崩溃。



2、 加固"理性B"

关于害羞的现象,心理学界已经给出了很明确的调查结果。加州大学人格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博士生杰西·孙曾发表对"消极害羞"情绪的观点:害羞的人也会表现出内向,但他们的性格很可能是外向,由于焦虑阻碍了社交活动,不内向的害羞者在社交中感到孤独、不安,所以更喜欢与近的人相处。

"外向型害羞"通常来源于糟糕的积极心态,孩子放大了他人随意的一个小动作或者眼神,是自己产生了心理负担。有时候还会把事情往坏的方向想,杞人忧天一般,心已经认定了结果是失败,所以心态肯定是消极的,所以感受到的大多是负面的情绪。

家长要帮助孩子扭转固定思维,加固"理性B"。

理性B"指的就是帮助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内心情绪,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让他能够更理性、乐观地面对生活接受挑战。

想法的影响往往会左右事件的结果,试想一下,孩子在比赛之前就非常紧张,生怕自己会出现失误。越紧张,这个想法就会在内心扎根得越来越深,以至于孩子会陷入悲观压抑的情绪,从心理上推动了负面预期的发生。

相反,如果孩子拥有理性的思维和乐观的态度,那么他在困难面前就会显得更加信心十足。适时补充"理性B",给孩子打一剂"强心剂",让孩子学会用坚定的信念促成好结果。



二、 如何用"理性B"来帮助孩子处理情绪问题

1、教育孩子不要过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伯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过度的自我感知就是自我意识过度,它会让我们将自己的行为放大。有时候还会过度的怀疑自己,从心理阴影中走不出来。围绕着他人想法成长的孩子,一生都很难得到快乐。这是A+B=C的模式中,受到了D(他人想法)的干预,影响了B的发展。

自我意识过剩的孩子一直以他人的评判和标准做事,过于在乎他人的看法,反而束缚了自身的思考和成长。家长可以用加固"理性B"来告诉孩子不要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学着客观地评价自己。



2、积极的引导可以给孩子心理暗示

产生消极心态,是导致孩子"外向型害羞"的重要原因,所以家长们应该及时给予孩子正面的反馈,特别是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进行积极的引导。家长就是孩子的榜样,家长的言行举止是孩子模仿的内容,积极的引导会给孩子正面的心理暗示,增强"理性B"对C的影响,孩子的情绪才能稳定下来。

除此以外,家长还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解决问题,其中渗透积极的引导,扭转孩子的固定思维,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孩子培养坚定的"理性B"。在孩子面对一件事情发生时,家长们应该适当的进行积极的鼓励,用耐心的陪伴、宽容的姿态来进行促进孩子建立坚定的"理性B"思维。



3、转移注意力,帮助孩子从不良情绪中走出来

孩子在生活当中难以避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有时候更是受到了他人不良情绪的影响,所以变得郁郁寡欢。面对外界的D影响,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快点转移注意力,帮助孩子从不良的情绪中走出来,跳脱出当时当地的局限状况。不要让孩子陷入沉浸在失败当中的臆想当中:"我失败了该怎么办呀!""没得到好成绩其他人肯定会笑我"等等。

有时候,一次失利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形成对自己不好的评价。失利虽然是暂时的,但是孩子对自我的评价却是永远的。家长们应该迅速的找寻一些其他的事情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恢复好好心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22
情绪ABC理论是指理性情绪疗法。孩子在外害羞的解决办法:第一,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陪伴。第二,尽可能带孩子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第三,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孩子多做出肯定,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第2个回答  2021-02-22
情绪ABC理论是指合理情绪疗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他认为人的不良情绪和行为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的。孩子在外害羞不要强迫孩子,可以事先告知孩子待会你们会碰见什么人,会发生什么事情,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当孩子有进步时及时鼓励肯定他,让孩子慢慢树立信心
第3个回答  2021-02-21
父母应当让孩子独自去与陌生人进行交流,让他与其他小朋友去玩耍,可以让孩子不再害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