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的词人是

如题所述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的词人是(辛弃疾)。
扩展资料: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文学上,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代表作品有《永遇乐•äº¬å£åŒ—固亭怀古》《清平乐•æ‘居》等。辛弃疾现存词600余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
  关于更名一事,辛弃疾在抗击金人的战斗过程中,将原字“坦夫”改为“幼安”,旨在效仿西汉大将霍去病之事,也能奋勇杀敌,带领将士打败异族侵略。
  他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如“四书五经”。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实施。在各地上任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1207å¹´10月3日,终因忧愤而卒。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äººç‰©å¿—》)。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作为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参考资料:古诗文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5
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有“词中之龙”之称。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 [1-2]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辞免。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年六十八。宋恭帝时获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嘉泰三年(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辛弃疾精神为之一振。他先后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次年,他晋见宋宁宗,认为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被加为宝谟阁待制、提举佑神观,并奉朝请。不久后,出知镇江府,获赐金带。 [12]
辛弃疾知镇江府时,曾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不久后,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辛弃疾被降为朝散大夫、提举冲佑观,又被差知绍兴府、两浙东路安抚使,但他推辞不就职。之后,他还被进拜为宝文阁待制,又进为龙图阁待制、知江陵府。朝廷令辛弃疾赶赴行在奏事,试兵部侍郎,但辛弃疾再次辞免。 [13]
开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府赴任。但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同年九月初十(10月3日) [1] ,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朝廷闻讯后,赐对衣、金带,视其以守龙图阁待制之职致仕,特赠四官。绍定六年(1233年),追赠光禄大夫。德祐元年(1275年),经谢枋得申请,宋恭帝追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
第2个回答  2020-10-15
是辛弃疾
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词人,被后世尊为豪放派的词中之龙的就是辛弃疾
第3个回答  2020-10-15
辛弃疾出生在官bai宦世家,从他的高祖开du始世代为官。辛弃疾的父亲zhi早亡,祖父辛赞将他抚养长dao大。辛弃疾出生时,距离“靖康之变”已经过去了十三年。那时候北方已被金国占领,辛弃疾的祖父迫不得已在金国为官,但他从来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宋人身份。辛弃疾从小就接受祖父的爱国主义教育,再加上他时常亲眼目睹金人对宋人的残暴统治,所以小小年纪的辛弃疾就已经立志要收复中原。

就在辛弃疾南下的这段时间,义军内部发生叛乱。叛徒张安国将耿京杀害,义军群龙无首,纷纷溃散。辛弃疾在北归途中收到这个消息,遂率领五十余人前往叛军所在的军营,一举擒获了张安国,并将他押送到南宋都城。此事过后,辛弃疾声名鹊起,宋高宗也对他委以重用。从这时开始,抗金就成了辛弃疾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事业。辛弃疾再入仕途之后,为抗金北伐提出了很多建议,可惜这些建议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同,已经垂垂老矣的辛弃疾依旧报国无门。在此期间,他登上镇江北固亭,怀古伤今,内心涌出无限感慨,挥笔写下了被后世广为传颂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该词的最后两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更是表达了老年时期的辛弃疾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悲凉之情。

没过多长时间,辛弃疾再度受到排挤,被逼离开朝堂。六十七岁那年的秋天,辛弃疾又接到了南宋朝廷的任命,然而当时他已经身患重病,不久之后便离开了人世。软弱的南宋朝廷最终导致辛弃疾一生报国无门,让他在极度忧愤中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成为了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后世在谈及辛弃疾时,总是习惯用文学家的身份来界定他。然而,与此同时,辛弃疾更是一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军事家。曾有人说他是“人中之杰,词中之龙”,这并不是言过其实,无论是他的爱国情操、个人品德,还是文学造诣,都堪称后世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