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记》记载中,刘邦为何要借助吕后的手来杀死韩信?

如题所述

刘邦之所谓对韩信进行承诺,是安韩信之心,同时在当时的条件下,也是出自于防范。所谓“三不死”,乃: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兵器不死。要达到这样的效果,稍稍动动脑筋不是做不到。所以,吕后为了树威弄权,让萧何配合,将韩信引诱入宫,封了宫门,灭了灯烛,倒吊起来,以竹竿签乱插,韩信焉能不死?

问题的重点不在于吕后如何违了刘邦的承诺,如何杀死韩信的过程。问题的重点在于为什么萧何要配合吕后,杀了这位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军。

有人说是因为韩信贪婪,刘邦退无可退。也有人说韩信是居功自傲,功高盖主不知收敛。还有人说是他性格执拗,不知权变。

可是,当我想起韩信能受“胯下之辱”的故事之后,总觉得这些说法虽然存在,但并非主因,这样聪明一个人,这样一个能受“胯下之辱”且不报复的人,为什么在权势面前不知进退?那只能说明一点,“胯下之辱”的故事是编造的,而非史实。如果是真实史实,我想韩信不至于最后落到如此凄惨之境地。

那么,韩信之死到底因为何故呢?

1.秦后的国家形态主流是分封诸侯国而非大一统,韩信的理念是前者,刘邦的理念是后者。理念不同,走向分裂是必然。

秦朝始皇帝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建立起集权帝国的第一人,二世而亡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这种大一统式的帝国制度对于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必然,但在秦代,尚属于“实验阶段”,当时的社会刚刚从封建的社会瓦解而来,诸侯国遍地。

这种诸侯并存的国家形态是人人向往和依赖的主流思想。所以,作为韩信,他只想着自己能够做一个强大的诸侯,回归到那种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并存的形态之中。或者说,他想成为另一个项羽,做一个“太平洋的警察”。

但是刘邦不一样,他要建立的是帝国制度,和秦始皇建立的秦朝一样,是皇权帝国至上的新的国家形态,是大一统的观念。项羽之所99胜而1败涂地,就是因为他理念上要回到诸侯国并存的形态之中,这种理念按照当时的历史条件已经是落后的了。

从历史的角度讲,韩信其实和项羽一样,败在对历史进程中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存在理念上落后的思维,刘邦则选择了历史进步的大一统思维,所以,韩信和项羽一样,最终会失败。

2.因为信念的不统一,导致韩信形成对刘邦政治上的阻碍

刘邦最终要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要完成这个任务,就不能再走分封功臣的老路,那样必然又会出现祸乱,那么,他怎么做的呢?在秦代郡县制的基础上,刘邦发明了郡国制,也就是对宗室和部分功臣进行了部分分封,同时实现郡县制管理。

这其实是刘邦没有办法的办法,在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国家管理制度之前,一切都是试验品。韩信受封齐王,楚王,事实上,韩信的目的达到了,他得到了想要的诸侯分封的形式,甚至是打起来做项羽第二的算盘,刘邦都应允了,是不是张良挖的坑咱不说。

但是这与刘邦最终要建立的大一统帝国明显背道而驰,也就必然会因为信念的不一样产生分歧。回到分封诸侯的时代必然会对中央造成威胁,政令不通,最后又走上分裂的道路,这是刘邦不愿意看到的,而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唯一的办法就是除掉韩信。

可是韩信是刘邦建国的功臣啊,他又不愿意背负一个杀功臣的名声,怎么办?

3.夫妻重臣配合,完成诛杀

说起吕后大家都知道,他的政治手段不亚于刘邦,狠毒程度非刘邦可比。吕后乱政的那十多年,可谓另一个女皇帝啊。吕后和刘邦一起经历了打江山的过程,她根本就认定了刘邦预除掉韩信的心里,况且,吕后要掌握权力,也必须除掉韩信强硬派,否则,刘邦死后,就是韩信的天下了。所以在这一点上,吕后是很乐意为刘邦除“庆父之忧”的。

再说萧何。韩信错就错在想当“项羽第二”,他既没有自理建立帝国的勇气,要不然早就听了谋士蒯通的建议反刘邦,也没有项羽那样的霸气,要做“武林盟主”,就要有摆平其他诸侯的能力。

众所周知,韩信军事水平一流,政治水平糟糕。像萧何这样政治高水平的人斗法,韩信自然搞不赢。萧何为什么要帮刘邦夫妻除去韩信,因为他同样知道韩信这种理念存在的危险。

作为臣子,在刘氏江山已经建立的情况下,是根本不会选择重回诸侯战争的时代的,是个人都知道如何选择。所谓“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也萧何败萧何”,其实不管萧何什么事,一切无非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罢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9
回答如书:这个问题有三个原因:一,刘邦与韩信政治理念截然不同,韩信对刘邦建立大一统天下己形成阻碍。二,刘邦欲杀韩信由来已久,只是不想担负"杀功臣"的罪名。三,借用吕后之手,再以重臣配合,完成诛杀。不显山不露水。韩信你要怪就怪吕后吧。
第2个回答  2020-12-19
那是刘邦怕担上杀害功臣的恶名,所以他就借吕后的手杀死韩信,这样既不会损害自己的名声,又可以除掉心头大患。
第3个回答  2020-12-19
他已经杀了几位开国功臣,弄得朝廷当中人心惶惶,他不想再背负上这样的恶名,所以借吕后的手来杀掉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