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二 矿区地质填图准备工作

如题所述

一、工作目的任务

1∶1万~1∶2.5万地质填图的目的任务是了解测区地质构造背景、成矿地质条件及区域成矿规律,扩大矿床(区)远景。

1∶5000~1∶1000地质填图的目的任务是全面详细地研究矿床(区)地层、岩石、构造特征;查明矿体分布形态、规模、产状、矿石质量、矿石类型及其空间分布;了解矿体与围岩的关系及围岩蚀变等。为探矿工程布置、储量计算提供矿区基础地质资料。

二、地质填图工作程序

收集研究资料→野外踏勘→区域对比、测制剖面,确定填图单元→布置路线→路线地质调查→野外手图绘制→实际材料图绘制→地质图绘制。

三、技术准备工作

1.原始地质编录的基本内容

现场编录 指在野外现场,编录人员用适当的信息记录手段,对保留下来的宏观和微观地质现象的记录。

整理 指在室内,编录人员根据野外测量结果和采集到的标本、样品的鉴定及测试数据等内容进行修正、补充、制图、制表、整饰和归档的过程。

2.原始地质编录的基本要求

(1)原始地质编录必须真实、客观、全面

原始地质编录中,对地质现象的观察研究要认真、细致、全面,记录要真实、客观。测量地质体的产状、形态、大小等数据要准确,采集标本、样品的规格和数量要满足要求。编录时,应将实际观测资料与推断解释资料加以区分。编录工作必须在现场进行,严禁事后记录。

(2)原始地质编录应及时进行

原始地质编录应随工作进展逐日或随施工进展及时进行。用掌上电子计算机编录时,原始资料和数据应按规定格式及时存盘、入库。

(3)原始地质编录的文、图、表应吻合

原始地质编录的文、图、表必须互相对应、吻合、一致,整洁、美观,字迹工整,字体规范。

(4)工具、量具

原始地质编录应使用符合质量要求的测量、绘图工具和量具,量具必须按有关国家标准定期检验,检验报告应与原始地质编录一同归档。

(5)计量单位名称和符号

原始地质编录必须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规定的计量单位名称和符号。数值要反映其精确程度,写出全部有效数值。在其精确范围内修正时,按GB/T 8170—2008《数值修正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进行。

(6)记录设备和材料

原始地质编录应使用规定的记录设备和材料。文字记录使用野外记录本,图、表用80克以上的纸张绘、印,幅面尺寸为185mm×260mm或其2n倍(n=0,1,2,3,4)。现场记录及绘图时,应使用碳素或2H绘图铅笔。对铅笔记录部分,整理时要用碳素墨水将图线及重要数据着墨。用掌上电子计算机编录时,按有关规定执行。

(7)原始地质编录中的手图与清图

在野外进行原始地质编录时,先作野外手图。手图上可简化某些要素,用临时代号、简单的注记等代替,待工作告一段落,修订地质界线和制图要素后,再按要求整理转绘成清图,清图经质量检查确认,项目技术负责人核实批准后,作为原始资料保存。

(8)原始地质编录资料的修改

原始地质编录资料形成后,一般情况下不允许改动。除非经研究、论证、实地核对、项目负责人批准,可对原始编录中的地层及地质体代号、编号、矿体编号、工程编号、岩矿石名称、术语及与此有关的文字描述部分进行修改。但这些改动必须采用批注的形式进行,注明修改原因、批注人及修改日期,不得在原始资料上涂抹修改。

3.有关填图的术语

地质剖面 垂直或大致垂直地层(地质体)走向,显示在一定深度内的地质、构造情况的断面。

地质填图 按矿区填图单元,采用穿越法及追索法,用地质观察点、线结合的形式,辅以少量探矿工程揭露,将各地质界线等要素填绘在地形图上。

原始地质编录 观察研究地质现象的现场记录和观察研究手段的记录。

地质现象 由天然或人工露头、岩心(粉)及标本、样品等所反映的宏观和微观自然地质信息。

信息记录手段 通常是指记录地质信息的方式。如文字、数字、素描、照片、音像、光(磁)盘等。

编录用语及代号 矿区常用地质编录用语及代号见表2-1。

表2-1 矿区常用地质编录用语及代号表

续表

4.填图比例尺

不同勘查工作阶段应开展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工作,以满足所要求的地质可靠程度,其精度要求应按同比例尺地质填图规范要求执行。

预查阶段 一般开展1∶2.5万~1∶1万地质填图(草测),地形底图最好使用同比例尺正规地形图,地质点一般采用手持GPS或地形地物定点;

普查阶段 一般开展1∶2.5万~1∶5000地质填图(简测),地形底图为正规1∶2.5万~1∶1万地形底图,或放大成1∶5000的地形底图,地质点一般采用手持GPS或地形地物定点,对蚀变矿化体或重要地质界线而言,若遇浮土覆盖则需用适量槽探、井探或浅钻工程稀疏揭露控制,勘查工程及勘探线剖面必须实测;

详查和勘探 详查一般开展1∶5000~1∶2000地质填图(精测),勘探一般开展1∶2000~1∶1000地质填图(精测),必要时勘探阶段可开展1∶500地质填图,所用地形底图需进行地形测量,精度需符合同比例尺的测量规范,对蚀变矿化体及重要地质界线,若遇浮土覆盖,需按一定的工程间距布设槽探、井探或浅钻工程揭露控制,所有地表工程、地质点、勘探线剖面均须用仪器法展绘到图上,对于薄矿体(层)、标志层及其他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必要时应扩大表示。

5.填图范围

1∶1万~1∶2.5万填图范围 包括在矿区外围与已知矿床有地质联系的地质体及矿(化)点,找矿标志明显地段,各种找矿手段(包括地质、物化探、重砂等)发现或圈定的综合异常地段。

1∶1000~1∶5000填图范围 通常为矿区或矿段(局限于矿体和近矿围岩分布地段),探矿工程集中布置的地段应位于填图范围的中部。

6.填图资料准备

(1)资料收集与分析

组织野外工作人员学习相关规范和经过批准的矿区勘查工作设计,了解工作目的、任务和技术要求,收集工作区已有的各类资料。包括:

·矿区内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方面的资料,如地层、岩石类型特征等。包括矿区的小比例尺(1∶5万~1∶25万)地质图。

·矿区内发现的矿产种类、赋存层位、矿体规模、矿物成分、矿石类型、品位等。

·矿区内褶皱、断裂的分布、形态特征、规模、性质、产状以及对岩(矿)层的破坏和影响程度的资料。

·矿区地形图(应与填图比例尺相同或更大的比例尺)、测量控制点等资料。如果收集不到与矿区填图比例尺相当的地形图,可以用较小比例尺地形图放大后使用或新测地形草图。

·矿区内物化探、重砂、航遥解释等资料。

(2)矿区路线踏勘及实测地质剖面

针对拟定的工作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矿区技术负责人应组织地质、水文、物化探、测量等工种的主要人员,对测区进行踏勘和实测剖面,并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统一填图单元、统一野外岩矿石命名、统一填图方法和要求、统一图式图例。

四、实物准备

1.野外用地形手图及清图准备

矿区地形图可以收集或由专业人员实测,地形图的精度应符合矿区设计要求,比例尺应大于或等于填图比例尺。数字填图应将符合精度要求的地形图导入掌上机。

2.人员配备

填图小组一般由2~3人组成,组长应由专业技术职务级别在工程师以上的人员担任。

3.填图工具及用品

矿区地质填图主要工具及用品如表2-2所示。

表2-2 填图主要工具用品一览表

续表

五、实测地质剖面

1.测制剖面的目的

实测地质剖面是进行矿区基本地质情况研究及地质填图的基础工作,其目的为研究矿区地层、岩体、构造及矿体的基本特征,划分填图单元,统一技术要求。

2.剖面选择和布置原则

剖面应选择地质体出露全、基岩露头较好、构造较清楚或较简单、岩石变质或蚀变较浅、矿层(体)与围岩关系清楚的地段,可以一条或多条,也可以分段组合。剖面布置方向应与地质体走向大致垂直或夹角不小于60°。

3.测前准备

(1)技术准备

认真阅读、分析工作区最大比例尺的地质矿产图及说明书、物化探资料、地形图等尽可能全面的、已有的成果资料。集体讨论后,初步确定1~2条实测剖面位置。

剖面踏勘 沿初步确定的剖面位置踏勘,了解露头情况,包括构造、地层组合及岩性特征,化石层位,侵入岩种类、分布、岩性、岩相、矿化特征、位置,及其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初步确定填图单元、标志层及位置;重要标本及样品的采集位置,剖面总体方向,工程揭露地段等。

踏勘时,可采集部分标本及拣块分析样,及时编号、包装、登记并在实地标注。

经观察讨论,确定要对某些地段进行地表揭露后,要打桩编号,并用GPS定位、记录、展绘到手图上。

剖面位置 经野外剖面踏勘后,将确定的剖面位置及起止点标注在地质地形图上。若测量剖面的总方向上遇大片覆盖、天然障碍或因构造破坏造成测制意义不大的地段,则需平移,平移应按一定的标志层或顺层追索为准,一般平移距离不大于500m,否则应另行测制剖面。

剖面设计 实测剖面设计可单独编写,也可在项目工作设计中编写。主要内容包括:剖面位置、总体方向、剖面长度、工作量、完成期限、比例尺及精度,标本及样品的采集位置、编号、规格、数量等。实测剖面比例尺可参照表2-3,在设计中予以确定。

实测剖面的分层精度可根据剖面的比例尺大小确定。凡在剖面图上宽度达1mm的地质体均应划分和表示,对于一些重要的或具特殊意义的地质体,如标志层、化石层、矿化层、火山岩中的沉积岩夹层等,如厚度达不到图上1mm,也应将其放大到1mm表示。

表2-3 实测剖面比例尺参照表

(2)实物准备

工具准备 地质包、讲义夹、函数计算器、相机、GPS定位仪、罗盘、放大镜、地质锤、三角板、文具盒、白胶布、油性彩色符号笔、铅笔、小刀、彩色签字笔、黑色签字笔、放大镜、钢卷尺、标本纸、样品袋、基线桩、测绳、红油漆。

表格、标签准备 实测地质剖面记录表、采样记录表、采样及分析结果登记表、标本登记表、音像记录表、标本签、样品签等。

4.剖面实测

实测地质剖面的工作要点是:地质观察、岩矿层分层及记录,绘制路线地质(平面)图,投影绘制地质剖面图,标本(样品)采集。

(1)测制组人员组成及分工

测制组一般由3~4人组成,包括组长、前测手、后测手及作图员。

组长工作 剖面测制组长由地质工程师及以上技术人员担任,全面负责剖面测制的组织工作,具体担任地质观察、分层、布样和地质记录。剖面通过部位,遇到有意义的地质现象应予以素描、照相或摄像,并记录位置及要说明的内容。

测手工作 前后测手主要负责测量导线长度、方位、坡角,前测手标注导线点(打桩),定位并记录GPS数据;测量产状,采集标本。方位和坡角取前、后测手测量的平均值,但差值不能过大(误差在3°以内)。

作图员工作 作图员负责记录、计算基点基线记录表有关内容,绘制路线地质(平面)图及剖面图。精度要求原则上在相应比例尺图面上达1mm的单位(厚度)均需表示。有特殊意义的地质体,如标志层、含矿层等,其厚度在图上不足1mm,应放大到1mm表示,并在文字中说明,分层间距按斜距丈量。

(2)测制过程

布置导线 在剖面的起点处打入写有A0(A剖面)编号的木桩,后测手持测绳的端点站于A0处,前测手持测绳向剖面前进方向推进,在地形明显变化处或与A0点有一定距离处设置导线点1,并打入编号为1的木桩或用油漆在基岩上写上编号1。以此类推,布置导线1~2,2~3,3~4……直至剖面终点。实测剖面的起点及终点、大拐点、矿体界线及重要地质构造界线,要及时用书面告之专业人员,用精密仪器进行测定后向地质组提供坐标数据。

导线数据测量 前测手用测绳丈量该导线斜长,前、后测手分别用罗盘测量导线方位和坡度(均要求误差≤3°内取平均值),并将上述测量数据记录于剖面记录表2-4中。

相关参数读取 相关参数的读取有两种方法,具体如下:

铅直投影法或直接读数投影法:一般用于剖面地形线和分层界线的投影上(图2-1)。图中:导线A2~3,导线坡度与地形坡度一致,地形线不需投影,J1与J2界线直接与导线相交,交点在导线上的读数(5m、13.2m)即为界线位置。A3~4导线地形线形态变化较大,

分别为界线点J3、J4在导线上的垂直投影点,上述投影点在导线上的读数点与地形线上的铅直高度为点的实际位置。

图2-1 剖面投影示意图

产状投影法:一般用于在导线两侧一定范围内测量产状和采集标本、样品等的投影。做法是将测量出的产状和采集的标本、样品,按岩层走向或倾向方向投影到导线上,并在导线相应的地形线上标注。

观察分层 分层是反映地层特征、矿化特征的基本组成部分(填图单元),应包括明显的岩性、成分、结构构造、生物组合、矿化、蚀变等,以区别于相邻地质体的地层或岩石。分层位置、产状位置等测量数据记录于剖面记录表2-4中。

表2-4 实测地质剖面记录表

地质描述 在仔细观察地层、岩石、矿石、矿化蚀变、地质构造、分层界线等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地质描述,岩性描述与矿(化)层(体)描述要求分层进行。如一条导线包含了多种岩性层时,应分段进行描述,如果几条基线只控制了一种岩性层时,则将几条基线合并描述。记录内容应尽量齐全完整,繁简得当,重点突出。地质描述包括岩石名称、岩石特征(颜色、风化、蚀变特征、成分、结构构造)、矿石名称、矿化特征、穿插关系、厚度、地质体及地质构造特征、产状等。

标本样品采集 按设计技术要求采集标本和样品。标本和样品的采集位置,记录于表2-5中。标本、样品编号原则为:剖面编号+标本、样品代号+同类标本或样品在该剖面上的顺序号。如1号剖面的第一件陈列标本样为P1B1,拣块化分样为P1H1,薄片样为P1b1等。对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可作素描图或照相,并在表2-4中的备注栏中标注。

表2-5 标本登记表

记录 剖面测制中,应将实测的数据和观察到的地质现象记录到实测地质剖面记录表2-4中。

绘制剖面导线平面图 根据各导线的斜长和坡度,计算出各自的平距,然后在确定了正北方向的图纸上,按各导线方位角及平距将剖面位置绘制到图纸上。如图2-2所示,0~3剖面导线已知测量数据如下:

图2-2 剖面导线平面图

0~1斜长22m,方位角20°,坡度15°

1~2斜长30m,方位角30°,坡度20°

2~3斜长26m,方向25°,坡度30°

根据公式:平距=斜长×坡度角余弦则:

0~1平距=22m×cos15°=21.25m

1~2平距=30m×cos20°=28.19m

2~3平距=26m×cos30°=22.52m

依次将上述各导线按方向及平距展绘到实际材料图上即成剖面导线平面图(图2-2)。在剖面导线平面图上加上地质要素内容,如分层界线、地层时代、产状等,即为路线地质图。

绘制自然剖面图地形线 导线剖面一般绘于路线地质图的上方。其绘制要点是:导线的正负角度为实测,导线的长度按导线平面图上的导线点位垂直投影到导线剖面上确定,根据导线的坡度与实际地形绘出地形线(图2-3)。

图2-3 剖面导线平面图及自然剖面图地形线

剖面通过的居民点、水系、地形制高点、重要地物及探矿工程等,可视需要选择性地标注在剖面图上或导线平面图上。

物化探工作 视需要开展物化探工作,物化探工作应与剖面测制同时进行,如岩石化学剖面测量(原生晕)等。

5.野外资料整理

剖面测制资料必须当天整理,避免造成资料积压、混乱或出错。

文字记录 应当表述清楚、数据准确,语句通顺,层次分明。文、图、表、标本、样品、素描图、相片等应对应吻合,数据着墨。

路线地质图、自然剖面图的

①对路线地质图进行核对和完善,把各地质要素标绘到相应位置上,如分层界线、产状、采样位置等;②补充完善自然剖面图,标绘地质分层界线、产状要素、标本、样品位置、岩性花纹等,有的待鉴定分析结果到后方才完善。

标本、样品整理 应整理标本、检查样品,登记到标本登记表(表2-5)中,确认无丢失、无遗漏后,填写岩矿与测试样品送样单(表2-6),及时送实验室鉴定和化验。

表2-6 化探样品送样单

注:送样单一式三份,分别由采样组、分队及大队保存。

素描图、相片整理 应整理素描图、相片,登记到标本登记表(表2-7)中。

表2-7 音像记录表

注:记录形式为摄像、照片、录音。

分层厚度计算 完善实测地质记录表(表2-4)。

分层厚度计算公式:

D=L(sinα×cosβ×sinγ±cosα×sinβ)

式中:D为地层真厚度(m);L为导线斜距(m);α为岩层真倾角(°);β为地形坡度角(±°);γ为剖面导线与地层走向线的锐夹角(°)。

注意:当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反时,公式中用加号计算;当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同时,公式中用减号计算。

例如:某实测剖面中某段导线记录如下:

导线2~3,斜距25m,方向35°,坡度+10°

0~5m:砂岩

5~23m:白云质灰岩,产状200°/60°(20m处)

23~25m:泥岩

计算白云质灰岩层厚度:

L=23-5=18m;α=60°;β=10°;γ=走向110°-方向35°=75°

代入公式D=18×(sin60°×cos10°×sin75°-cos60°×sin10°)=13.27m

按照此例,分别计算各地层分层的真厚度,并完善实测地质剖面记录表(表2-4)。

6.剖面图的室内绘制

(1)展开法

当导线方向变化不大时,用展开法绘制剖面图。将各次所测的不同方向的导线,按其斜距和坡度角依次连接。在每一导线的起点标注导线方位角,分层等位置就是野外投影在导线上的斜距读数,导线上的倾角按换算后的视倾角绘制,但产状为实测倾向、倾角(图2-4)。展开法绘制剖面图时,下方的导线平面图意义不大,成图时可以省略不绘。

(2)投影法

导线方向多变、转折点较多时,用投影法(一次投影)绘制剖面图。路线地质图是根据导线计算的平距和方向所绘。根据各地质要素在剖面导线上的斜距,计算为平距后,绘于导线平面图的相应位置上,地质界线则绘出走向线或分层界线,其他地质内容(如产状、标本等),按规定的图示标注在平面图上。

如:实测导线0~1斜长20m,方向31°,坡度+5°

图2-4 展开法实测剖面图

导线1~2斜长15m,方向29°,坡度+8°

导线2~3斜长21m,方向30°,坡度+10°

导线3~4斜长16m,方向31°,坡度+6°

总剖面方向为30°

根据各导线斜长和坡度,计算得出各导线平距和导线两端高差。

导线0~1平距=20m×cos5°=19.92m,高差20m×sin5°=1.74m

导线1~2平距=15m×cos8°=14.85m,高差15m×sin8°=2.09m

导线2~3平距=21m×cos10°=20.68m,高差21m×sin10°=3.65m

导线3~4平距=16m×cos6°=15.91m,高差16m×sin6°=1.67m

依据上述数据绘制成剖面图,如图2-5所示。

图2-5 一次投影法绘制剖面图及导线平面图

(3)实测剖面图的绘制步骤

图面设计 图面内容包括图名、比例尺、剖面起点坐标、方位、垂直标尺、水平标尺、剖面图、路线地质图、图例、责任签等几大部分,各部分的摆设应合理、美观、协调(图2-7)。作图时,剖面图的西、北西、南西、南端应放置在剖面图的左边,而东、北东、南东、北端放在剖面图的右边。剖面图自左至右总体方位应小于180°。如果有物化探工作,其曲线图可视情况放在实测剖面图的上方或单独成图。

确定总导线方向 两种方法:①剖面起点、终点连线的方向即为导线的总体方向。②各导线方位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总导线方位。

绘制导线平面图 在路线地质图位置处,先绘出总导线方向,再根据表2-4中各导线方位、导线平距,依次绘出各导线,标注导线号,即为导线平面图。

绘制路线地质图 在导线平面图上标注地质内容。地质内容的标注顺序为:地质产状、断层线、地层、岩浆岩、矿体、蚀变带等填图单元界线,岩性分层界线,地层代号、分层序号、采样点、探矿工程、各地质内容编号及代号、重要地物等(图2-6)。

图2-6 实测路线地质图及剖面图(比例尺1∶5000)

绘制剖面图 根据表2-4中各导线的坡角、累计高差,参照自然剖面图地形线,绘制剖面图地形线,再用投影法绘制剖面图。实测剖面图上的主要内容有剖面起点坐标、方位、垂直标尺、水平标尺、导线号、地层界线、地层代号、岩浆岩代号、岩性、矿体、蚀变带、断层、采样点及标本、样品编号、探矿工程、地质产状、各地质内容编号及代号、重要地物等(图2-6)。如有放大素描图应在剖面上方绘制并用箭头指示位置。

图面整饰 按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要求》整饰图面,使其内容全面,地质要素标注正确,布局合理,美观协调。

7.综合地层—岩矿体柱状图

在实测地质剖面工作(野外测制、文字图件整理、标本样品测试、地层厚度计算、导线平面图、剖面图等)全部完成后,应对测制的若干剖面进行对比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编制矿区综合地层—岩矿体柱状图。

(1)综合地层—岩矿体柱状图的内容

比例尺(能表达地层、岩体和矿体结构基本特征)、图例(采用矿区统一图例)、地层时代、地层名称、地层符号、分层号、分层厚度、岩层厚度、柱状图(用规定的线条、花纹符号表示不同的地层岩体、矿体及其接触关系)、简单岩性描述(注明有代表性的样品、标本、化石和矿产)、责任签等。

图2-7 实测地质剖面图

(2)综合地层—岩矿体柱状图格式

综合地层—岩矿体柱状图格式如图2-8所示。

图2-8 实测剖面柱状图

8.实测剖面小结

实测剖面工作结束后,应编写剖面小结,内容如下:

前言:叙述目的;剖面线位置、方向、坐标、测量方法;工作起止时间、工作单位、主要工作人员;完成主要工作量:剖面长度、工程工作量、标本及样品数量等。

地质成果包括如下内容:

区域地质 简述测区的区域构造部位、地层、岩浆岩构造及矿产特征。

地层 依地层年代由新至老对剖面进行分层叙述。每一时代中地层可按地层组合单位叙述其组合特征,再按不同岩性分层或填图单元详述岩性特征、接触关系,特别是不整合接触或断层接触关系及标志层特征和分层的识别标志。

岩浆岩 岩浆岩形态、产状、岩性(岩相)组合、穿插关系、接触蚀变类型及矿化情况。

构造 包括断裂及褶皱,分别描述其类型、性质、规模、形态、产状、对地层或矿层的破坏,以及控矿特征等。

矿产 含矿层、矿体及矿化线索应作详细叙述。

其他 新发现、新进展、新认识,以及存在问题及建议。

编写剖面小结时,不同矿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剖面小结的内容作适当调整。

9.实测剖面应提交的资料

1)实测地质剖面记录表;

2)标本、样品登记表;

3)实测地质剖面图;

4)综合地层—岩矿体柱状图;

5)音像记录表;

6)岩矿石标本、样品及送样单;

7)鉴定及测试成果;

8)实测剖面小结。

六、实测勘探线剖面

1.矿区勘探线剖面布设

布设矿区勘探线剖面时,应照顾到矿区各地段或相邻矿区,勘探线剖面应尽可能垂直矿体(带)走向、等间距布设,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布设为放射状或网格状,主要控制矿体的探矿工程应沿勘探线布置。

2.勘探线地形剖面测制

勘探线地形剖面用仪器法测制。对剖面上的探矿工程(槽、井、坑、钻)位置和各种主要地质界线(如矿体顶底板界线、重要断层线等)必须用仪器定位。勘探线的端点要埋设水泥桩,水泥桩要编号并测量位置坐标(X、Y、Z)。

3.勘探线剖面的内容

勘探线剖面要反映探矿工程的种类、数量、位置间距、相关关系及样品分布与品位,从而反映矿区勘查工程对矿体的控制程度、矿体形态、产状及变化特征,矿体圈定的合理性及各类资源储量分布的合理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