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在他那个时代绝对是顶尖的存在,长平之战时有没有可能避开他?

如题所述

长平之战正是成为秦赵大决战之后,赵军无论谁为主帅,都不可能避开白起,因为此战对于双方来说,都决定着生死,白起作为当时军事上顶尖的存在,秦昭襄王一定会派他去打此战。


但长平之战前,赵国却有两次机会避开这次决战,假如秦赵之间的摩擦没有升级为决战,那么作为王牌的白起,就没必要出山了,这样也就相当于避开了白起。

虽然秦赵决战无可避免,但当时白起已经年迈了,假如秦赵的大决战能往后推,推到白起死在发生,鹿死谁手就难说了。


那么我们就来说下长平之战前夕,能避开这次大战的两次机会。


出兵援韩,不要上党。

秦赵之间长平之战的导火索是韩国的上党郡引发的,秦国经过几年的分割包围,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新郑的联系,意在把韩国的上党郡变为已有,既然鞭长莫及了,韩王也决定把上党郡割让给秦国。


但此时韩国却出了一个大阴谋家冯亭,转手把上党郡送给了赵国,赵王没有分清局势,还表现的很欣喜的接受了,这不让秦国恼火才怪,就好比煮熟的鸭子飞了。

这时候赵国的赵豹劝赵王不要接受上党,但赵王不听,于是大战一触即发,此时如果赵国不接受韩国上党,而直接出兵援韩,那么赵国就会占据舆论,毕竟出师有名,这样即使战争爆发,其余诸侯也不会作壁上观。


但是你要了上党郡,就变了性质,这就变成了贪心,占据别国的土地,当然也理亏。


要了上党,结好诸侯。

要了上党之后,秦赵之间的决战还有缓和的机会,因为此时秦国也没有做好和赵国决战的准备,从后来秦昭襄王亲自去给白起招募士兵可知,秦国打赵国还是很吃力的,没有准备自然就有缓和的机会。


这个机会是一个叫虞卿的提出来的,他劝说赵王用重金结好诸侯之后,与秦国议和,反正秦国已经把上党郡给夺了回去,秦国暂时已经饱了。

但,赵王只听进去了后半句,没有用重金结好诸侯,直接去找秦国议和了,这正是秦国巴不得的,当议和的使者到了秦国之后,立即被秦国高调说与山东的其余诸侯,大意可以这样表述,我大秦和老赵和好啦,谁在插手我们的事,那我们就一起打他。


结果,秦赵之间在长平摩擦升级,各诸侯国却无人帮助赵国,秦国看孤立了赵国,也不再忌惮,从摩擦直接演变成了大决战。


秦赵长平之战,不仅决定了秦赵两国的国运,还决定了战国整个局势的走向,此后秦国一家独强,六国皆弱,秦国兼并六国已具无可阻挡之势。


赵王的刚愎自用,赵王的不能识才,赵王的昏庸无能,其实是这次赵国失败的根源,赵括不过是个背锅侠而已。

此外,这次决战秦国虽胜利,但也只是惨胜,白起后来在与秦昭襄王的对话中,就说到了: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


由此可见,此时赵国的军事实力还是相当厉害的,如果决战真能推迟到白起死后,那么战国的局势究竟该如何发展,还真不好说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