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两伊战争对现代战争模式的影响?

如题所述

两伊战争,又称为第一次波斯湾战争,在伊朗被称为伊拉克入侵战争、神圣抗战、或伊朗革命战争。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决议,但双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战斗,交战双方人员伤亡148万人,被俘8万人。

1:战争起因

两伊战争的起因纷繁复杂,既有长期积累的历史原因,也有愈演愈烈的边境纠纷;既有两伊之间的内部矛盾,也有国际影响的推动作用;既有两国人民之间的民族仇恨,也和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个人问题有关。但总的来说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边境纠纷、宗教矛盾、民族仇恨。其中,最主要和直接的原因为边境纠纷。

边境纠纷

两伊边界长1200多千米,领土争端是两国由来已久的历史问题。两伊战争爆发前的阿拉伯河界线问题是战争的主要导火索。阿拉伯河由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伊拉克境内汇合而成,下游约100千米长的一段为伊朗伊拉克两国界河。1847年,当时统治伊拉克的鄂图曼帝国和当时的波斯王国签订的协议中,阿拉伯河以波斯一侧的浅水区域为界,也就是鄂图曼帝国掌握着大部分的水域。1913年,双方计划重新划分国界,但因一次世界大战而取消。至1937年,已脱离鄂图曼帝国独立的伊拉克与伊朗签订的协议,又将国界画到了河面上主要航线的中间位置,也就是两国各分一半。1975年3月15日,在阿尔及利亚总统的斡旋之下,双方签订了阿尔及尔协议,协议将国界确定为阿拉伯河的中央。由于阿拉伯河是伊拉克唯一进出波斯湾的出海通道,对伊拉克十分重要,伊拉克认为要将阿拉伯河水道与伊朗平分是对伊拉克大大不利,更认为阿尔及尔条约为不平等条约,并于开战前的9月17日撕毁条约。此外,波斯湾上的阿布穆萨岛、大通布岛和小通布岛也是两国争执的对象。这些岛屿原本归英国所有,60年代之后英国将其控制权交给沙迦,但沙迦与其他国家组成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尚未独立,不能在这些区域建立实际的控制。1971年11月英军撤走后伊朗便出兵占领了这些地区。这些岛屿靠近霍尔木兹海峡,伊朗占领这些岛屿后扩大了其在海峡地区的控制能力,引发了伊拉克的担忧。伊拉克认为伊朗应将这些岛屿归还给阿联酋。

宗教矛盾

伊朗和伊拉克都为伊斯兰国家,信奉伊斯兰教。伊朗的伊斯兰教徒以什叶派为主,伊拉克虽然也是什叶派穆斯林占多数,但掌握国家政权的却是逊尼派。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后,其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他领导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号召伊拉克民众推翻萨达姆的政权。由于霍梅尼曾被流放在伊拉克,在当地什叶派穆斯林中有不小威望,他的号召对萨达姆的统治构成了一些麻烦。什叶派穆斯林聚集的伊拉克南部爆发了一些反政府武装骚乱的事件。这也增添了萨达姆对他的个人仇恨。而历史上,伊拉克为什叶派发源地,掌握了国家政权的伊朗什叶派不满于伊拉克逊尼派大权在握的现状,同样令他们不满意的还有伊拉克并非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在国家事务中的地位并不像伊朗那样重要。其他阿拉伯国家还担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产生的武装政权向周边地区扩散,暗中支持伊拉克,间接加强了萨达姆入侵伊朗的信心。

民族仇恨

伊朗人口主要由波斯人组成,而伊拉克及大多数阿拉伯国家为阿拉伯人占多数。两族人民在历史上有过多次大大小小的冲突,积累了不小的宿怨。而两个民族在对方国内则互为少数民族,利益得不到足够保障。例如伊朗西部的胡齐斯坦省,是伊朗境内阿拉伯人的主要聚集区。历史上,该省曾归属于鄂图曼帝国的伊拉克行省。这一地区的阿拉伯人也曾多次反抗伊朗统治,追求民族独立。而这一地区也是伊朗主要的石油和粮食产地,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此外,伊朗和伊拉克国内均存在作为少数民族的库尔德人,两国也都支持着对方的库尔德人取得民族独立以造成国家分裂。

另一方面,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后,许多原先效忠王室的优秀军官被清洗,军队整体素质大幅下降。军队内部整肃和美制装备零件严重缺乏都很大地影响了伊朗曾经强大的军力。而伊斯兰革命的去西方化也使得西方世界对新兴的伊朗政权没有好感。对萨达姆而言,他掌权时间不长,正试图使伊拉克获得地区霸权地位。如果能够占领阿拉伯河下游地区,进而打击尚不稳定的伊朗政权便可能使得伊拉克成为海湾地区的霸主并控制石油贸易。于是在1980年9月22日,与伊朗存在诸多历史矛盾的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后政局动荡,经济恶化,军心不稳,与美国断交的时机,选择了阿拉伯居民聚集、具有重要经济地位的胡齐斯坦省,对伊朗发动了旨在收复失地、打击霍梅尼输出革命、争夺海湾霸权的战争。

2:战争爆发

伊拉克在从苏联获得了很大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国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则提供了经济援助。另外,美国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经济援助。自1985年起,美国在出售给伊拉克武器的同时也出售给伊朗。这引发了后来里根政府的伊朗门事件。

这场战争进行得十分惨烈。战争中伊朗常常使用类似于一战中的人海战术攻击。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剂在内的化学武器。尽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战争和使用化学武器,国际社会对其并没有施加太大的压力。

1982年6月,伊朗发动的一系列反攻夺回了伊拉克在战争初期占领的土地。伊拉克鉴于可能被彻底打败,向伊朗提出休战的建议。此时,伊朗试图打垮伊拉克政权,因此拒绝了这一建议。这样导致战争又进行了六年。

在此期间,西方海军力量介入该地区,试图保护海湾航道畅通。由此导致伊拉克导弹攻击美国斯塔克号护卫舰;以及美国文森斯号巡洋舰击落伊朗民航客机,29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丧生。

战争进程

第一时期,战争在伊朗境内进行。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调集大量飞机对伊朗首都德黑兰等15座城市和空军基地进行空袭。23日凌晨2时,出动地面部队5个师又2个旅,1200余辆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发起进攻。到10月底,伊朗挡住了伊拉克军队的全面进攻。从1982年3月起,伊朗军队转入反攻。1982年6月29日,伊拉克宣布已将其军队撤出所占伊朗领土,两国边界又恢复战前状态。

面对伊拉克的强大攻势,伊朗军队仓促应战。其空军袭击了伊拉克境内的16个目标。地面部队调整部署,向边境机动。在前线集结了7个师又2个旅的兵力,此外还有大批的革命卫队。伊朗设防的重点在北线,以扼守主要通道,迟滞伊拉克军队的进攻。伊朗阻滞了伊拉克的进攻势头后,渐渐夺取并把握了战争的主动权。1981年9月,伊朗开始大举反攻。9月底,伊朗集中10余万兵力,发动大规模的阿巴丹反击战,解除了伊拉克对阿巴丹的包围。1982年3月下旬,经过周密部署,伊朗又发动了“胜利行动”攻势,全歼伊拉克2个旅,重创2个师,共毙伤伊拉克士兵2.5万人,俘虏1.5万人,击毁坦克360辆,击落飞机20余架,缴获了上百辆坦克和装甲车。4月20日,伊朗又集中近3个师的兵力和大批革命卫队约10万余人,发起以收复霍拉姆沙赫尔市为目标的“耶路撒冷圣城行动”攻势。经过25天激战,终于收复了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尔。6月10日,伊拉克提出全线停火建议,并单方面实施停火,宣布承认两国于1975年签订的《阿尔及尔协议》继续有效,并准备在伊拉克根本权利得以承认的基础上同伊朗谈判。6月20日,又宣布10天内从伊朗境内撤回全部军队。6月29日,其军队已基本撤出伊朗。

第二时期,战争在伊拉克境内进行。1982年7月13日,伊朗集中12万军队,发动了第一次巴士拉战役。经过多次拉锯战,至9月底伊朗军队控制了伊拉克境内面积约200多平方千米的狭长地带。从10月开始,伊朗又出动5万军队向伊拉克北部曼达利地区发起进攻,深入伊拉克境内,对巴格达造成威胁。伊拉克军队前后组织7次反击,将伊朗军队阻挡在边界一带。1983年2月以后,伊朗在中线和北线再次发动了一系列攻势。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线。至1984年3月底,伊朗的攻势基本停止。

为了进一步迫使伊朗罢兵言和,自1984年4月起,伊拉克采取“以战迫和”方针,在地面和海上连续向伊朗发起主动出击。在局部地区对伊朗军队发动一系列的小规模袭击,并在战斗中多次使用化学武器。与此同时,伊拉克还利用其空中优势,发动了举世震惊的“袭船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26

感谢大家阅读我的百家号文章,今天给您带来的内容“两伊战争“油轮战”的背后——拖美苏下水!”,欢迎您在下方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如果您喜欢本文章,不妨订阅一下我的百家号,将有更多精彩文章与您分享!

1980年9月,伊拉克发动对伊朗的大规模空袭,伊拉克的山寨版“闪电战”仅仅一个月就停滞了,此后双方多次拉锯。1982年3月,伊朗全面反攻,伊拉克大败。6月,伊拉克军队被迫撤离伊朗领土。7月,伊朗军队攻入伊拉克境内。到1984年3月,双方陷入僵持状态。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意识到无力和伊朗进一步消耗,于是又出了毒招:袭击进出伊朗的油轮,破坏伊朗的经济,并将美苏等世界大国拖入战争,迫使他们对伊朗施压来结束战争。1984年3月1日,伊拉克终于忍不住动手了。

伊拉克敢于发动袭船战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的石油出口主要是依靠管道运输,伊朗主要油轮运输。而伊朗扩大袭船战的原因是它自己处于波斯湾出口,有地理优势。伊朗袭击民船不管是不是伊拉克籍或者为伊拉克运输,还把科威特等支持伊拉克的国家民船也列入袭击目标,甚至还袭击中立国的油轮。伊朗袭击民船的手段除了空袭外,还有布雷战和小艇袭击。特别是1986年9月后,伊朗革命卫队经常出动武装快艇,使用机枪、火箭筒向过往民船的舰桥开火,主要目的在于残杀船员,制造恐怖气氛,恐吓民船。

其实在1983年10月萨达姆放言要发动袭船战后,支持伊拉克的沙特、科威特、阿联酋、巴林、阿曼、卡塔尔五国就劝他不要动手。袭船战开始以后,波斯湾航运遭到严重打击。波斯湾是世界上最繁忙的石油运输航线,关系到世界石油安全,美、苏、欧等大国高度重视,纷纷施加政治影响,要求停止袭击。萨达姆放言袭船以后,沙特还牵头组建了“半岛防御部队”,充当起了海湾地区“片警”。1984年5月,伊朗F-4E战斗机用“小牛”导弹击沉了向英国运送石油的科威特油轮“乌姆卡巴希”号,标志着伊朗对海湾六国“袭船战”进入无差别打击阶段。

而海湾六国的空军、海军战斗力都极其薄弱,“片警”无力护航,科威特只好向“世界警察”美国求助。伊朗早就对科威特支持伊拉克不满,见科威特把海湾地区事务国际化,便对往来科威特的船只“往死里打”。1985年11月,伊朗查扣一艘意大利货轮并开枪打死一名美国船长。两个月后,伊朗又劫持了美国货轮“泰勒”号,没收全部货物。伊朗人最常用的手段是偷偷接近目标,尔后一拥而上,利用自动武器和火箭筒攻击舰桥及甲板的薄弱处。他们共制造了43起袭击,还使得载重4.2万吨的散装货轮“大西洋诺曼”号沉没。同时,他们布下的水雷也使来往船只损失惨重。

12月23日,科威特正式向美国提出请求,希望在它们的油轮上悬挂星条旗。3个月后,美国答应为科威特11艘油轮护航,并给它们配备武器以抵御来自伊朗的袭击。不过首先打美国的居然是美国长期支援的伊拉克萨达姆政权。1987年5月,伊拉克空军1架“幻影”F-1战斗机发射2枚“飞鱼”,命中美军“斯塔克”号导弹护卫舰,该舰重创,37人死亡。伊拉克坚持称这是误击,美国也未深究。1987年6月,美国总统里根下令从7月中旬起开始为科威特油轮护航。为此,组建了“中东联合特遣部队司令部”,出动自二次大战以来规模最大的美国海军特混舰队。

“袭船战”自1984年4月起到1988年7月底两伊基本停战为止,约有400艘油轮和货轮遭到两伊的袭击,260名海员不幸遇难。如果从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算起,总共有574艘商船在海湾遭到袭击,有420名船员死亡,452人受伤,完全被击毁的船只约50艘,总共货物损失约达1000万吨,船主损失在20亿美元以上。

编后语:小编在以后的的素材收集中一定会多多注意读者的建议,现在确实有读者给我反映,会常生阅读不佳的情况,在以后我会好好改正,多多听取读者的建议,最后在这里小编祝大家笑口常开,生活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