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茶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300字

谈《茶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300字

老舍构建的艺术世界中,活跃着一批栩栩如生、各具特征的人物形象。就《茶馆》而言,剧本写了三个“朝代”,时间跨度五十年,先后登场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七十多个。小掌柜、资本家、仆人、报童、学生、难民、大兵、巡警、太监、特务、地痞无赖、吃“铁杆庄稼”的八旗子弟、平民阶层的老人妇女……真可谓三教九流,应有尽有。而且,这些人物都是那么鲜明,我们闭上眼一想,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唐铁嘴、刘麻子等人就好像活在了面前。甚至那些作家着墨不多的人物,如李三、康顺子、庞太监等也都在读者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家是如何使人物活起来,具有如此的魅力呢?这恐怕要归功于老舍使用的个性语言对人物的刻画了。
一、人物列举
1.王利发
这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他是裕泰茶馆的掌柜,在第一幕时,正值年富力强,刚从父亲手里继承了经营茶馆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我们在看第二幕中他对巡警的敲诈巧于应付,对自己公寓的房客崔久峰,能很耐心地倾听他的牢骚,尽管他不一定懂,但也不时地说些逢迎的话。作为商人,王利发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的特点。比如课文中他对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处境和难民的哀告虽然也同情,但是很有限度。在旧中国的黑暗现实面前,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的王利发尽管善于经营、善于改良,也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的却十分含蓄,比如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的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蕴含了他的愁苦和愤恨。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事的小商人,最终也没有逃脱自己破产的命运,当茶馆被人霸占后,他悬梁自尽。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的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这一形象的意义在于,他揭露了旧制度的吃人本质,反映了旧时代的不合理。
2.常四爷
常四爷是旗人,在清朝时能吃官家钱粮。但他对腐败的清政府不满,对帝国主义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说一句“大清国要完”就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监狱。出狱后曾参加义和团,后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乐于助人。课文中他对抓过他的特务们不服软。当王利发正愁要关城门了,还没买菜时,是他送来了咸菜和鸡,第三幕中他还为松二爷化缘买棺材。但最后自己也穷困潦倒,拣来别人撒剩的纸钱,作为对自己将来的祭奠。他绝望地喊道:“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情绪。
3.松二爷
他是旗人,胆小而懒散。清朝灭亡前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整日喝茶玩鸟。民国时期“铁杆庄稼”的待遇没有了,但又不愿自食其力,仍旧留恋过去的生活,宁愿自己挨饿,也要喂鸟。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二、话语切合人物身份。
个性化的语言总是切合人物的身份的,也就是说一定身份的人总是会说出符合他这一身份的话语来。
第二幕一开始,李三为涨工钱发了一通牢骚,王利发回答是:“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作越好,我能不给你长工钱吗?”,当老婆王淑芬抱怨人手少时,王利发的回答是:“添人得给工钱,咱们赚得出来吗?”在伙计面前是诉苦、哄骗,在家人面前则是真心告白,反映出他是一个精明而又圆滑的商人。他也同情李三的苦处,同情难民的处境,但是作为一个商人,他决不会为了他们而损害自己的利益,“我自己还顾不了自己呢!”所以,当他的妻子和他聊了一会儿“开炮”后,他就赶紧催累得要命的妻子:“别再瞎扯,干活儿去!” 在他的心目中,生意好、多赚钱才是最重要的。再比如“屌!”“屌!谁要钞票?要现大洋!”“屌!揍他个小舅子!”一听便知是横行霸道、胡作非为的大兵的口吻;而松二爷一个应对的“嗻”则显示其不折不扣的旗人身份。
三、话语切合人物性格
老舍对话艺术的高超,不仅体现在切合人物的身份,一类人有一类人的语言上,还表现在切合人物的性格上。老舍写人物对话,首先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为了使人物性格更鲜明,”“可以使人看见活生生的人物。”(《人物、语言及其他》)因而,他笔下的对话,始终围绕着人物的性格,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
如常四爷和松二爷的一段对话:
松二爷:四爷,你,你怎么样啊?
常四爷:卖青菜哪!铁杆庄稼没有啦,还不卖膀子力气吗?二爷,您怎么样啊?
松二爷:怎么样?我想大哭一场!看见我这身衣裳没有?我还像个人吗?
常四爷:二哥,您能写能算,难道找不到点事儿作?
松二爷:嗻,谁愿意瞪着眼睛挨饿呢?可是,谁要咱们旗人呢!想起来呀,大清国不一定好啊,可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
这里每人两三句话,便写出了各自不同的性格。两人虽然都是旗人,但是,常四爷正直善良,耿直硬气,没有皇粮吃时能靠自己的力气吃饭;松二爷谨小慎微,懒散无能,“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他们的性格特点在这几句对话中就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四、话语切合人物心理。
老舍笔下的人物话语不仅能准确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能细腻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情绪。
如李三是一个打杂的人,巨大的生活压力使他感到生活无望,于是产生了不平、悲哀和消极的心理,在掌柜面前竟然说:“我干不了”“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了!”“对,后边叫,前边催,把我劈成两半儿好不好!” 而“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通过谐音双关,不仅表明了李三内心的困苦、凄凉和对王利发的不满,也道出了当时下层人民的心声。再如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于是也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时,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就蕴含着王利发的不满、愁苦和愤恨。这里,不同的话语描写,同人物变化着的心理情绪十分适应。

五、人物话语适应情境
老舍常常通过人物话语同情境相适应来间接地反映事件、构建情节,并使人物的性格发展有较清晰的脉络,从而丰满人物形象。例如,《茶馆》中的王利发,刚出场时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小掌柜,“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你看他回答秦仲义提房钱的话:二爷,您说的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嗻!多么圆滑,又多么恰当!符合身份,写出性格。一个“嗻”字,又同当时清末的社会情境相合。到了第二幕,他显得老气横秋起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而他的茶馆居然没倒闭,就因为他“懂得改良”。此时他的话语中竟然出现“All right?”“Yes”等一类的外语词!这种极有表现力的话语,既是切合社会情境的,也是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而到了最后,社会的恶势力逼得他再也活不下去的时候,他终于喊出:“我可没做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这是一个本份、改良的生意人对不公的世道做的控诉和反抗,也是刻划人物性格发展的有力一笔!从王利发这些不同的话语片段中,我们看到了社会演变的轨迹,也了解了人物的性格和形象是如何丰满起来的。
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剧作家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主要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老舍一向十分重视使用个性化的人物的语言,他说:“语言很重要,是文学创作中最有艺术性的部分。语言不只是交代情节用的,而要看是什么人说的,为什么说的,在什么环境中说的,怎么说的。”老舍笔下的人物都是他十分熟识的,他知道他们的性格、思想、感情、心理,因而他能“立体”地描写他们的对话,通过对话写出人物,取得“话到人到”的艺术效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