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一种随机现象吗

如题所述

幸福是一种随机现象吗?

在写第三节之前,我先解答一下有些读者的疑惑。有些朋友认为我所传递的积极心理学就是过滤现实负面的“心灵鸡汤”。其实,在后面的章节中,你会发现我们也会讨论失败、拖延、压力等等现实问题,也会分析愤怒、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只是角度不同。与所谓的心灵鸡汤不同的是,它并非掩耳盗铃,而是从学术研究出发,为研究成果和现实应用搭建了一个桥梁。

言归正传,本节讲的这个题目来自于美国80年代一篇非常有影响力的心理学论文,论文题为“幸福是一种随机现象”,论文用以下这句话作结尾,“想变得更快乐,和想变高一样徒劳,只会适得其反”。这是句非常有影响力的名言,曾被登上《纽约时报》。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通过研究同卵双胞胎在不同环境下的成长,发现他们幸福和快乐水平非常相似。按此理论,基因决定了幸福指数,积极心理学也无法改变这种现象,果真是这样吗?我们留到本节最后再作回答。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讲的“问题创造现实”,如果我们只问“有哪些不如意的事情、出什么问题了、为什么孩子会变得这么糟糕”就会错过现实中很重要的部分。如果不问“为什么孩子会堕落”而问“那些人是怎样获得成功的,即使环境那么恶劣”情况就会不同。正如马文科林斯教育她的“坏学生”一样。从消极的受害者变成积极的作用者,才能挖掘出学生的潜能。而非常遗憾的是,大部分人类潜能都因为没有被关注而逐渐消磨掉。

在传统的心理学中,常常会认为解决了焦虑、抑郁、神经衰弱等就会变得幸福。事实并非如此。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想享受美食,那么必须解决你的消化不良,而解决了消化不良是否就是享受美食了,并不是,还需要你选择美食出去吃。从心理连续谱上来看,紧张,愤怒,焦虑,压抑,精神病,这些消极和痛苦为负值,而幸福,满足,愉悦,兴奋,快乐为正值。疾病模型仅仅解决了负值到0,要解决0到正值的问题还需要健康模型。同时对问题的解读也不一样,摆脱消极并不意味着积极,梭罗提出的“沉默的压抑”以及佛洛依德提出的“舒适地麻木”就是这种摆脱消极的状态。要怎样摆脱“沉默的压抑”?需要我们推广健康模型,从智力、情感、心理、人际关系等方面全面发展。

健康模型和疾病模型并不是描述上的不同,也不是文字游戏。健康模型也不是要预防疾病,五十多年来,很多心理学家着眼于如何预防抑郁和精神疾病,但是效果甚微,其原因就是聚焦问题缔造现实,聚焦问题相当于放大了这个事实。盖洛普组织做了一项全球民意调查显示,无论是在日本,中国,美国或欧洲,大多数人认为,如果要成功,注重自己的缺点比优点更重要,大错特错。那些同样注重自己优点的人,不仅更开心、更长远,他们也更加成功。举个例子:下面两种人看起来非常相似,第一种人每天工作八小时,但他逃避风险、逃避责任;第二种人每天也工作八小时,但他追求探索、追求热情。从表面看,第一种人从疾病模型出发,采取“逃避”态度,免受自己伤害。而第二种人从健康模型出发,采取“追求”态度,来抵抗伤害。疾病模式强调自我防御来换取不生病,而健康模式强调锻炼身体来抵抗生病。正如一个爬坡的汽车,积极心理学类似于增加了我们的心理引擎。

回到这个题目,篇头提到的那篇论文是心理学家Lykken和Tellegen做的关于基因重要性的研究,最后那个“想变得更快乐跟想变得更高一样徒劳”的结论是正确的吗?如果正确,我们还讨论什么?所以积极心理学第一个前提是“改变”。研究表明,改变是可能的,经常接受心理咨询的人更容易改变。在心理学里面有个词叫PSTD,叫做创伤后应急障碍,也就是指那些受到创伤出现了各种心理疾病的情况,但同时也有一个词叫创伤后成长。事实上,Lykken和Tellegen没有看到更多的同卵双胞胎,即使他的有限研究样本也没有看到他们的差异。我们常常会产生“大众错误”,用平均来看待问题。例如平均十米深的水池,谁会被淹死?没有注意到水池的大部分地方只有20厘米。平均的区域高收入不会将你带入中产阶级,大量的传统心理学追随也无法阻止我学习积极心理学的动力。积极心理学的第二个前提是“内部因素”,并非说外部环境不重要。而是强调接受人性的缺陷,顺从与人性。并不是不谈及疾病和忧虑,恰恰相反,要正视它。有了前提,那么积极心理学会带给我们什么?

有多少人知道美好的意愿和理想主义虽然比要,但是远远不够。很多心里学家希望投入更多的资金、精力来帮助高危人群,但是收效甚微,为什么?他们也是心存善意、充满理想,但是反而会产生更多消极的心态。如果做一个如何提升自尊的调查,估计大多数人会说通过赞美自己、赞美别人、赞美孩子来增强他们的自尊。如果把它作为全部的真理,则是有害的。因为有很多研究显示,我们不加区别地赞扬别人,实际是在长期的慢慢地伤害他。而很多理想主义并不知道这个道理。

有多少人知道瑜伽练习比任何干预手段都有效,对于监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4-30
可以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