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如题所述

物理课堂上要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必须先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 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
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实际,提出与教学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往往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例如讲授《光的折射》时,可先提出以下一些问题:透过老花镜看紧靠镜子的物体,显得比原来怎么样?透过老花镜看远处物体物体又会怎样呢?透过圆形金鱼缸看缸里的鱼发现鱼会变大,透过装满水的杯子看插入的筷子发现筷子会在分界处折弯,这又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学生必然会产生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而课后又是课堂的延伸。结合物理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小实验、小制作也是发展物理兴趣的好形式。对初中生来说,可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简易测力计、杆秤、潜望镜等,这样做,不仅能够加深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很好地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二、 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
当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所要讲授的新知识之间有一定差距时,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一定的环境,使学生面临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新旧概念的冲突,从而感到原有知识的不足,造成与已知的不协调,激发学生的疑惑、惊奇、诧异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索的愿望,深化学习兴趣,促使积极思维。
例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比较抽象的物理规律,教师边演示边提出两个相互矛盾的观点:把小车轮子朝上放在桌面上用手推小车使其运动,停止用力时,小车就停止。按照人们的生活经验得出“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把小车翻过来,轮子朝下,向前一推,手离开了小车,小车还仍然继续向前运动。又得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到此,引起了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创设了问题的情境,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不断探索下面提出的问题。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的起点,在物理教学之初,或学习新课题时,教师应精心设计物理学习情境,将学生置于该情境之中,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获取知识的需要,即求知欲,引起学习动机。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活动,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每一节新课的导入都给予学生较强烈的刺激,激发学生产生力求解决问题的兴趣。

(一) 用故事导入。

如:“压强”概念的教学时,讲述故事:一个很冷的冬天,河面上结了冰。几个小学生在冰上玩耍。忽然一个孩子踩碎了一块冰掉了下去,大声呼救。这时,岸力一位叔叔急忙从冰上爬过去,跳入河中,孩子得救了,叔叔也安然无恙。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到,这位叔叔为什么要爬过去呢?跑不比爬快吗?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激发了希望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 用实验导入。

如:在教学“大气压强”时,通过实验提出问题,用悬念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将一只平口玻璃灌满水,用一张厚纸片片盖在杯口上把水杯倒过来。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纸片不会落下)。还是这只杯子,装满水后,用原纸片盖上,用手按住,倒置成90ºï¼Œå½“把手移走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又惊讶。(纸片不会落下为什么它不落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习“大气压强”。

此外,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丰富多彩的物理学习情境。也能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物理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以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情感上的感染,展示物理的神奇与奥妙,同时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供师生互动的平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大屏幕,提高教学效果。为新课的学习创设了一个丰富而又精彩的物理学习环境。
三.先声夺人,充分发挥实验的特殊魁力
一切知识都从感知开始,物理实验以其鲜明生动有趣的特点,对学生具有无可替代的兴趣诱发力,巧妙地安排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实践证明,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注意力集中,对物理现象获得深刻的印象,还可以使学生牢记不忘,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到潜水艇时,用针筒和大试管模拟潜水艇的浮沉;在复习电功率时,可制作串联、并联的白炽灯示教板,接在照明电路中,观察亮度,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对于学生分组实验,不仅能激发学习的兴趣,还可以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培养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学生在自己实验时兴趣较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兴趣,成为学习的动力。在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带着明确的目的,认真仔细地观察,积极地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实验中遇到一些问题,教师应善于启发,不要包办代替。这样尽管学生可能遇到一些麻烦,但收获是大的。其次,执行规范也不是要求学生机械的操作,相反应要求学生手脑并用。例如,调节天平底座的时候,就必须根据重垂线的垂尖位置思考底脚螺丝的调节旋向。当然熟练以后就会成为一种技能。实验步骤是根据实验程序的要求来制订的,但也不是千篇一律,可适当鼓励学生在不违反操作规程基础上有所创新。再次,应当看到严格要求对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作风的意义,从一开始就要严格要求。许多学生在连接电路以前,从不考虑各器件放置的位置,乱七八糟,有的仪器表面背对着自己,他们认为,只要电路正确就行了。还有的学生准备不认真,不按操作规程操作,使仪器损坏,实验结束,桌面场地零乱,仪器不复位,造成仪器零件及材料丢失。如果老师放松要求,久而久之不仅养成学生毛毛糙糙的作风,而且极不利于对学生品德特别是科学态度的培养,对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也很不利
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课外小实验。例如在讲流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时,让学生左右手各拿两张长纸条,让其并列且自然下垂,用嘴对着两纸条相对的空隙吹气,观察实验情况。这种学生实验比演示实验更能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多设计几个类似的实验。
四 制造学习上的悬念
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地制造悬念,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一种急于 探求的心情,那么就会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滑轮组》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滑轮组放在一黑匣中,演示时上端提线,下端线进入盒中,结果出线比进线长得多。此时,一般学生会感到好奇,基础扎实的学生会想到是省力杠杆并急于想得到证实,因此产生强烈兴趣,当盒子打开后,学生又会惊讶,心想这是杠杆吗?同时渴望得到明确的答复,在这样的渴求中老师稍加分析会收到明显效果,起到化冗长的讲授为积极的探索的作用,老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认知冲突是指一个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当前面临的情境之间存在的差别。这种冲突常常会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并导致其关心、注意和探索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内容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差距时,就会引起他们的认识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物理学中许多规律、定律是前后相连的,而中学生的思维缺乏连贯性,往往停留在表层认识上,如果教师能设法让他们发现原有认识的片面性,或再多问一个“为什么”学生就无法解决,则会使他们产生认识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电压》一课新课导入可作如下提问1、导体中要有持续电流须几个条件?学生预料回答:“a电源、b电路要接通”。接着追问:“电流怎样形成的?”学生答:“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继续追问:“是什么使电荷发生了定向移动?”学生答:“是电源”。老师接着演示小灯亮的电路验证学生回答的正确性,再接着用一废电池换原来新电池重做实验发现灯不亮了,老师问:“为什么不亮呢?”学生会说:“那是废电池。”老师问:“为什么新电池会使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呢?电源究竟是靠什么使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呢?”到这时学生回答不上,必定疑惑,从而产保持刺激的新颖和变化中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教学内容是否有兴趣,兴趣的大小,对教学效果都有直接的影响,在物理教学中若能经常保持刺激的新颖和变化,就能不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想要学习,例如在讲《磨擦起电 两种电荷》这一节时,为了把这一节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激发起探求的需要,可这样引入新课,带四根一端膨松的塑料捆扎绳(做此实验要求当时天气要干燥)问哪个同学能把膨胀的一端捻聚在一起,根据生活经验学生们会争先恐后举手要求做这一件认为简单的事,然后每组叫一位学生到讲台前操作,结果会发现每位同学都事与愿违,他们发现绳子不仅没有被聚拢在一起,反比刚才更膨松了,且越用力捻膨松得越厉害,这一新颖现象使学生感到非常惊奇,怎么会是这样呢?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基于这种迫切感,学生对这一节课的兴趣会很快激发起来。
五、及时给予成功的满足。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物理学习中,如果学生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若反复多次,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则会建立固定的联系,也就会形成越学越有兴趣,越有兴趣就越想学的良性循环,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出一些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便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遇到困难时,教师再给予适当的帮助,当学生解决了面临的问题后,便获得成功的满足:在实际教学当中要时时刻刻抓住学生的成功处给予适时鼓励,如巧妙地运用语言激励,对一般学生可用:“书写认真”“解法巧妙”“见解独解”。对已获成功的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进一步用言语刺激:“你还有其他方法吗?”“你还有更巧的方法吗?”这样会使全班兴趣高昂,切忌给学生以反复失败的刺激,这样才可使兴趣持久。
六 理解尊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十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有重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两种现象:一是某一学科的偏科生,尖子生总是和任课教师有密切的关系,而成绩差的学生却是见了教师往往敬而远之;二是一些学生尤其是差等生,他们往往首先敏感教师对他们的态度如何,然后根据态度的好坏考虑投入精力的多少,他们渴望老师在尊重信任的基础上为其解惑,但教师有意无意的冷漠,鄙视和嫌弃,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自卑自弃,不求上进。然而当他们感觉教师对他们关心、重视、满怀期望时,就会被感动,从而迸发巨大的学习热情。由此可见,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影响。为此,教师应当注意亲近、关心理解学生。对学困生不歧视,多接触,消除其心理上的自卑感。课堂上要注意因材施教,耐心辅导,层层引导,步步深入,使学生乐意接近老师,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总之,在物理教学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挖掘物理教学的潜能,因材施教,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有趣的实验,精心设计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合理运用不同教学手段,用真挚的情感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们的积极学习的态度,把物理课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的面前,并使学生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新世纪的有用人才。

物理学因具有抽象、概括等特点,与初中生年龄小,抽象思维尚未形成的生理、心理特点不相适应,学生理解掌握物理知识比较困难,学习过程中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一个学生对某学科发生浓厚的稳定的兴趣时,学习这门课程就有了内在的持久的动力,这种内在的作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物理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根据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4-25
尊重每一个答案并且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