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会写作文,家长应该怎样帮助他

如题所述

很多孩子有这样的问题,老师一留作文的作业就愁得不知道怎么好。孩子不会写作文不外乎这几种问题,对症下药,解决起来很容易。耐心看完这篇文章,您一定会有收获。
一、材料问题。作文不知道写什么,看到作文题目,脑袋里一片空白。这样的问题通常出现在作文入门阶段,尚未建立正确的作文观念,或者经过功利性的套路化训练后,作文思维已经僵化的阶段。前者易解,后者难治。
解决办法:一是丰富孩子生活。有的家长可能会说,真没时间啊。丰富孩子的生活不一定非要花很多时间去旅游。晚饭后,陪他一起看一本书,或者去公园走一走,跟他一起玩个游戏。周六日带他回老家看望看望老人,这些都是生活。二是培养善于发现的眼睛。培养这样一双眼睛,先要改变一点观念,不要一提笔就想写出点人生意义、生命本质,作文的思想表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会从记录生活的每一点细微之处开始,聚沙成塔。再者,注意培养对生活的敏感,之前我带班时,每天早上会让孩子们说说今天上学路上有什么新发现,有的孩子会说,发现之前路上有白霜了,昨天还没有;今天早上好多人带口罩,空气情况不好等等,如果可以看得见雁过的留痕,听得见花开的声音,闻得着微风的气息,摸得着树木的心跳,尝得出生活的滋味,那么,信手拈来皆文章了。爸爸妈妈们不妨利用与孩子相处的点滴时间,一起探讨一些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分析一下它们的生活,感受一下它们的情感,想象一下它们的命运,对培养孩子的敏感是非常有益的。三是培养孩子针对问题发表看法。把孩子当成大人,一起讨论下生活中一些现象。有一年夏天,黄公山公园荷花靠近岸边的叶子被一些人摘去做荷叶粥了。我们晚上逛公园时儿子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我顺势问他,你觉得他们这样做对吗?怎么能杜绝这种现象发生?儿子为此还特意写了一封告市民书。当今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之一就是看学生对事情是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这种习惯一定要从小培养。
二、语言表达问题:写作文时常常肚里有货,却能说不能写,或者词不达意,空洞无物,逻辑混乱,或者干巴巴的,没有文采。这样的问题常会伴随孩子很长一段时间,原因大略有三:有的是因为基础知识积累不够,有的是由于写作表达观念错误,有的是中了套路语言之毒。前两者易解,后者难治。
三、写作技巧问题。主要表现是概念空洞,没有具体的事实,没有细致的情节描写。对事情发展过程交代不完整,不能准确把握事情的重点过程,或平均分配笔墨,或本末倒置。
作文层次混乱,主题不鲜明,过渡不自然。不能灵活运用各种表达方式。
一篇作文字数不少,思想肤浅;语言华丽,不知所云; 这样问题通常出现在小学高年段和中学阶段。
解决办法:写作的技巧很多,比如开门见山、首尾呼应、线索铺垫、悬念设计、性格集中等等,在关于作文的内容和语言的基本问题解决以后,稍加学习就可以掌握。但如果基础没有打牢,就来学习构思技巧,结果可能就是邯郸学步了。
这些问题本来都是可以避免的。作文原本是一种个人的抒发与表达,每个人心里其实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属于自己的看世界的独特眼光,属于自己的明辨是非的思维能力。只不过在繁重学业和各种“毁”人不倦的功利主义教学中,这些能力都被催眠了,沉睡在内心,孩子们渐渐迷糊,渐渐发展到面对作文题目,脑海里或者一片空白,或者只有成型作文的套路,没有了自己的主张。当作文失去个性品格和自我创造的情趣,只是作为分数的附庸,被急功近利者用来表白和粉饰的时候,各种问题就像阴暗角落里的霉菌一样滋生出来了。我们思泉大语文希望用一种直抵本质的教育,从尊重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汉语写作的基本规律出发,以孩子的生活体验和语文基础知识积累为基础,帮助孩子唤醒沉睡在内心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发展能力,引领他们进入作文的春天,能够用自己的感官去捕捉美丽,用自己的思维去创造魅力,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这个春天的神奇与深刻,并在这个过程中参悟生活,参悟人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4-26
锻炼孩子的阅读能力,阅读量上去了,自然就能写出东西了。可以在睡觉前给孩子讲睡前故事,渐渐的讲故事讲一部分,剩下的让孩子自己去读,慢慢兴趣就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