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面前内向,熟人面前外向,是什么心理?

如题所述

我的理解,这其实不是什么特别的心理,而是内在的安全感的问题。生活中这样的现象也非常多见,可以说大多数人都会这样。而当一个人安全感程度很高的时候,就会越来越放松自己,愿意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情绪想法,也会激发很多创新的思维。但如果一个人感觉外在很不安全,他就会尽可能地封闭一点,以保护自己不受外在的伤害或者是他以为的伤害。

通常,我们和熟人在一起的时候,因为大家都比较熟悉,知道哪些话可以讲,也知道自己讲了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后果,也就会表现得比较活泼自然,看起来就显得外向。而如果在一个陌生的场合,因为不知道自己的表现会带来别人怎样的反馈,因为担心会受到伤害,就索性不去表现或表达自己,当然就会显得内向了。

比如一个小孩子,当他受到别人的鼓励和夸奖的时候,很开心很快乐,就会表现得特别外向,叽叽呱呱说个不停,还手舞足蹈,各种新奇的话语动作都会表现出来。但如果孩子在对你说,妈妈快看这个蚂蚁多好玩,你却回复他一句,这有什么好看的?脏死了,赶紧回家写作业去!孩子的开心被压抑,自然而然就会越来越封闭自己,变得看起来内向了。

所以,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在任何场合都落落大方,表现自然的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培养:

一、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尽可能去关注到孩子的表现,鼓励他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无论对错。当孩子受到足够的鼓励时,他的自信会慢慢建立,一个自信的孩子,内在的安全感比较充足,也就比较容易自然而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二、当孩子对一件新生事物表示畏惧时,比如不敢上台表演不敢下水游泳时,不去拔苗助长不去急于求成,而是尊重孩子当下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情绪,然后一步步引导他去感受、去接触,当他有一点点进步时及时鼓励,最终让孩子从内心去接受新生事物,慢慢喜欢上舞台或者游泳。

三、给孩子制造各种锻炼的机会。带孩子经常跟朋友交流,参加各种场合的活动,把孩子平等尊重地介绍给别人,教会孩子怎么礼貌自然地跟别人打招呼、交流、谈话话题。

四、接纳每个孩子有不同的特质,有的孩子可能天性比较活泼好运,比较外向大方,有的孩子天性比较谨慎内敛,比较内向认真。尊重每个孩子的天性,允许他们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当我们持之以恒接纳孩子鼓励孩子的时候,就会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也会发现,无论天性内向还是外向的孩子,他们都逐渐适应在任何场合都能很真诚实在地表达自己,这才是最重要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6-08

有小伙伴曾经给我们留言,描述了跟题主一样的困惑:

“曾经我以为自己是一个很外向的人,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发现自己不愿意和社交场合中遇到的人主动聊天。后来我想了想,我很担心会遇到那种尬聊的场景,两个刚认识的人面面相觑;或者一群人聊得特开心,然后你一加入立马冷场??想想都无法承受那种暴击。”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感受,那么很可能你也是个很容易感到“尴尬”的人。

传说中的“尴尬症”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呢?它是由什么引起的?来看一看你是不是也有以下这些尴尬?

陌生人面前的“尴尬感”从何而来?

尴尬,与内疚、羞耻等类似,都是人的一种情感。当体验到尴尬时,人们会明显的感觉到不适、觉得自己笨拙,通常也会有脸红、出汗、坐立难安、结巴等生理与行为上的反应

1.因感到被别人评价而尴尬

例如:

在公开场合得到赞扬或批评

看见向自己迎面走来的人正在准备开口与自己交谈,可自己张口就叫错对方的名字

出门之后,发现自己的衣服上有一块污渍/袜子上有破洞??

在众目睽睽之下,突然跌倒/嚎啕大哭??

自己的另一半在公开场合下,做出了一些令人尴尬的举动

??

都是“感到被评估”时的尴尬感。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都会根据一些社会准则、行为规范,以及社会文化中对于每个角色身份的定位,对其他人的言谈举止做出一些积极或消极的评价(Cupach & Metts,1992)。当我们听到这些评价的时候,我们会把它们内化,进而形成了想象中的观众。

心理学家说,我们经常会把想象中的观众(也被称作是“超我”)对我们的评价,认为是现实世界里身边人的眼光。也就是说,当我们与他人擦肩而过时,认为别人对我们产生的看法,其实只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想象。

尽管我们总觉得是他人在评价自己——“你这么做,别人一定会觉得你很愚蠢”,但实际上,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是自己在评判自己(毕竟,别人并没有那么在意你)。

除了因为自己“被评价”而尴尬,也会因为“那些和我们有关系的人被评价了”而感到尴尬。例如孩子为父母的一些行为感到尴尬、父母为孩子的一些行为感到尴尬、情人之间为对方的行为感到尴尬——这是因为你觉得他们和你的自我身份有关联。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情形有时也会使得我们对他人的积极评价的时候:当他人赞扬我们时,如果我们的内心觉得自己“配不上”这样的赞扬时,也会感到尴尬。

在和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可能经常遇到对方的“商业尬捧”或是直白的评判,比如“你很棒”、“你这样做不太合适”等各种各样的不可预测的评价,这些都会让人产生尴尬的感觉,而与对方的不熟悉加大了这种“不可预测”性,所以我们更容易在陌生人面前感到慌张。

2.因自我暴露而感到尴尬

身体的暴露,如走光;情感的暴露,如被要求在公开场合表达情感;私有物品的暴露,如同事忽然来到不整洁的家中;都属于自我暴露带来的尴尬。

心理学家提出,尴尬是一种自我防御,当人们不希望暴露自我的时候就会有这样的反应。具体来说就是,我们特别想要展示的那些东西不被“想象中的观众”所接受时,原本的表达的冲动就会被压抑,进而产生尴尬感。当想象中的观众评价我们自己时,我们会感到尴尬,当有关暴露自己的愿望被自己想象中的观众压抑时,也会感到尴尬。

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容易犯尴尬病,这和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因为父母最早肯定或否定我们的行为,我们因而渐渐形成了关于道德的感受。那些太过严苛的父母,则会让我们过于在意别人的眼光,“想象中的观众”的注视也就变得更加容易影响我们。

所以,那些被严苛的父母养育大的孩子,在面对其他人的时候很容易感到被评价/被针对/被挑剔等,而且负面感受居多,所以在和陌生人交往时会容易尴尬。

3.因他人的尴尬而尴尬——共情尴尬

如果他人正处于一些在我们看来是“尴尬”的情境之中,或者当我们知道了他人的隐私、且这些隐私在我们看来是令人尴尬的,此时,我们就会“感同身受”对方的尴尬。因而,这种尴尬又被称为“共情尴尬”,即我们会尴尬到他人所感受到的尴尬。不过,很有可能这种共情是一种伪共情。因为,这只是我们基于自己的标准断定的尴尬,对方自己未必觉得尴尬。

看到别人的朋友圈,听见朗诵腔,看到别人在公开场合出丑或恩爱,而感到尴尬,都属于这一类。题主可能觉得跟陌生人说话,对方容易尴尬,所以此时自己也会开始尴尬。

4.尴尬只是为了掩饰我内心更可怕的感情

不仅如此,尴尬,还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具有自我防御意义的“超级情感”。超级情感的意思是说,当我们内心体验到其它一些更令自己感到恐惧的情绪时,如低自尊感、羞耻或内疚,尴尬会作为一种防御性的替代情绪出现(我们用尴尬这种情感代替了更可怕的感情)。帮助我们向自己和他人掩饰、压抑那些令我们感到恐惧的情绪。

说到底,可能是在和陌生人的交往中犯了这几种类型的“尴尬症”,因为过于担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于容易共情,都可能是引发这样的情况。而和熟悉的朋友在一起却不需要那么多拘束,对彼此的交流模式也更加熟悉,不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感,也就不容易产生尴尬的感觉,进而更加放得开了。

怎么样,你也是这种人前“尴尬症”吗?欢迎来评论区交流你的想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9-18

陌生人面前内向,熟人面前外向,这是一种正常的性格表现,并不是题主所提到的出于某种心理,私以为和以下3种情况有关:

1.陌生的环境滋生保护机制

我在做社群的时候,很多小伙伴在微信上交流时非常外向,经常开启话闸之后就刹不住,但线下面基的时候,他的另一个内向性格就凸显出来了,坐在角落安静的像空气,在我们非常熟悉了之后,他很尴尬地说已经习惯了在陌生的环境中呈现不同的自己。

 

现实中很多人进入陌生环境,会先判断环境是否符合内心的安全机制,不管环境嘈杂、混乱、或是安静,这类人会首先收敛起自己的性格,伪装成和环境一致的表现,就像变色龙,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

2. 把别人的评价放在第一位

心理学研究证明,陌生的环境中心理的敏感度强于熟悉的环境,很多人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就像赤裸着置身于斗牛场,认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的观察中,为了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避免某个举动踩到雷区,这种时候,他们倾向于什么都不做。

 

3.对目前的状态不满意

但即使他们知道没有那么多人关注自己,为什么还是倾向于小心翼翼?这种情况多半是出于不自信、对目前的状态不满意,普通人尚且能形成强大的环境压力,更何况大牛云集的地方。

说到底,题主可能是在和陌生人的交往中过于在乎自己的形象,过于担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但性格不是决定因素,人都是多面性的,了解背后的原因刻意练习,每个人都可以在需要的场合自如表达。

第3个回答  2020-09-18

我觉得这是正常心理吧。至少我是这样的,我的孩子也是这样的。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舒适区,在舒适区里做事是每个人的本能。陌生人面前就像一个非舒适区,不知道对方是什么性格,对方喜欢听自己说话吗?这都是未知的,出于保险起见,少说话是比较正常的,所以就表现出来了在陌生人内向的感觉。

对于我来说,在不熟悉的陌生人面前,没有话题可聊,也是我在陌生人表现出来内向的原因之一。与其不了解而乱说话,乱聊话题,乱表现而出错,还不如停下来先听听别人在说什么,谈论什么话题,如何说话做事的。

另外也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既然是陌生人,那就是不知道对方是谁,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会不会对你有不良侵害,这都是未知的。在这种情况下,就不想要表现得很想和对方相处的很熟的感觉,万一遇到危险,那真的是很不好。

而在熟人面前,知道对方是什么人,性格如何,有话题可聊,表现得外向也就很正常了。

我家宝宝也是这样的情况,在陌生人面前表现内向,刚上幼儿园那会,老师问什么都不回答,老师还以为我家宝宝不说话,没想到上了一段时间幼儿园以后,老师和我反馈说,我家宝宝滔滔不绝。

在外面,第一次见我宝宝的朋友,问我宝宝,我家宝宝都不回话,但是只要是经常来我家后,慢慢熟悉起来以后,就发现在家里,我家宝宝就像一个话痨一样,一边玩玩具还一边自言自语。因为在家这个熟悉的环境,经常来我家,都熟悉了。

所以在我看来,陌生人面前内向,熟人面前外向,这很正常。

第4个回答  2020-09-18

在陌生人面前内向,在熟人面前外向的人其实还是属于外向性格。因为内向性格比较关注与自己的内心,很少会表现出外向的特质,无论是在陌生人还是熟人面前,甚至在最熟悉的家人面前也很少会表露自己内心的想法。

那么是什么使一个外向性格的人在陌生人面前偏于内向呢?这种情况一般会出现在比较敏感的女生中,究其原因通常也很简单,因为对陌生人不了解,害怕自己言行给他人带来负面的影响,也怕自己给他人不好的印象。这种性格会给一些不了解他们的人带来误解,在见过这种性格的人的前后差距后会认为这个人有两面性,不那么可靠,其实这是对这种性格的误解。其实这种性格的人比一般人更加看重别人的看法,在意别人的心情,害怕自己的言行给他人带来不开心,只有在熟悉以后了解他人的习惯,确保自己不会失去分寸后才会表现出自己外向的一面。

那么如何和这种性格相处呢?

这种性格的人,属于那种给他阳光,他就灿烂的那种类型。遇到这种性格的人,只要你释放出善意,让对方觉得你是一个很容易相处的人,让他放下心理负担,那么他自然就会对你敞开心扉表露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其次,这种敏感型外向的人很少会主动联系别人,这是因为他们很怕自己打扰别人,不知道对方是否欢迎自己的问候。如果你真的很喜欢和他们相处,那么不妨多主动的以对方联系几次,表示出自己很喜欢和对方聊天,那么他们以后就会把我们当成熟人,变得外向起来。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