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立意:苏轼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尼采说,不要爬到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下,从半高处去看

如题所述

我理解:立意分析
分析:若是命题采其中一句,则是分析此句的前后发展关系。
现在两句放在一起,是分析两种观察方式的不同。
苏轼说:在事物之内,无法全面理解事物。
尼采说:在事物之内合适的位置观察到事物之内、外。(又能够理解事物)
论证以上矛盾。为什么一位说不识庐山真面目,一位又说身在此山中,又能识面目呢?
个人理解。苏说的真面目,是大轮廓,是整体,尼说的可以去看,是在不同的位置的理解,是读懂局部?读懂细节?读懂关键点?还是有在什么角度很重要的暗意?
延伸:对事物有很多种看法。两位作者的,历史,时代,职业,方式,研究方向,也要交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6-06
通俗点就是当局者清,旁观者明
第2个回答  2014-01-29
旁观者清 当局者迷
第3个回答  2014-01-29
(つд⊂)没机会了,(;´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