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是浙江杭州人,字璱人,号定庵,人称定庵先生。龚自珍小时候,常常在晚上依偎在母亲怀里,听母亲诵读清初诗人吴伟业的诗词。那些激越高昂、悲怆苍凉的诗句,时而使他兴奋,时而使他哀伤,在他的幼小心灵里激起了强烈的反响。
龚自珍天资聪颖,勤学好问。他12岁时,就跟随外祖父学习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后来又熟读了《春秋公羊传》等书,他最喜爱读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文章,竟将他的《上仁宗皇帝书》恭恭敬敬地抄写了9遍,并从小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发誓要效法王安石,改革社会弊端。
1829年,龚自珍由进士而参加殿试的时候,效法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书》,写了一篇犀利的政治论文,请求变法。他在这篇文章中大胆地议论新疆变乱的善后事宜,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见。阅卷大臣看了以后大惊失色,认为龚自珍的文章语言过激,不合文法,把他的文章从优等拉了下来。
龚自珍做了10多年的官,却一直当内阁中书和礼部主事之类的小官,由于他的改革政见触犯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根本得不到升迁,而一些靠歌功颂德、阿谀奉承的小人们却连连升级。
虽然有些混饭吃的官僚们看不起龚自珍,说他是“龚呆子”,但在社会上,他的名字却广泛流传,此时,他已经是很有名气的文坛大师了。他的诗词和散文气势雄浑,感情充沛,文采横溢。龚自珍多才多艺,善歌喜舞,笛子奏得悦耳动听。他和著名学者、政治家林则徐、魏源都是至交好友,大家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他还积极地对向自己请教问题的青年给予耐心辅导,深得大家的敬重。
龚自珍双目炯炯,前额宽大,颧骨高出,满脸胡须。他在生活上不修边幅,十分俭朴,他的衣服常常是破了就补,补了再破,破了又补,但他为人却相当率直,常常同一些农民和不相识的人饮酒,与大家开怀畅谈,了解社会,了解人民生活。
当时,正值英帝国主义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掠走白银,人民深受毒害之时,龚自珍坚决主张禁烟。后来听说,道光皇帝派钦差大臣林则徐到广东禁烟,他喜不胜喜,立即写信给林则徐,为他出谋划策,还表示一定大力协助,愿意和他一道去广东。考虑到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林则徐只好婉言谢绝了龚自珍的一番好意。
清朝官场那种互相倾轧的生活,使龚自珍感到极其厌恶,林则徐虎门销烟、抗英有功,却反而被发配充军,这使龚自珍再也不愿意在朝廷中待下去了。第二年四月,他便弃官回家,当他的车到达镇江的时候,镇江的老百姓正在举行迎神赛会,人们穿着彩服,高举仪仗,奏着鼓乐,演着杂戏,把玉皇大帝、风神、雷神等众神都迎出庙宇,抬着周游全城,热闹非凡,大街小巷全挤满了人,老的、少的、男的、女的都倾巢出动。龚自珍见到如此壮观的场面,兴奋不已,便停下车来,站在路旁凝神观望。
主持迎神赛会的是一位老道士,他看到站在路旁观看的官员,便派人去询问,当他得知这位就是远近闻名的文坛大师龚自珍时,连忙放下手中的神棒,走过来向他行礼,并再三恳求他代写一篇祭文。龚自珍推托不下,拿过笔来,眉头一皱,当即挥毫泼墨,写成七言绝句一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首诗似一声春雷,使人惊醒,让人沉思,催人奋发,后来在全国各地流传开来,人们争相吟诵。
龚自珍回到杭州老家,在书院主持讲学。两年以后,这位文坛大师,掀起近代改革风潮的勇敢战士,终因积劳成疾离开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