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范仲淹的资料

关于范仲淹的资料
求助。
谢谢。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来名字。

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

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扩展资料:

文学成就

宋建国至仁宗七十多年来,墨守祖宗家法,政尚循谨,浮华奢靡的背后潜伏着种种危机。范仲淹洞破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重视文章的政治教化作用,主张文章是政治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关系到社会风俗的醇厚讹薄、国家的兴衰成败。

在经世济时思想的影响下,范仲淹反对宋初文坛的柔靡文风,提出了宗经复古、文质相救、厚其风化的文学思想。范仲淹的文章,立足点在于政而不在于文,在价值取向上与扬雄、王勃、韩柳以及宋初复古文论一样,具有历史意义和复古精神,对宋初文风的革新具有积极作用。

名篇《岳阳楼记》,借作记之机,规劝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文融记叙、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动静相生,思想境界崇高,成为杂记中的创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仲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18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1]),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2]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3]。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第2个回答  2019-09-23
范仲淹(989~1052)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十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4
宋代名臣范仲淹,字希文,989年生于江苏吴县,他的生母生父早年亡,继母谢氏无以为生,便改嫁于青阳县长山朱文瀚。当时,尚在襁褓之中的范仲淹,也随继母育于朱家,不久,朱氏因病而亡,范仲淹全由继母抚养长大。尽管生活贫苦,但他坚持刻苦读书。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与滕子京同时进士及第,不久,便邀滕子京来青阳长山,并赴九华山游憩。从此,两人成为至交。

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庆历三年(1043),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这年9月,他奉诏条上十事,即“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桑农”、“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意欲改革时弊、考核官吏、裁减闲冗。但他提出的所谓“新政”,前后只一年时间,便因贵族官僚的攻击和反对而告失败。庆历四年,范仲淹出任陕西河东宣抚使,翌年初又被罢。滕子京中进士后也曾任京官多年,后因被人诬告,于仁宗庆历四年贬为岳州(岳阳县)知州。1046年,滕子京重修建于唐初的岳阳楼,并加以扩建,把唐宋人咏岳阳楼的诗赋刻在石上,嵌于楼壁。范仲淹于这年9月15日“作文以记之”。尽管他们当时或被谪贬,或被罢官,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指出自己的更高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这样的思想境界,《岳阳楼记》成了世世代代的名篇。

范仲淹在池州许多地方留下足迹,《建德县志》卷之九中,载有他的一首题为《尧庙》的诗:“千古如天日,巍巍与善功。禹终平洚水,舜载致熏风。江海生灵外,乾坤揖让中。乡人不知此,萧鼓谢年丰。”历史悠久的建德(今东至)县,素有尧舜之乡的称誉。尧庙即位于县城尧渡镇北10公里处的历山。相传舜帝耕于此山,尧帝千里来访。所以,历山及县城有多处皆以“尧舜”命名。范仲淹游历山唱尧庙,也许罢官之后游此而作,亦或进士及第所写,均无从考据。《尧庙》这首诗是对尧舜功勋的赞颂。

范仲淹卒于1052年,卒谥文正,生前著有《范文正公集》。因其与池州结下不解之缘,后人对其十分景仰。清代,曾在范仲淹少时居地的长山(今青阳木镇长山村),建有范文正公祠堂,“为屋十楣,有室以奉遗像,有堂以严祭享,有廊以居守祀者”(丁黼:《范文正公祠堂记》)。由此可见,范氏祠堂规模之大。惜历经兵火,今已无存。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04-19
宋代名臣范仲淹,字希文,989年生于江苏吴县,他的生母生父早年亡,继母谢氏无以为生,便改嫁于青阳县长山朱文瀚。当时,尚在襁褓之中的范仲淹,也随继母育于朱家,不久,朱氏因病而亡,范仲淹全由继母抚养长大。尽管生活贫苦,但他坚持刻苦读书。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与滕子京同时进士及第,不久,便邀滕子京来青阳长山,并赴九华山游憩。从此,两人成为至交。

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庆历三年(1043),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这年9月,他奉诏条上十事,即“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桑农”、“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意欲改革时弊、考核官吏、裁减闲冗。但他提出的所谓“新政”,前后只一年时间,便因贵族官僚的攻击和反对而告失败。庆历四年,范仲淹出任陕西河东宣抚使,翌年初又被罢。滕子京中进士后也曾任京官多年,后因被人诬告,于仁宗庆历四年贬为岳州(岳阳县)知州。1046年,滕子京重修建于唐初的岳阳楼,并加以扩建,把唐宋人咏岳阳楼的诗赋刻在石上,嵌于楼壁。范仲淹于这年9月15日“作文以记之”。尽管他们当时或被谪贬,或被罢官,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指出自己的更高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这样的思想境界,《岳阳楼记》成了世世代代的名篇。

范仲淹在池州许多地方留下足迹,《建德县志》卷之九中,载有他的一首题为《尧庙》的诗:“千古如天日,巍巍与善功。禹终平洚水,舜载致熏风。江海生灵外,乾坤揖让中。乡人不知此,萧鼓谢年丰。”历史悠久的建德(今东至)县,素有尧舜之乡的称誉。尧庙即位于县城尧渡镇北10公里处的历山。相传舜帝耕于此山,尧帝千里来访。所以,历山及县城有多处皆以“尧舜”命名。范仲淹游历山唱尧庙,也许罢官之后游此而作,亦或进士及第所写,均无从考据。《尧庙》这首诗是对尧舜功勋的赞颂。

范仲淹卒于1052年,卒谥文正,生前著有《范文正公集》。因其与池州结下不解之缘,后人对其十分景仰。清代,曾在范仲淹少时居地的长山(今青阳木镇长山村),建有范文正公祠堂,“为屋十楣,有室以奉遗像,有堂以严祭享,有廊以居守祀者”(丁黼:《范文正公祠堂记》)。由此可见,范氏祠堂规模之大。惜历经兵火,今已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