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如题所述

1942年1月2日,根据“阿卡迪亚会议”形成的决议,盟军成立中国战区,指挥中国、越南和泰国的盟军部队。同时,还成立了西南太平洋战区,由英国人韦维尔担任司令,而对中国至关重要的英属缅甸,自然也就划在英国人的作战区域。

说起韦维尔这个人,可以用“逃跑司令”来形容。在非洲担任中东英军司令,被隆美尔赶到远东,在新加坡损失13万人,又在荷属东印度损失8万人,最后到了缅甸;曾任印度总司令、美英荷澳四国联合指挥司令、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

尽管是一路败仗,却稳坐司令位。他和丘吉尔一样,对中国人存在很大偏见,就在中、英两国签署《共同防御滇缅公路军事协定》的3天后,他以补给不足,不能为太多的部队提供保障为由,暂缓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入缅时间另行通知。

日军从泰国分3路向缅甸进攻,在当地人的帮助下,他们很快占领了毛淡棉,前方就是无险可守的仰光。现在,不仅中国方面着急,而且英国人也着急,双方再次商定中国出兵。就在中国远征军第5、第6军10万人准备入缅时,又被韦维尔叫停。

战局到了危急时刻,既挡不住日军进攻,又拒绝增援的韦维尔,到底想干什么?就连一贯抵触中国人的丘吉尔,也无法忍受地质问道:“中国人在孤立无援且装备低劣的情况下,坚持抗战了那么长时间,我们呢?为何不欢迎他们的援助?”

韦维尔辩解称:“依靠印度和澳大利亚调来的援军,足以应付日军的进攻”,并亲自赶往仰光调兵遣将。随着新加坡的沦陷,缅甸的英军毫无斗志,撤退是他们唯一的选择,而澳大利亚为保卫本土拒绝增援。这时,韦维尔想到了中国人。

令人气愤的是,他在向重庆发出“仰光危机,请速派第5军入缅”的紧急电报后,韦维尔再次“跑路”去了印度。从北非到印度,从新加坡到爪哇岛,又辗转缅甸再次跑往印度,如果不是在英帕尔地区拦阻日军,估计这位“逃跑司令”还要跑。

当地人的帮助,加速了日军侵略的脚步。

1941年12月,日本南下作战可谓是“顺风顺水”,短短3个多月整个东南亚地区大部分落入敌手,特别是对中国战场举足轻重的滇缅公路,也随着日军攻占缅甸仰光而彻底被封死。这其中,少不了当地人的“帮忙”,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呢?

这还要从其历史上曾3次被英国武力征服之后说起。作为“稻米之国”的缅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却要忍饥挨饿,因为超过60%的大米运往英国;缅甸人饱受了近100年的殖民统治,在英国人、印度人的双重压迫下,过着苦难深重的生活。

二战爆发后,英国无心管理远东的殖民地,缅甸人也看到了民族争取独立自由的希望。他们提出愿意合作,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在取得胜利后给予缅甸独立,但遭到了拒绝。于是,他们和印度圣雄甘地一样,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著名的《大西洋宪章》出台,提出所有民族均有自由选择治理方式的权利,缅甸人再次看到了希望,却依然遭到丘吉尔的拒绝,甚至罗斯福也不支持。走投无路的缅甸人,转而寄希望于日军能够帮忙,将英国人赶出去。

这让日本人格外高兴,他们一面“支持缅甸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一面积极准备发动缅甸战役。这时的日军,俨然就是当地民众眼中的“解放者”,他们为日军带路、提供粮食、搜集情报,甚至拿起武器袭扰英军后方,加速了战役进程。

日军进攻缅甸,让当地人痛恨英国人的情绪全面爆发,并波及到中国远征军。在他们看来,“敌人的朋友也是敌人”,中国人到缅甸无疑是在维护英国的殖民统治。因此,远征军所到之处很难得到当地人的理解和支持,甚至常常受到“敌视”。

这也是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远征失败的主要原因。总之,由于丘吉尔的自私,导致维系中国抗战的“大动脉”——滇缅公路,中断了2年零8个月,只得依靠飞越喜马拉雅山的驼峰航线,但代价是巨大的,有1500架美军运输机坠毁在这条航线上。

未完待续,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