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

如题所述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翻译: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外出要尊敬兄长,做事情谨慎诚信,爱护众人,亲近有才德的人。这些都做到了,还有精力就可以学习文化知识了。

品评:孔子认为孝是一个人最根本的品德,而年轻人要先学会做人再学习知识,这一点和现在的很多主流教育观恰好相反。大概可以理解为什么现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越来越多了。

2)子夏曰:事父母,必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翻译:孔子的弟子子夏说:对待自己的父母,一定要竭尽全力;对待君主,就要做到能在必要时献出自己的生命。

品评:对待自己的父母,要做到竭尽全力,不能敷衍了事,用心不诚。现在虽然没有君主,但可以以国比君,对待自己的祖国,也要有必要时献身祖国的觉悟。在父母没有过分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满足他们,这是孝的基本原则。如果父母做错了,还需要完全响应和满足么?下面一条回答你。

3)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翻译: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发现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就应该婉转地规劝;如果父母没有听从的意思,仍应当恭敬侍奉,不要冒犯他们。尽管心内忧虑,但不要怨恨。

品评:孔子并不提倡愚孝,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是可以劝解的,不规劝是陷父母于不义。即使没有听从,也要等待机会再次规劝,中间不要发脾气,更不能心生怨恨。如果我们的子女都能做到这一点,家庭应该会和谐幸福吧。

4)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翻译:子游问怎样做才叫孝。孔子说:现在的人,是说能奉养父母就算孝。你想想那些狗和马之类的动物都能得到饲养,如果对待父母不尊敬,那和养狗和马有什么区别?

品评:所谓孝敬,孝由敬生,不敬何来孝?养育父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尊敬,如果不尊敬,那与养牛马无异。见过不少只给饭吃,各方面虐待或者是不管不问的子女,能够想想自己如何长大的么?这几碗饭真的能“报答三春晖”么?

5)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翻译:孔子说:父母还在世的时候,不要出远门。如果真要出,则一定要有特定的地方。

品评:这句话深层次的意思就是,父母还在世的时候,要尽力尽孝,不能随便就远游,让父母牵挂担忧。如果实在要去则要确定目的地,并做到”归必有期“。这里虽不着孝字,但字字皆是孝。

6)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翻译: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孝敬长辈的时候要保持和颜悦色。有事情要做的时候,是你去做。有好的食物时,要首先拿来孝敬。你认为这就是孝么?品评:有事弟子服其劳,这是天经地义的事,给上辈师长孝敬酒食,也是应当的。这些都不是孝道中最难的地方。最难的地方是在要这一过程中保持和颜悦色和恭敬的态度。如果不是心悦诚服,那就只有传说中的”戏精“才能做到了。

7)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翻译:孟武伯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品评:父母年纪大后,光有丰衣足食和恭敬的态度还不够,为人子,还必须想到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实时关注,并适当提醒他们运动,供给他们补品,定时带他们去检查身体。这些是成年子女在尽孝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0
论语中有关孝的论述
1、能养,即服劳奉养。
尽孝道的首要条件是赡养父母。敬,主要体现为“无违”,即不忤逆父母的意志。“子夏问孝,子曰:‘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父母有不对的地方提意见要委婉不冒犯,尊重父母的思想等并维护其尊严。
2、敬,即要敬事父母。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从孔子的疑问中可知,仅给父母吃饱穿暖还不是孝,还应做到“敬”。仅仅能供养父母,这就和养狗、养马毫无区别。
孔子驳斥了当时“孝”的概念,认为孝要对父母有孝敬之情,孔子在这里着重强调了“敬”。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那是一般动物的本能,而人类如果只停留在这种初级阶段,把妥善安置父母的衣食住行问题作为孝顺的最高境界,就未免愧对于“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称谓了。
3、爱,即内心要对父母充满爱心。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篇》)。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违背礼。父母在的时候要尽力侍奉,父母去世要慎重对待,并按照风俗进行祭祀。
第2个回答  2020-12-19
《学而篇》子曰:“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今译:一个能在家庭中奉守孝悌原则的人,一旦进入社会,是不太可能冒犯在上位者的。
  《学而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
  今译:年少之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尊长敬老。
  《学而篇》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今译:儿子三年不改变父亲所遵循的原则,就可以称作是孝子了。
  《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丧之以礼,祭之以礼。”
  今译:亲人在世时要以礼服事;去世之后,要以礼送葬,以礼祭祀。
  《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今译:对待父母,要在他们生病时多多关心。
  《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今译:现今流行的观点是,能供养双亲就是孝。可是,犬能守御,马能负重,这也是对人的一种供养;那么,对孝子来讲,如果没有对双亲的敬爱,又怎能将自己与犬马区别开来呢?
  《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今译:对于孝子来说,难的是对亲人一直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有了事情,晚辈去出力完成有了;有了酒食,让长辈吃喝,这难道就可以说是尽孝了吗?
第3个回答  2020-12-17
《论语》中,孝的地位是极高的。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它在第一章便给了孝一个“仁之本”的高度肯定。本,即为根本,由此可见,孝可谓是孔子“仁学”的基础